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成功的起义军们没有在原地停留,他们再度使出了已经运用的越发纯熟的流动作战战术。顺带一提,起义军是越发纯熟了,但是和起义军对阵这么久的朝廷军队,却是一点长进都没有,甚至不仅没有长进,还越发退步了。】
【起义军的主力在崇祯七年上半年集中到了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陕西南部非常好理解,那就是再度渡河向西行军被;至于说在四川北部的起义军,则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河南和湖广向西进入陕西之后,又南下进入四川的起义军;另一部分,是从湖广地区直接走长江北岸,翻越大量山区进入四川的起义军。】
【不过,虽然进入了四川,但是起义军主要的活动范围并没能取得进一步突破,所以,他们主要还是活动在四川的东北部地区——但这里,可不是什么好的活动地区,毕竟这地方地势层峦起伏,密布着各种深山老林……】
【这样的地方,既不好行军,又难以保证粮食供应。】
【因此,没多久,起义军又转移阵地——大部分选择北上陕西,小部分选择向东行军返回湖广地区。】
【如此,之前刚刚被按压下去不久的陕西境内的起义浪潮,又风起云涌起来哦……因为起义军的主力在不知不觉中,在东西跳跃、河南活动、突围转移之后,就这么顺顺利利地回到了陕西这个起义的源头之地。】
【明朝朝廷对起义军的动向掌控一如既往的不如何,所以,他们也并没有提前料到起义军会回到陕西,起义军的行踪对于朝廷来说堪称是不知不觉……】
【直到他们回到陕西,陕西的起义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后,朝廷才确定了这一情况。】
李世民倒是没有太过奇怪,也没有多少愤怒,反正这又不是他的江山。
他倒是从这里面产生了更多思路,觉得自己也从其中吸取了不少教训:“明朝朝廷消息如此闭塞,除了这些起义军确实极为擅长移动作战、躲避官府、隐藏踪迹,以及朝廷军队的虚弱无能,是不是其实也是驿站大量裁撤的一个后果?”
起义军被围困在河南北部,随后通过诈降杀出了一条生路,然后全都飞速转移——这是第一步;随后,他们再从山西境内转移到了陕西境内——这是第二步;接着,从陕西境内分开,有的留在陕西,有的南下四川,同时又有湖广地区的起义军西进进入四川——这是第三步;接着,四川的起义军在当地不占优势,无法突破,于是选择北上返回陕西——这是第四部。
第一步的时候,朝廷对他们的踪迹不需要如何掌握,反正他们是突围成功走了,这也就算了。
但是,第二步,大量起义军陆陆续续从山西前往陕西,这么大动静,朝廷竟然还不能及时掌握他们的动向?
如果是小股军队短时间渡河,那确实很难说一定能捕捉到他们的动向,但是起义军可不是小股军队!也不是短时间渡河!
他们分明是大规模的、长时间的、虽然肯定想要隐蔽但是碍于人数规模不可能真的如小股军队那样隐蔽的渡河。
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就算不能在前面几个起义军渡河的时候得到消息、展开追击,那么至少在这些起义军走到一半的时候,也该收到消息了吧?
可看明朝朝廷的情况,这还真的就是没怎么收到消息,至少,没有这么快收到消息。
而第三步,从陕西境内南下,或者从湖广地区西进……这怎么也没有及时收到消息呢?
陕西境内分开,除了部分起义军自己的战略规划外,就是因为有些起义军不是当地朝廷军队的对手,打算避其锋芒,于是选择南下前往四川——这可是和朝廷军队的压力有关,这怎么也没有在短时间内收到消息?
至于说湖广,虽然现在明朝起义军在湖广地区的活动也不少,但是那边终究不比陕西陕西,起义军的根基还不够牢固,朝廷的势力应该还是要更大一些……这样一来,明朝朝廷不能短时间内收到消息,那就更不应该了。
最后,第四部,从四川又返回陕西……绝了!这个圈子绕的!
起义军确实是走的非常成功——不管这到底是起义军最开始就有这样的能人做出了这样的战略部署,还是说是在时局推动之下误打误撞而成,总之确实非常成功。
但是明朝朝廷呢?他们为什么又没有及时收到消息?
李世民思来想去,觉得这固然有起义军本身能力不错、明朝军队因为军中朝中的问题而腐化虚弱无能外,也一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而这最大的因素,他觉得,就是驿站的大量裁撤!
哦,对,还记得之前讲过,这都是数千个驿站被削减到了不到十个……当时他就觉得这个裁撤力度实在离谱,这已经都不是裁撤了,这分明就是取消驿站。
现在看来,如果只有那么几个,或者——现在还没有减少到这个地步,还有数十个驿站,那也完全不够应对如今起义军这样四处流动东南西北无处不在的局面啊。
少了那么多驿站,消息肯定送达不及时——不说朝廷的探子、军队的斥候具体发现起义军动向的时间早还是晚,这至少消息在传递的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就要翻了不知道多少倍。
驿站几乎取消的后果,这不就显露出来一部分了吗?
【而明朝朝廷在这个时候,已经通过了之前那个由一个人总督多地军务的方案,但是总督人选却并不是洪承畴——朱由检否定了这个人选,他表示,洪承畴作为陕西的负责人,肩负着边防重任,不能随意抽调或者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