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的波涛比印度洋更为汹涌,科考船在浪尖上起伏,甲板上的风向标被海风刮得不停旋转。吴贤扶着船舷,看着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手里紧紧攥着大西洋海底遗址的探测报告。报告显示,水下建筑群位于大西洋中脊附近的一座海底火山边缘,深度约1200米,远超之前所有的水下考古深度。“1200米的深海,压力相当于120个大气压,普通潜水设备根本无法承受。”周明远站在一旁,指着屏幕上的深海探测数据,“我们需要调用载人深潜器,还要定制能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水下机器人——海底火山附近的海水温度可能超过40摄氏度,普通设备的电路会被烧毁。”
苏湄已经联系了国内的深海装备研发中心,对方传来消息,新一代载人深潜器“深海探索者号”已完成调试,可搭载3人下潜至1500米深海,同时配备的耐高温水下机器人也能同步作业。“研发中心还说,他们会派技术团队随船协助,确保设备在海底火山环境下正常运行。”苏湄将设备参数表递给吴贤,“深潜器的舱内空间有限,我们只能挑选3人下潜,其他人在科考船上负责数据接收和远程操控。”
经过团队商议,最终确定由吴贤、周明远和深海装备工程师李工乘坐“深海探索者号”下潜,玛丽安则在科考船上统筹指挥,苏湄负责接收和分析深潜器传回的文物数据。三天后,“深海探索者号”运抵科考船,被缓缓吊装至甲板上。深潜器呈银白色圆柱形,长8米,直径3米,舱体由钛合金打造,能抵御深海的巨大压力。
下潜当天,海面难得平静。吴贤、周明远和李工穿着特制的抗压潜水服,钻进狭窄的舱内。随着舱门缓缓关闭,深潜器开始向深海下潜。舱内的显示屏上,深度数值不断跳动,周围的海水从湛蓝逐渐变成深蓝,最后陷入一片漆黑——只有深潜器的探照灯能照亮前方几米的范围。
当下潜至1200米时,深潜器终于抵达海底。探照灯的光线扫过海底,一座由黑色岩石建造的环形建筑群出现在眼前。建筑群的中央,矗立着一座高达10米的石柱,石柱表面刻满了螺旋状的符号,与北极兽皮地图上的“洋流纹”符号完全一致。“这是古代人类记录洋流的符号!”吴贤激动地说,“他们竟然能在深海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还能精准记录洋流,太不可思议了。”
周明远操控深潜器靠近石柱,同时释放出耐高温水下机器人。机器人的机械臂小心翼翼地触碰石柱,采集表面的岩石样本,另一只机械臂则用高清相机拍摄符号细节。就在这时,机器人的探照灯扫过建筑群的一侧,发现了一艘半埋在火山灰中的船骸——船骸的木质结构虽已碳化,但仍能看出与印度洋沉船相似的“搭接式”龙骨,船仓内散落着几件陶瓷碎片,碎片上的“太阳纹”符号在探照灯下清晰可见。
“立刻采集陶瓷碎片样本!”吴贤命令道。水下机器人的机械臂缓缓伸入船骸,将一块完整的彩陶碎片取出,放入样本舱。深潜器的传感器同时对船骸周围的火山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火山灰的形成年代距今约1.1万年,与船骸和建筑群的年代基本一致。“这说明,这座水下建筑群和船骸,很可能是在一次海底火山喷发中被掩埋的。”李工分析道,“火山灰起到了保护作用,才让这些遗迹保存了数千年。”
深潜器在海底停留了6个小时,采集了大量岩石样本、陶瓷碎片和符号拓印数据。当深潜器返回科考船时,舱内的三人早已疲惫不堪,但眼神中满是兴奋。玛丽安和苏湄立刻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成分分析和年代测定。
初步检测结果显示,水下建筑群的岩石来自附近的海底火山,是人工开采后建造的;陶瓷碎片的成分与中国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完全相同,胎土中还检测出了黄河流域特有的矿物成分;符号拓印数据与全球各地遗址的符号比对后,确认这些符号记录了古代人类对大西洋洋流、季风和星象的观测结果,其中一段符号还提到“从东方海岸出发,经此海域,往西方大陆”——进一步证实了古代人类跨大西洋航行的事实。
“大西洋海底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全球早期文明交流路线图的最后一块空白!”吴贤在科考船的会议室里,将所有遗址的位置标注在世界地图上,“从黄河流域出发,向东到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向西到印度洋、红海和非洲,向北到北极,向南到南极,再跨过大西洋连接美洲和非洲,古代人类真的完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
就在团队准备将深海探测数据整理发表时,苏湄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水下机器人拍摄的石柱符号中,有一组符号与其他遗址的符号不同,呈现出“三角星芒”形状,而且在陶瓷碎片的内侧,也刻有相同的符号。“这组符号在之前的遗址中从未出现过,可能代表着特殊的含义。”苏湄将符号放大,投影在屏幕上,“你们看,符号的三个角分别指向东、南、西三个方向,中间的星芒正好对应北极星的位置,会不会是古代人类的‘全球定位符号’?”
