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了平壤城。
安行城十万守军,几乎是不攻而降。
人吃马嚼没有粮食,三天不到,安行城便自己开了城门投降。
这一仗接收的降兵都十数万人。
李承乾兴奋至极,这些可都是劳动力。
“父皇,这些降兵需要押回长安城接受审判,统一发配特区建设。”李承乾主动和李世民讨论这个问题。
生怕李世民一个大手一挥,把人全放了。
毕竟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李世民总喜欢做这种善事,放了又怕人家造反。
李世民闻言,颔首道:“可以。”
经过这一次微服私访,李世民也看出来特区的好,缺少人建设,那就给人,反正这些都是俘虏。
很快,李承乾便开始对这些俘虏训话。
听话的回长安接受审判,情节严重的五年十年,情节轻的两三年,就能够将他们放回原籍。
高句丽士卒听后没有一个人是开心的。
李承乾可就不管这些了。
高句丽胜利的消息让李世民激动地三日都没有睡着,已经去信让长安那边派人过来了。
“太子,你说高句丽需不需要弄一个特区?”李世民私下找到李承乾询问道。
看到了特区的好处,李世民觉得这样也不错。
既不妨碍大唐如今的稳定,也能够让打下的高句丽慢慢的习惯大唐,最终与大唐融入。
而且特区发展未必比大唐差。
还能收取高额的赋税。
可李承乾却摇头道:“父皇,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和吐谷浑,他们不是放牧民族,跟大唐一样是靠耕种而活,儿臣觉得没必要弄特区了吧?若是大唐周围全是特区,会让人有误解,而且朝臣也不会同意的。”
闻言的李世民蹙紧了眉。
好像也有几分道理。
“相信高句丽百姓会服从大唐的政令,也不需要让百姓们习惯,儿臣之前了解过高句丽,除了贵族的模式不同,其实大部分还是跟大唐相似的。”
“到时候鞑靼和韦室父皇是如何想的?”
忽然提到鞑靼和韦室,李世民便气不打一处来。
敢和高句丽联合起来攻打大唐,就不能轻易放过。
“此事回长安再定夺,这一次鞑靼和韦室若不给大唐一个交代,那就出兵伐之。”
李承乾一听,叹息了一声:“唉。”
“怎么了?”听李承乾叹气,李世民不解的蹙眉。
“父皇,要伐那就趁早,回长安城再派兵过来,这来来回回消耗粮草也不少。”李承乾无语的说道。
李世民一瞪眼:“那你什么意思?直接打过去?”
“不然呢?”李承乾一摊手。
难道打过去,还要下个战书吗?
李世民顿时犹豫起来了,直接打过去不是不行,只是......手上只有九万兵马,够吗?
而且还有一个月就要入冬了。
“可这眼下就要入冬了......”
李承乾很无语,对李世民道:“父皇,入冬确实冷,但我们入冬了,他们不一样入冬了吗?何况有雷霆炮,也不是让将士们拿着刀剑去砍。”
“何况......”他依依不舍的看了眼俘虏营:“这么多的俘虏,都是习惯了这样的寒冷,只要有足够过冬的棉服,打过去也不是不可以。”
顿时发现,大唐似乎真的,打仗限制太过了。
打东北,冬天不行,太冷了,没过冬的衣服。
打吐蕃,氧气不行,有什么瘴气传言。
李世民顺着视线往俘虏营看了眼:“你的意思是让高句丽这些俘虏替大唐打仗?”
“为什么不可以?”李承乾问道:“如今高句丽是大唐的土地,安抚高句丽百姓,肯定是需要免赋税什么的,不如就给他们一点好处,跟这些士卒说,只要愿意去给大唐打仗的,免除劳役之刑,然后免除家中三年赋税。”
“还不能打动他们吗?”
李世民眼前一亮,瞬间起身便走出了李承乾的帐篷。
立即召集了李靖等人议事。
此刻王泉悄悄的走进了李承乾的营帐问道:“太子殿下,陛下召集大臣议事,您不过去看看吗?”
“不去。”李承乾头也没抬的在写信,说道:“若是大军要攻打韦室和鞑靼的话,肯定缺是过冬的衣裳,这些年准备的羊毛,可以派上用场。”
说着,把写好的信装进了信封内,交给王泉道。
“立即派人将信送往长安,告诉马周,过冬的衣裳尽快送往高句丽,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厚越好。”
“喏。”王泉知道事情紧急,便立马去办了。
而这个时候,张阿难也是来叫李承乾去议事。
走进大帐。
所有人都看向了李承乾。
李靖直接问道:“太子殿下,若打鞑靼和韦室,这过冬的衣裳又该如何?”
