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西北,昌平,成祖迁都北京后便将天寿山钦定为了皇陵,同时这里也是兵家重地,戚继光曾在这里练过兵,御马监在这里设下多处马房。
所谓马房便是在京城郊外挑选水草肥美之地圈养战马以作军需,昌平的许多村庄皆因马房而得名,取名中多带马坊二字。
崇祯自那日与王尘在景山对话之后,便开始谋划如何破局,其实古人的心思和现代人也没有多大区别,都知道一个硬道理:枪杆子里出政权!
没有武力,谁会听自己的?特别是在这王朝末世,手里有兵才能心里不慌!于是崇祯便将之前查抄晋商好不容易充实起来的内帑掏了出来。
正好昌平地区既有马坊,也有兵营,于是崇祯便令定国公徐允桢在此操练新军,可能是他觉得帝国到了这个时候,那些与国同休的勋贵才最值得信赖吧。
曹化淳奉天子之命,特地前来昌平视查京营新军,才靠近汤山马坊,便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军营错落有致的排列在小河边上。
中间大校场上,一队身着崭新鸳鸯战衣的明军士兵手持镇国军同款长枪正在练习刺杀之术,观其形态,倒是有模有样的。
曹化淳微微颌首,看来徐允祯的新京营练的还是很不错嘛!比他的前一任朱纯臣还是要强上一些。
这时,只见两列骑兵从军营中夹道而出,正中间有一骑正是新军提督徐允桢,他身着亮银盔甲,手持精钢长枪,端的是威风凛凛!
“见过定国公!”曹化淳身为宫中老人,对上徐允桢显得不卑不亢,语气恭敬不失自尊。
徐允桢拱手笑道:“曹公公不必客气,今日来我营中可有要事?”
“咱家奉皇上之命前来视察京营,现在看来营中一切都显得都井井有条,定国公劳苦功高,这一次皇上定会龙颜大悦啊!”曹化淳翻身下马,指着远处的营房赞道。
徐允桢见状也下了马,一听到皇上龙颜大悦,他脸上顿时喜形于色,要知道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皇上已经往京营里投了不下五百万两银子,这可是一块人人都垂涎的大肥肉啊!
“曹公公请……”徐允桢伸手做了一个请的动作,他脸上的得意已经藏都藏不住了!
同时心中暗想,多亏了王之心王公公啊,昨天晚上连夜派人过来告诉了他今天曹化淳要来的消息。
“定国公,皇上除了派咱家过来视察以外,还想问你,新军何时能够形成战斗力,如今王贼已经占领天津,下一步恐怕就是京城了!”曹化淳此时低声询问道,这也是此行的真正目的。
徐允桢眉头一皱,脸上露出一丝为难之色:“公公,不是本国公推辞,新军虽然已经练了一年有余,但如今全军扩张太过厉害,三营兵力加起来合计五万,这五万人中只有不到五成士兵装备齐全……”
曹化淳一听,心中顿时暗哼一声,他自万历年间便就入宫,到崇祯已历经四朝,什么人没见过,什么事没经历过?两年不到就投了五百万两银子进来呀,五万士兵平均一人就是一百两银子,你是要披金子打造的盔甲吗?
但这里面的条条道道,曹化淳还是清楚的,他也不愿意得罪人,于是不动声色的问道:“那定国公还需要多少银两,直说便可!”
徐允桢没有回话,而是带着曹化淳又往营中深处走去,一路走他一路讲解:“镇国军所倚仗者不过火炮火枪,所以咱新军也要有,那远处的工坊公公可有看到?”
曹化淳顺着徐允桢所指的方向望去,确实有一处占地约十亩左右的院落,里面布局着十余间大平房,有的房顶上还竖着巨大的烟囱。
“本国公从茂山重金挖来了几名镇国军的枪炮工匠,现在已经投产,一个月可以生产五十支铳管出来!”
“可惜他们的红夷大炮咱们还暂时造不出来!”徐允桢继续介绍道。
倒不是大明造不出红夷大炮,主要是弄不到茂山产的精钢,所以生产出来红夷大炮无论质量、射程还是威力上,都不如茂山造。
“就说我们现在生产自生火铳的精钢,必须要用质量上乘的闽铁来炼,而炼一斤精钢需要五斤铁,一斤闽铁市价三两银子,曹公公,这些可都是无底洞啊!”
看来徐允桢也不算是不学无术,至少还是知道一点东西,曹化淳也稍稍对他有些刮目相看的感觉。
“不错,定国公用心了,照这样预算,不知一百万两银子够不够呢?”
徐允桢一听,脸皮抽了抽,没想到皇上如此大方,一出手就是一百万两,但他也要显得矜持一下嘛,于是假装闭目沉思起来。
“再加五十万两,不能再多了!皇上的内帑已经被掏空,定国公,皇上对你可是抱有殷切的希望啊!”曹化淳脸色为难的说道。
崇祯深知新军若要死心塌地的听他的话,银子一定要给足了,所以这次他给了曹化淳两百万两的额度,不过也正如刚才曹化淳所说,皇家的内帑确实快空了!
“够了!”徐允桢生怕曹化淳反悔,立即点头道:“有了这一百五十万两银子,本国公有信心在三个月内将五万大军装备起来!”
“还是需要三个月吗?”曹化淳眉头一紧,崇祯是个有名的急性子,不可能等他三个月啊!
“两个月吧,本国公定然拉出一支让皇上满意的大军出来!”徐允桢拱手道。
“最多一个月,一个月后你若是不能拉出一支强军,皇上怕是会失去耐心啊!”曹化淳半敲打式的提醒徐允桢。
“一……一个月?”徐允桢当真是吓了一跳,一个月的时间是不是也太紧了一点?
见徐允桢脸露难色,曹化淳突然露出一副意料之中的笑容:“放心,皇上说了如此重担压在你一个人肩上确实有点难为你了,所以这一个月的时间,咱家也会留在营中协助你!”
新军可是崇祯最大的希望,当然不可能完全交到一个人手上,说到底,内监才是皇帝最信得过的那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