为了解读这组特殊符号,团队联系了全球各地的符号学专家,组织了一场线上研讨会。经过三天的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组“三角星芒”符号是古代人类的“全球导航标记”,记录了从黄河流域到全球各地的航线坐标,通过星象、洋流和季风的组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球导航系统。“这比现代GpS导航系统早了1.1万年!”一位来自英国的符号学专家惊叹道,“古代人类的智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大西洋海底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全球考古界再次掀起热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其列入“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遗址群”,并将遗址群的数量增加到13处。同时,“全球早期文明深海保护计划”正式启动,由吴贤团队牵头,联合全球20多个国家的深海装备研发机构,研发专门用于深海遗址保护的技术和设备,防止遗址被深海生物侵蚀或人类活动破坏。
三个月后,吴贤团队返回国内,在郑州举办了“全球早期文明深海遗址特展”。展览现场,通过3d投影技术,将大西洋海底建筑群和船骸的影像还原在观众眼前,观众仿佛置身于1200米深的海底,近距离感受古代文明的奇迹。特展还首次公开了“三角星芒”符号的解读过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特展期间,吴贤收到了一封来自南美洲秘鲁的邮件,发件人是秘鲁考古学家卡洛斯——正是之前邀请团队研究明代船骸的那位专家。邮件中,卡洛斯写道:“我们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一处冰川中,发现了一具距今约1.1万年的人类骸骨,骸骨旁边摆放着一件刻有‘三角星芒’符号的石器,而且骸骨的dNA序列与中国黄河流域早期人类的dNA有高度相似性。”
“这是证明古代人类跨洋迁徙的直接证据!”吴贤立刻召集团队,“我们需要前往秘鲁,对骸骨和石器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验证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历史。”团队很快收拾好行李,再次踏上征程。当飞机飞越太平洋时,吴贤望着窗外的云海,想起了父亲留下的考古笔记,想起了印第安纳·琼斯的探索精神,想起了这些年走过的每一处遗址——南极的冰盖、撒哈拉的沙漠、太平洋的岛屿、大西洋的深海……每一处遗址都像一颗珍珠,被古代人类的交流航线串联成一条璀璨的项链,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芒。
飞机降落在秘鲁利马机场,卡洛斯早已在机场等候。“骸骨和石器被保存在秘鲁国家博物馆的恒温实验室里,”卡洛斯一边开车前往博物馆,一边向吴贤介绍,“骸骨的保存状况非常好,冰川的低温环境阻止了细菌的分解,我们还在骸骨的衣物残片中发现了中国黄河流域特有的植物纤维。”
在秘鲁国家博物馆的实验室里,吴贤看到了那具人类骸骨和石器。石器上的“三角星芒”符号与大西洋海底石柱的符号完全一致,骸骨的衣物残片中,确实检测出了小米和大麻的纤维——这两种植物都是中国黄河流域的原生作物,在南美洲本土从未有过自然分布。“通过dNA比对,我们发现这具骸骨的基因序列与中国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类骸骨基因序列相似度达到了85%,”秘鲁博物馆的遗传学家说,“这说明,这具骸骨的主人很可能来自中国黄河流域,是古代跨洋迁徙的一员。”
团队在秘鲁进行了一个月的研究,将骸骨、石器与全球各地遗址的文物进行全面对比,最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全球早期文明跨洋迁徙与交流的dNA证据》。报告指出,约1.1万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通过全球航行航线,迁徙到全球各地,与当地原住民交流融合,传播了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和天文历法知识,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网络。
这份报告发表后,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起源和文明发展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全球早期文明的保护和研究,纷纷加入“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遗址群”的保护行列。吴贤团队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们在全球早期文明研究和保护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领奖台上,吴贤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官员,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刚开始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时的初心,想起了与“圣蛇会”的一次次斗争,想起了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的身影,想起了那些跨越数千年的文物和符号——正是这些共同的努力和坚守,才让古代人类的文明交流故事得以重见天日,才让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得以守护。
领奖仪式结束后,吴贤收到了苏湄发来的消息:“国内考古部门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一处距今约1.2万年的岩画遗址,岩画中刻有‘三角星芒’符号和船只图案,怀疑与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有关。”吴贤立刻回复:“我们马上回国,前往阿里地区!”
