但要是运气差一点呢?
如果在李自成尚未变成只剩残部,张献忠罗汝才未曾归降,马守应等人势力庞大的时候,外敌又突破边防杀了进来,到了京畿之地,那大明该如何是好?
纯粹是运气好!是现在的大明还能撑住!
是大明的军队战斗力还没有跌至谷底,面对外敌,虽然朝廷已经把重心放在了“安内”上,但是边军尚且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住边防,不让外敌突破防线冲进来;面对内部的贼寇,大军还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把主要敌人都打下去,而不是长时间拉锯,一直不能获得比较好的胜利。
这是运气好一点。外敌和内患的力量都没有超过大明军队的能力范围。
但是大明是在走下坡路的。
现在,大明的军队尚可;但是再过段时日呢?
军队的战斗力也是需要时间累积的——至少,训练士卒、让士卒能够在战场上不吓得什么都忘了,在战场上能有作战意识和一些战场感知,这些都需要时间累积,需要经验沉淀。
但是如果战事太过频繁……这样的有经验有能力的士卒,就会渐渐消耗;而新补充进来的士卒,又根本没有多少时间给他们……
届时的大明军队,还能剩下几分战斗力?
偏偏敌人却并非在走下坡路——外敌不知道,但是内患确实是如此。
这些贼寇的停息只是暂时的,很快,他们就会以更大的声浪卷土重来,也有更多的百姓参与其中,到时候,大明的军队如何能够在内患和外敌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对策?
再加上大明内部的更多问题,朝堂胡乱,国库空虚,军饷不足,加征赋税……
接下来的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大明现在的情况,又还能维持多久?
——以上这些,都还没有算那些完全人力无法企及的意外,譬如天灾。
如果运气更差一点,发生什么旱灾洪涝,蔓延到了更多的地区,在江南、湖广等地出现,大明又当如何?对大明的打击又有多大?
还有地龙翻身这种更可怕的事情。
以及,疫病……
【就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朝廷也依旧没有走向什么好的方向。】
【记得之前杨嗣昌为了增兵而提议增加赋税的事情吗?当时,朱由检的说法是“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当时我们就说过,这种话就当放屁了,不说能不能除了起义军,就算真的除了,朝廷也不会只收一年的赋税,这个赋税肯定会继续延续下去——昔年辽饷难道不是这么说的吗?结果呢?】
【当然,事实证明,杨嗣昌的所谓“三月平贼”计划并未兑现,虽然许多农民起义军或是投降或是避入山林,但是离明朝朝廷原本计划中的“彻底荡平”还有很长的距离。】
【因此,明朝朝廷有了更加充分的、继续增加赋税、违背一年之约的理由,朱由检剖白了一番“自己作为皇帝实在不愿失信于民”,但是——但是,没办法啊,只得“勉从廷议”,不得不把这个加征的赋税延期。】
【至于延期多久??不知道啊。】
“呸!”百姓们有不少对此嗤之以鼻。
什么“不愿意失信于民”,都是放屁!什么没办法,什么不愿意,什么但是,实际上就是你要继续增加赋税,还装什么装呢?
还“勉从”——虽然现在明朝的那些利益集团好像确实不好动,很难动,但是区区一个继续增收赋税的决定,难道这些个大臣还能逼你这个皇帝同意吗?
根本还没到那个时候!
要说如果皇帝下令,停止增收这一个赋税,但是下面的官员们装作没听见,阳奉阴违,继续增收赋税,然后把这部分赋税都收入自己的口袋,那这很有可能会发生;但是直接在朝堂上强行逼迫皇帝必须同意继续增收赋税?
不可能的。
至少明朝这个时候不可能,朱由检又不是什么傀儡皇帝……话又说回来,如果是那种完全没有丁点权力的傀儡皇帝,那么反而都没有写这些诏书,说什么“不愿失信于民”“勉从廷议”的话的必要和机会。
正因为想明白了这些,,所以百姓们才根本没有相信皇帝说的话,反而是嗤之以鼻。
——当然,这也是这段时间以来,众多皇帝们纷纷觉得百姓不好管也不好治的一个关键原因。
脑子灵光了,很多事情能想明白了,本来乖乖顺顺说什么就是什么、挖了坑让跳就跳,结果现在不行了!开始动脑子了,开始能够看明白一些坑了,开始不愿意老老实实填坑了……
大悲!
这么下去,可如何是好?
一个个想得太多,想的太明白,那还怎么糊弄,怎么摆布,怎么搞……
【直到崇祯十二年,明朝朝廷的军事情况依旧没有什么起色,而朝中大臣们思考一番、衡量一番之后,最终有志一同地认定,这都是因为精兵不够啊!】
【虽然我们大明拥有这么多士卒,虽然我们还数次增兵,但是,这些军队都是普通军队,都是没什么精锐之处的军队,真正有战斗力、甚至能够决定一战胜负的精兵,太少了。】
【至于说大臣们理想中的精兵到底是什么样,咱也不知道,或许是关宁铁骑那种?抑或者,对标历史上的种种精锐之师?】
【但是话又说回来,明朝的军制崩溃到现在,军中真正的精兵那确实是不多,一方面军制败坏,日常操练可能都有问题;另一方面,将领们每天想着的是如何捞钱而不是训练;再一方面,军饷缺乏,士卒们吃都吃不饱还训练?更不可能精锐了。】
【所以,想要获得精锐之师,那至少有两点要做到,一来是找对训练方法的同时加强训练,二来是有足够的军饷。】
【至于将领的问题,那当然也是重点,但是明朝朝廷现在的情况吧,党争掺杂上皇帝多疑,以及识人的问题……朝廷就有志一同地把这个问题忽略不计了。】
【所以,为了解决军事上没有多大起色的根本问题——大臣们认为的——兵虽多而不精,明朝朝廷决定训练精兵,同时增加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