“是啊,太子殿下,粮草问题,又如何解决?”柴绍也跟着问道。
就连长孙无忌也说道:“鞑靼和韦室在更北方,这寒冬又如何让将士们活下去呢?”
一连三问。
李世民也不说话,等着李承乾回答。
“诸位将军。”李承乾拱了拱手道:“衣裳孤已经让人去安排了,最多三个月,便会有过冬的衣裳,都是羊绒制的,绝对暖和。”
“至于粮草问题,登洲码头虽然被高句丽攻下,但是码头仓库的粮食并未少多少,足矣支撑三十万大军过冬之用。”
“嗯......孤准备拿一半出来,给高句丽百姓过冬,剩下的全用以军粮。”
“什么?”长孙无忌第一个不同意道:“还要拿出一半来给高句丽百姓过冬?不行啊,太子殿下,高句丽百姓百万之众,怎么......”
李承乾抬手道:“大唐这些年给高句丽百姓造成了不小的困扰,甚至很多百姓是因为你大唐而吃不饱,那么这些粮食算是补偿高句丽百姓的。”
“当然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高句丽每家每户需要出一男丁参军,跟大唐一起去攻打鞑靼和韦室,跟着参军的免三年赋税钱粮,还能够领十斗米回家,免除任何牢狱刑罚。”
“什么?”这下连房玄龄和魏征都坐不住了。
不止要给粮食,还要免除三年的赋税钱粮?
那高句丽三年,朝廷岂不是都收不到赋税了吗?
李世民只是蹙了蹙眉,并没有说话。
他能明白李承乾这么做的原因。
鞑靼和韦室不是那么好打的,是会死人的,招兵不给兵吃饱,不把士气提上来,谁愿意为你卖命。
也就是李承乾现在有钱,不缺粮敢这么干。
若是之前的大唐,哪能这么干。
确实,有钱能使鬼推磨,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李承乾没有理会房玄龄和魏征,而是回答了第三个问题:“至于寒冷,除了过冬的衣裳之外,孤会下令让他们随意砍伐树木,十担柴可换一斗粟米,从高句丽到鞑靼和韦室都有效。”
这办法让李世民眼前一亮。
若是如此的话,那么很多问题都解决了。
直接用粮食开道。
大家震惊的同时,李承乾又说道:“而且打下鞑靼和韦室后,孤会把鞑靼和韦室百姓全都融入大唐,五年内,这不毛之地将不会再有人。”
“什么?”打下来,地还不要了?
这下李世民都不理解了:“为何?”
“父皇,这些地方夏季还好,冬季完全不能生存,以如今的能力而言,这些地方就是不毛之地,待五年之后儿臣自然就有大用,还能够给大唐创造无尽的财富。”
若是没记错,这地方可是矿产丰富,而且还有一条金矿脉。
周围全是人,派兵驻守都困难,怎么勘探金矿脉?
李世民蹙眉,看了眼其余的大臣。
他们也是和李世民一样的表情,非常不懂。
但李承乾不肯说,只能私下问了。
挥了挥手让其余人都出去,李世民这才问道:“如今没人了,你可以说了吧?”
李承乾无语。
“父皇,在鞑靼和韦室之中,应该有一条金矿脉,儿臣是想着把当地的百姓全都移走,这金矿脉才能挖掘。”
“什么?金矿?”李世民挑了挑眉。
李承乾颔首:“一条将近四百石的金矿脉。”
“多少?四百石?”李世民惊叫出声。
“没错,而且再往北走,应该还有不少金矿,儿臣估测最起码有一万石。”
嘶~
这不得不让李世民浑身激动。
那可是金矿啊。
“打,必须打,这绝对不能落入鞑靼和韦室手中。”李世民已经手痒了。
李承乾勾唇一笑,但很快便平静下来:“父皇,打归打,可您已经快出来一年了,是不是该回长安坐镇了?”
“如今高句丽已经打下来了,您要是再不回长安的话,这官员任免怎么整?文武百官这么多都一年未看见您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您......”
“闭嘴。”知道李承乾后面没好话,可李世民也知道自己确实一年没回长安城了。
可不放心李承乾道:“那鞑靼和韦室?”
“父皇,有李师在,父皇害怕李师打败仗不成?”
额......
好吧。
李世民知道李靖打仗厉害,也就不说话了。
“行吧,那金矿呢?”
“父皇放心,金矿只有您和儿臣知晓,等打下了鞑靼和韦室,儿臣会专门派人来探查的。”李承乾保证道。
这才让李世民放心了些。
一万石的金矿,那是多少金子?
其实李承乾还没说完,要不是技术限制,可能要翻十余倍。
大唐将这些金子挖出来,那就再也不需要发愁缺钱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