坐在前往西藏的飞机上,吴贤翻开了印第安纳·琼斯的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了一段话:“文明的交流没有尽头,探索的脚步也不会停止。只要我们心怀敬畏,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发现更多人类文明的奇迹,守护好这份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飞机穿过云层,向着西藏阿里地区飞去。吴贤望着窗外的雪山,心中充满了期待——阿里岩画遗址中,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故事,又会增添怎样新的篇章?他知道,前方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探索,还有更多的文物需要守护,但只要团队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在这条充满挑战和惊喜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西藏阿里地区的海拔超过4500米,稀薄的空气让刚下飞机的吴贤忍不住咳嗽了几声。远处的冈仁波齐峰在蓝天白云下露出雪白的峰顶,岩画遗址就位于峰脚下的一处岩壁上。当地考古队队长扎西穿着藏蓝色冲锋衣,早早在机场等候,手里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岩画是牧民转山时发现的,上面的图案很奇怪,既不像藏族传统岩画,也不像周边其他文明的风格,你们看了肯定会感兴趣。”
驱车前往遗址的路上,扎西向吴贤团队介绍:“阿里地区在古代是象雄文明的核心区域,象雄文明距今约3000-4000年,但这次发现的岩画,经初步碳十四检测,年代至少在1.2万年前,比象雄文明早了近万年,很可能是目前西藏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痕迹。”苏湄翻开平板电脑里的岩画照片,画面中,几艘带有风帆的船只在波浪状线条上航行,船旁刻着“三角星芒”符号,与大西洋海底石柱的符号完全一致:“这绝对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的遗迹!”
抵达岩画遗址时,夕阳正斜照在岩壁上,让岩画的图案显得格外清晰。岩壁长约50米,高10米,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图案:除了船只和“三角星芒”符号,还有人手持农具耕种的场景,地里生长的作物形态与中国黄河流域的小米极为相似;另有一组图案描绘了人们用青铜工具打造器物的过程,工具的造型与仰韶文化的青铜刀、青铜斧如出一辙。
吴贤蹲下身,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岩画表面的浮尘,发现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刻着几行细小的符号。他立刻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些符号竟是用“会意”方式组合而成——“太阳”符号下方加“船”符号,再配“人”符号,与郑州古城甲骨片上“先民乘船远航”的记载完全对应。“这些符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早期文明叙事符号!”吴贤激动地说,“它们不仅记录了航行,还记录了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传播,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活档案’。”
玛丽安则注意到岩画中船只的细节:船帆上画着的“水纹”符号,与北极兽皮地图上标注的印度洋洋流符号一致;船底的结构采用了“双层底板”设计,这种设计在印度洋沉船和大西洋海底船骸中都曾出现,是古代人类为应对远洋航行中的巨浪而发明的技术。“这说明,古代人类在全球航行中,不断改进造船技术,而阿里地区很可能是他们在亚洲内陆的一个重要补给点或技术传播站。”
团队在遗址周围搭建了临时保护棚,开始对岩画进行系统的数字化扫描和符号拓印。扎西带来的当地牧民告诉吴贤:“祖辈流传下来一个传说,说冈仁波齐峰脚下曾有‘来自东方的智者’,教会人们种地、造船,还留下了‘指引方向的星星记号’,原来传说里的‘星星记号’就是这些符号!”
