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林芷琪的脸上,她微微睁开眼睛,感受到一丝温暖。昨天回到家的疲惫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轻松和愉悦。她翻身起床,伸了个懒腰,听到骨头发出“嘎吱”声,这是长时间训练后的身体在放松。
“小芷,早啊!”林祈安的声音从客厅传来,他已经在厨房准备早餐了。
“哥,早!”林芷琪回应道,迅速穿好运动服,扎起马尾,准备出门跑步。
“你要去跑步吗?”林祈安从厨房探出头,手里拿着一个煎蛋。
“嗯,早上跑步能让我清醒一下,顺便活动活动筋骨。”林芷琪一边系鞋带,一边回答。
“那我等你回来吃早餐。”林祈安笑了笑,继续忙活。
林芷琪走出家门,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微风拂过脸颊,带来一丝凉意。她沿着小区的跑道慢跑起来,脚步轻快而有节奏。跑步的时候,她喜欢放空自己,让思绪随着脚步飘远。昨天比赛的紧张感、回家的温馨、家人的支持……这些画面在脑海中一一闪过。
跑了大约半小时,林芷琪回到小区,额头上微微冒汗。她走进家门,看到哥哥已经把早餐摆好了。
“来,快吃吧,煎蛋、牛奶,还有你最爱的全麦面包。”林祈安把一杯牛奶递给她。
林芷琪接过牛奶,喝了一口,笑着说:“哥,你今天怎么这么勤快?”
“还不是因为你回来,得好好招待一下。”林祈安也笑了起来,“快吃吧,一会儿爷爷还要给你拔火罐呢。”
“拔火罐?”林芷琪有些惊讶,“为什么?”
“你训练那么辛苦,身体肯定有湿气,爷爷说帮你拔拔火罐,去去湿气。”林祈安解释道。
林芷琪点了点头,开始吃早餐。她知道爷爷是个细心的人,总是为她和哥哥的健康着想。
吃完早餐,林芷琪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爷爷林景澜从房间里拿出一套拔火罐的工具。爷爷已经换上了一件宽松的白色衬衫,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
“小芷,过来,爷爷给你拔拔火罐。”爷爷坐在沙发上,拍了拍旁边的位子。
林芷琪走过去,坐在爷爷身边,有些紧张地问道:“爷爷,拔火罐会不会很疼?”
爷爷笑着安慰她:“不会很疼,只是刚开始会有点麻麻的感觉。这是为了帮你去湿气,对身体有好处。”
林芷琪点了点头,放松身体,让爷爷操作。爷爷手法熟练,先在她的背上涂了一些润滑油,然后用火点燃棉球,放进罐子里,迅速扣在她的背上。随着罐子吸附在皮肤上,林芷琪感到一股轻微的吸力,但并不疼。
“爷爷,这个真的有用吗?”林芷琪好奇地问道。
“当然有用。”爷爷一边操作,一边解释,“你平时训练强度那么大,身体容易积累湿气,拔火罐可以疏通经络,排出湿气,让你的身体更健康。”
林芷琪听着爷爷的话,心里感到一阵温暖。爷爷不仅是个好医生,更是个细心的长辈。他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着她和哥哥。
“爷爷,你怎么会这么多东西啊?”林芷琪忍不住问道。
爷爷笑了笑:“爷爷年轻的时候在部队医院工作,学了不少东西。中医、西医我都学过,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别人,也能照顾好你们。”
林芷琪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敬意。爷爷不仅教会了她很多知识,更教会了她如何关爱他人。
拔完火罐后,爷爷让林芷琪休息一会儿,自己则去厨房准备午饭。林芷琪躺在沙发上,看着天花板,感受着身体的变化。她能感觉到,拔火罐后,身体似乎轻松了许多,背上的酸痛也缓解了不少。
中午,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享受着奶奶赵朝云精心准备的午餐。奶奶的手艺总是那么好,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林芷琪夹了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满足地叹了口气。
“奶奶,你做的菜太好吃了!”林芷琪赞不绝口。
奶奶笑着回应:“只要你喜欢就好。比赛那么辛苦,多吃点,补充营养。”
爷爷林景澜坐在旁边,看着林芷琪,眼中满是欣慰:“小芷,这次比赛又拿了冠军,爷爷真的很为你骄傲。不过,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要注意休息。”
林芷琪点了点头:“爷爷,我知道了。我会注意的。”
林祈安也插话道:“小芷,你这次比赛的视频我都看了,真是太厉害了!我真羡慕你能在赛场上那么自信。”
林芷琪看着哥哥,笑了笑:“哥,你也很厉害啊。你的舞蹈那么棒,还拿了金奖呢。”
林祈安摇了摇头:“那不一样。你可是奥运会冠军,我哪能比得上你。”
林芷琪认真地看着哥哥:“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你跳舞也很厉害,我真的很佩服你。”
林祈安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妹妹虽然年纪小,但一直很懂事,也很理解他。
“你们俩都厉害!”奶奶插话道,“爷爷和我都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要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林芷琪和林祈安相视一笑,点了点头。他们知道,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四好的,我将扩充“下午回学校”的部分,增加林芷琪下午的课程安排,包括法学课和汉语言文学讲座的内容,并进一步丰富细节,使其更加完整和生动。
---
四、下午回学校
吃完午饭,林芷琪稍微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准备回学校。她知道,虽然比赛结束了,但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她不能落下学业。