就在团队准备深入研究岩画时,苏湄在遗址附近的一处河谷中发现了几处石器加工点,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石核、石片和半成品石器。经检测,这些石器的制作工艺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工艺”完全相同,石器表面还残留着加工彩陶时使用的矿物颜料痕迹。“这进一步证明,1.2万年前,有来自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他们不仅留下了岩画,还传播了石器制作和彩陶技术。”
团队将岩画扫描数据和石器样本带回郑州全球早期文明研究中心,与全球各地遗址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阿里岩画中的“三角星芒”符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版本——符号的三个角分别标注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洋流方向,中间的星芒则详细记录了北极星、南极星和猎户座的位置,相当于一份“全球导航总图谱”。“古代人类通过这份图谱,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航向,这也是他们能完成跨洋航行的关键。”苏湄在研究报告中写道。
研究中心很快举办了“西藏阿里早期文明岩画国际研讨会”,邀请全球50多个国家的考古专家参会。会上,吴贤团队展示的岩画数据和研究成果,让所有专家惊叹不已。印度考古专家拉吉夫说:“我们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遗址也发现过类似符号,但一直无法解读,现在终于知道,这些符号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通用‘语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代表则表示,将资助吴贤团队在阿里地区开展进一步发掘,寻找更多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
研讨会结束后,团队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对月球表面的遥感探测中,发现月球背面的一处环形山边缘,存在疑似人工建筑的痕迹,其形态与地球上的早期文明遗址有相似之处。“月球上的人工建筑?这太不可思议了!”周明远拿着航天局发来的探测报告,语气中充满了震惊,“难道古代人类不仅完成了全球航行,还能抵达月球?”
吴贤看着报告中的月球影像图,环形山边缘的线条确实呈现出规则的几何形状,与阿里岩画中船只的“双层底板”结构有微妙的相似性。他立刻联系国家航天局,申请获取更详细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同时,他召集团队召开紧急会议:“虽然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我们不能忽视任何可能的线索。古代人类的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或许他们真的留下了跨越地球与月球的文明痕迹。”
国家航天局很快传来了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显示环形山边缘的结构由多个矩形和三角形组成,其中一个三角形结构的角度,与“三角星芒”符号的夹角完全一致。更令人震惊的是,影像中还发现了一处疑似符号的刻痕,经放大处理后,其形态与郑州古城甲骨片上的“星”字符号高度相似。“这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吴贤坚定地说,“我们需要联合航天领域的专家,深入研究这些痕迹,同时在地球上寻找与月球痕迹相关的早期文明遗址。”
团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成立了“地月早期文明关联研究项目组”。航天专家通过对月球痕迹的光谱分析,发现其表面存在一种特殊的金属氧化物,这种氧化物在地球上仅在河南郑州古城遗址和西藏阿里岩画遗址的文物中检测到过。“这是地月文明关联的关键证据!”航天专家激动地说,“这种金属氧化物是古代人类通过特殊工艺提炼的,月球上的痕迹很可能是他们留下的‘文明标记’。”
为了寻找更多证据,团队再次前往郑州古城遗址,在之前发掘的宫殿基址下方,发现了一处隐蔽的地下室。地下室的地面上刻着一幅巨大的星图,星图中央标注的月球位置,正好指向月球背面的那处环形山;星图周围刻着的符号,经解读,内容是“观天象,察日月,传文明于天外”。“这说明古代人类不仅观测月球,还可能有过‘联系天外’的尝试!”吴贤说,“虽然我们还无法确定他们是否真的抵达过月球,但这些证据足以证明,他们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远超我们之前的判断。”
“地月早期文明关联”的研究成果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成立了“地月文明遗产保护特别委员会”,将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痕迹列为“潜在世界文化遗产”,并呼吁各国在开展月球探测活动时,保护好这些可能的古代文明遗迹。
就在团队准备进一步研究地月关联线索时,苏湄收到了来自南极科考队的消息:在南极冰盖下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块刻有月球图案的石板,石板上的月球图案标注了与郑州古城星图一致的环形山位置,还刻有“三角星芒”符号和一行小字——“天外之石,记录文明”。“南极石板很可能是古代人类从月球带回的‘信物’!”吴贤立刻决定,再次前往南极。
抵达南极科考站后,团队在冰盖下的遗址中见到了那块石板。石板呈黑色,表面光滑,月球图案的细节极为精准,甚至标注了环形山的深度和直径,与现代月球探测数据基本吻合。石板上的“天外之石”符号,经解读,指的是“来自月球的岩石”——进一步检测发现,石板的成分与月球玄武岩完全一致,且形成年代距今约1.2万年,与遗址的年代相符。“这是迄今为止最直接的地月文明关联证据!”南极科考队队长伊万诺夫说,“古代人类很可能在1.2万年前就已获取月球岩石,并将其带回地球作为文明交流的记录。”
团队将南极石板带回国内,与郑州古城星图、阿里岩画、月球痕迹进行系统对比,最终形成了一份震惊世界的研究报告——《地月早期文明关联:古代人类的宇宙探索》。报告指出,1.2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早期人类,不仅掌握了全球航行技术,还对宇宙有深入的认知,可能通过某种未知的方式获取了月球岩石,并在地球和月球上留下了文明标记,形成了跨越地月的文明交流网络。
报告发表后,全球掀起了“地月早期文明研究”的热潮。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将在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中,优先对环形山痕迹进行详细勘察,并携带郑州古城遗址的文物样本,与月球岩石进行对比研究;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也纷纷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共同探索地月早期文明的奥秘。
吴贤团队则受邀参与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地月文明探测”专项任务,负责制定月球文明遗迹的探测方案和保护标准。在载人登月任务的筹备会上,吴贤说:“古代人类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地球和月球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今天,我们将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中的文明奥秘,同时守护好这份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就在载人登月计划紧锣密鼓筹备时,团队收到了来自非洲肯尼亚的消息:当地考古学家在一处湖泊遗址中,发现了一艘古代船只的残骸,船骸中出土了一件刻有“三角星芒”符号的青铜容器,容器内还残留着与南极石板成分一致的月球岩石粉末。“肯尼亚船骸很可能是古代人类前往南极获取月球岩石的‘中转站’!”苏湄兴奋地说,“这进一步完善了地月文明交流的路线图。”
吴贤看着肯尼亚船骸的照片,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从地球到月球,从南极到北极,从撒哈拉到太平洋,古代人类的文明交流网络远比想象中更为广阔,甚至延伸到了宇宙深处。而他们的探索,才刚刚揭开冰山一角。
团队收拾好行李,准备前往肯尼亚。飞机起飞时,吴贤望着窗外的天空,想起了父亲的话:“文明的火种不会熄灭,它会在探索中不断传递,在守护中永远延续。”他知道,前方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发现,还有更多的文明秘密等待揭开,但只要坚守初心,携手同行,就一定能在这条跨越地月、连接古今的探索道路上,继续前行,为人类文明的研究和传承,书写新的篇章。
肯尼亚的维多利亚湖畔,雨季刚过的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气息。吴贤团队的越野车沿着湖边的泥泞道路行驶,远处的湖面波光粼粼,偶尔有河马在水中露出灰色的脊背。当地考古学家奥马尔早已在遗址旁搭建了临时营地,见到吴贤等人,立刻迎上来递过一张照片:“船骸在湖底约10米深的位置,上周潜水员勘探时,在船仓里发现了这个青铜容器,上面的符号和你们描述的‘三角星芒’完全一样。”