“小芷,你要回学校了吗?”奶奶看到林芷琪收拾东西,有些不舍地问道。
“嗯,奶奶,我得回学校了。还有好多功课要补呢。”林芷琪回答道,脸上带着一丝歉意。
奶奶点了点头,眼中满是理解:“去吧,好好学习,别太累了。”
林芷琪背上书包,走到门口,回头看着家里的每一个人,眼中满是感激:“谢谢你们,我走了。”
“路上小心!”爷爷叮嘱道。
“小芷,加油!”林祈安也鼓励道。
---
回到学校,林芷琪走进校园,阳光洒在古老的建筑上,显得格外宁静。她快步走向图书馆,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她打开书本,开始认真地学习。虽然比赛让她疲惫,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让她重新充满了力量。她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泳池与课堂的午后时光
归校路上的期待
吃完午饭,林芷琪背着书包站在门口换鞋。奶奶赵朝云塞给她一袋刚烤好的蔓越莓饼干:“下午上课饿了垫垫,别总啃面包。”爷爷林景澜拎着她的理疗包跟出来:“艾草贴记得每天换,训练前贴在膝盖上能护着点。”
“知道啦爷爷!”芷琪抱着饼干袋回头笑,“等周末回来给您带北体大的茯苓糕。”林祈安帮她把书包甩到肩上:“晚上视频给你看我新排的舞蹈片段,里面有你比赛转身的影子。”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柏油路上,芷琪耳机里放着《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录音。李修文老师的声音伴着风声传来:“优秀解说员要做技术翻译官,把专业术语变成观众能懂的语言。”她脚步轻快,心里盘算着下午的课程——《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和《国际体育传播》讲座,都是不能错过的重头戏。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
走进教学楼时,走廊里已经飘着同学们练声的声音。《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的赵昕副教授是业内知名的体育解说顾问,她的课总是座无虚席。芷琪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刚翻开笔记本,姜语桐就抱着书跑过来:“昨晚发你的模拟解说稿看了吗?赵老师说今天要抽人现场点评。”
“看了看了,改到凌晨两点。”芷琪指着笔记上的红笔批注,“把‘划水效率’改成‘每划前进距离’,这样观众更容易理解。”上课铃响时,赵老师抱着案例视频走进教室,投影仪立刻亮起往届世锦赛的经典画面。
“今天我们分析蛙泳决赛解说的情感把控。”赵老师播放着比赛视频,“注意看运动员触壁瞬间,解说员的语气变化如何传递激动情绪,又不失去专业度。林芷琪,你来模仿这段解说试试。”
芷琪深吸一口气站起来,脑海里闪过自己比赛触壁的瞬间,声音里自然带上了真实的激动:“最后五米!她加速了!划水频率明显加快,每一次蹬夹都充满力量——触壁!新的全国纪录诞生了!”全班掌声响起时,她才发现手心都出汗了。
“非常好!”赵老师赞许点头,“把自身经历融入解说,情感就不会空洞。但要注意语速控制,激动时更要留出让观众感受的停顿,就像游泳时的呼吸节奏。”
国际体育传播讲座
下课铃刚响,芷琪就抓起书包冲向学术报告厅。今天的讲座主题是“多语言体育解说的文化适配”,主讲人是mark williams外教,也是她《国际体育报道》的任课老师。报告厅里已经坐满了人,哈斯木正朝她挥手:“给你占了前排位置,马克老师说要现场模拟英语解说。”
马克老师穿着印有奥运五环的t恤,一开场就播放了不同国家解说员对同一赛事的片段:“体育解说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解码。比如解说‘拼搏精神’,中文强调‘坚持不懈’,英文更侧重‘never give up’的个人意志,日语则注重‘团队协作’的表达。”
当播放到女子蛙泳决赛片段时,马克老师突然指向芷琪:“请用三种语言解说最后冲刺,注意文化差异。”芷琪站起身,先用中文强调“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再用英文突出“fight till the end”的激情,最后用哈斯木教的维吾尔语表达“团队支持下的突破”,赢得全场掌声。
“完美示范!”马克老师竖起大拇指,“这就是国际传播的核心——既准确传递信息,又尊重文化语境。就像游泳要适应不同泳池的水温,解说也要适配不同受众的文化习惯。”
回到宿舍时,王梦婷正对着电脑改策划案。“今天的讲座怎么样?”她推了推眼镜,屏幕上是体育赛事推广方案,“我在想能不能把多语言解说融入赛事直播,吸引更多国际观众。”芷琪放下书包,从饼干袋里拿出两块递过去:“马克老师说关键是文化适配,就像咱们做解说,不能生搬硬套术语。”
哈斯木抱着刚买的烤包子回来:“刚好在食堂碰到姜语桐,她说你们要去吃饭?带上我!我给你们当翻译,现场演示跨文化解说。”三人相视而笑,挽着胳膊走向食堂。
食堂里飘着糖醋排骨的香气,芷琪刚打好饭,就被姜语桐拉到角落:“快说说多语言解说的秘诀!我下午听哈斯木说你现场秀了三国语言。”芷琪夹起一块排骨笑道:“就像这排骨要适配不同口味,糖醋、红烧、清蒸各有吃法,解说也要根据文化背景调整表达。比如解说转身技术,对专业观众说‘角度偏差0.5度’,对普通观众说‘就像开车转弯更精准’,对国际观众可能要比喻成‘like a dancer turning on tiptoe’(像舞者踮脚旋转)。”
“这比喻绝了!”姜语桐眼睛一亮,“那我拍体育摄影时也能这么干?用不同镜头语言适配观众,特写运动员表情传递情感,全景展示赛场氛围,就像多语言解说一样。”芷琪舀了一勺冬瓜排骨汤:“完全可以!就像这汤里的冬瓜,看似不起眼却能调和味道,好的镜头语言或解说比喻,就是让专业内容更易被理解的‘调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