照片里的青铜容器呈圆形,表面刻着清晰的“三角星芒”符号,容器边缘还有一圈细密的纹路,与南极石板上的“水纹”符号如出一辙。“我们已经对容器内的粉末进行了初步检测,”奥马尔领着众人走向湖边的实验室帐篷,“结果显示,粉末的成分与你们提供的南极月球石板样本高度吻合,确实是月球玄武岩粉末。”
走进帐篷,苏湄立刻接过检测报告,用便携式光谱仪再次验证。仪器屏幕上的数据曲线逐渐重合,她抬头看向吴贤,眼中满是兴奋:“没错,是月球岩石!而且粉末中还检测出了仰韶文化特有的陶土成分,说明这个容器是在中国制作的,被古代人类带到了肯尼亚。”
周明远则在研究船骸的勘探图纸:“船骸长约22米,宽5米,采用的是‘榫卯结构’,这种结构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船只中很常见,与印度洋沉船、大西洋海底船骸的工艺一脉相承。从船骸的腐朽程度来看,年代应该在距今1.1万年左右,与南极遗址的年代基本一致。”
第二天清晨,团队乘坐潜水设备潜入维多利亚湖底。湖水中能见度不高,潜水员用探照灯照亮前方,一艘木质船骸的轮廓逐渐清晰。船骸的主体结构保存完好,船仓内散落着大量陶瓷碎片、石器和骨器,其中一件彩陶碗的内壁刻着“船”与“月”组合的符号,经苏湄现场解读,意为“乘船前往月之方向”。
“这里应该是古代人类前往南极的中转站。”吴贤通过水下通讯设备对众人说,“他们从黄河流域出发,经印度洋抵达肯尼亚,在维多利亚湖补充淡水和食物后,再向南前往南极,获取月球岩石。”潜水员小心翼翼地将青铜容器和彩陶碗从淤泥中取出,放入特制的防水保护箱中——这些文物将成为证明古代人类跨洋前往南极的关键证据。
回到营地后,团队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深入研究。在一件骨器上,他们发现了用尖锐工具刻写的符号,这些符号记录了古代人类的航行日志:“某日,乘舟南行,见大冰原,取天外之石,刻记号于石上,以记此行。”这段文字与南极遗址的石板内容相互印证,完整还原了古代人类前往南极获取月球岩石的全过程。
奥马尔看着这些文物,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只知道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现在才明白,非洲也是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的重要节点。维多利亚湖的船骸,连接了亚洲、非洲和南极,是古代人类全球航行的重要见证。”
团队将肯尼亚的考古发现整理成研究报告,与南极石板、郑州古城星图、阿里岩画的资料整合,形成了“古代人类地月文明探索路线图”:约1.2万年前,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驾驶船只,经太平洋、印度洋抵达非洲肯尼亚,在维多利亚湖补给后前往南极,获取月球岩石;随后,他们将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在郑州、阿里等地留下星图和岩画,记录地月文明交流的成果;部分人类还可能通过大西洋航线前往美洲,将文明的火种传播到全球。
这份路线图发表后,全球学术界对古代人类文明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维多利亚湖船骸遗址列入“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网络遗址群”,并启动“地月文明遗产全球保护计划”,协调各国力量保护相关遗址和文物,同时支持开展地月文明关联的深入研究。
就在团队准备返回国内时,中国国家航天局传来消息:载人登月计划的“地月文明探测”专项任务已进入倒计时,计划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痕迹处着陆,对疑似古代文明遗迹进行实地勘察。吴贤团队受邀担任此次任务的考古顾问,负责制定遗迹探测和文物保护方案。
回到郑州后,团队立刻投入到登月任务的准备工作中。他们与航天工程师合作,设计了适用于月球环境的考古探测设备——包括能在月球真空环境下工作的高清相机、岩石样本采集器、符号识别仪等。同时,他们还将全球各地遗址的符号数据输入登月舱的计算机系统,以便在月球上发现疑似符号时,能及时进行比对识别。
“月球上的环境与地球完全不同,没有大气层保护,昼夜温差超过300摄氏度,而且存在强烈的宇宙辐射,”航天工程师王工向团队介绍,“我们的设备必须具备超强的抗压、抗寒、抗辐射能力,才能确保在月球上正常工作。”吴贤则补充道:“最重要的是,设备必须具备‘无接触探测’功能,避免对可能的古代文明遗迹造成破坏——我们的目标是保护,而不是开发。”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载人登月任务正式启动。吴贤团队在地面指挥中心全程参与,通过实时传输的画面,密切关注登月舱在月球背面的着陆过程。当登月舱成功降落在环形山边缘时,指挥中心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航天员走出登月舱,首先对环形山边缘的结构进行勘察。高清相机传回的画面显示,环形山边缘的矩形和三角形结构确实是人工建造的,表面还残留着类似工具凿刻的痕迹。更令人兴奋的是,航天员在一处三角形结构的表面,发现了与郑州古城甲骨片一致的“星”字符号——这个符号被刻在一块黑色岩石上,岩石的成分与南极石板完全相同,都是月球玄武岩。
“这是古代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文明标记!”吴贤激动地说,“符号的刻痕清晰,没有自然风化的痕迹,说明它是被刻意雕刻上去的,而且雕刻时间应该在月球环境相对稳定之后。”航天员按照团队制定的方案,用无接触采样设备提取了岩石表面的粉末样本,同时对符号进行了三维扫描,确保获取完整的原始数据。
在环形山的中心区域,航天员还发现了一处疑似建筑遗址的地基,地基由多块月球玄武岩拼接而成,拼接缝隙整齐,显然经过精密计算。地基表面刻着一幅简易的星图,星图中不仅标注了地球和月球的位置,还标注了猎户座、大熊座等星座的位置,与郑州古城遗址的星图完全吻合。
“这证明古代人类不仅登上了月球,还在月球上进行了天文观测和建筑活动,”苏湄看着传回的星图数据,“他们将月球作为观测宇宙的‘天文台’,记录星象变化,为地球的航行和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登月任务持续了七天,航天员共采集了12份岩石样本,获取了大量疑似文明遗迹的图像和数据。当登月舱返回地球时,吴贤团队第一时间前往着陆场,接收月球样本和数据。经过初步检测,月球岩石样本中除了月球玄武岩成分外,还检测出了微量的中国黄河流域特有的土壤成分——这进一步证实,古代人类确实从地球携带物资登上了月球,并在月球上留下了痕迹。
月球探测成果的公布,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各国政府纷纷表示,将加强在航天考古领域的合作,共同探索地月文明的奥秘;全球多所大学也相继成立了“地月早期文明研究中心”,培养专业的航天考古人才。吴贤团队则因在此次任务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中国航天特殊贡献奖”。
就在团队沉浸在登月探测成功的喜悦中时,苏湄收到了一封来自澳大利亚的邮件。邮件发件人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考古学家艾伦,他在邮件中写道:“我们在澳大利亚中部的乌鲁鲁巨石附近,发现了一处距今约1.1万年的岩画遗址,岩画中刻有‘三角星芒’符号和月球图案,还发现了与南极石板成分一致的月球岩石碎片。我们怀疑,这里是古代人类从南极返回地球后,在南半球留下的又一处文明标记。”
吴贤立刻召集团队召开会议。玛丽安翻着艾伦发来的岩画照片,兴奋地说:“岩画中的月球图案标注了环形山的位置,与我们在月球上发现的遗迹完全对应,而且‘三角星芒’符号的角度也与全球其他遗址的符号一致。这说明,澳大利亚也是古代人类全球文明交流网络的重要节点。”周明远则补充道:“我们需要尽快前往澳大利亚,对岩画遗址和月球岩石碎片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地月文明交流的路线图。”
团队很快制定了前往澳大利亚的计划。出发前,吴贤再次来到郑州古城遗址,站在刻有星图的地下室里。他看着地面上的星图,想起了这些年走过的每一处遗址——从黄河流域到太平洋岛屿,从撒哈拉沙漠到南极冰盖,从月球背面到维多利亚湖畔,古代人类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编织了一张跨越地球与月球、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明网络。而他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飞机起飞时,吴贤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澳大利亚的岩画遗址中,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古代人类在南半球还留下了哪些文明痕迹?地月文明交流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宏大的宇宙文明秘密?他知道,前方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探索,还有更多的文明秘密等待揭开,但只要团队同心协力,坚守对文明保护的初心,就一定能在这条跨越时空的探索道路上,继续前行,为人类文明的研究和传承,书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