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的游泳馆,消毒水味混着水汽在空气中弥漫。李霄汉教练的哨声划破寂静时,林芷琪刚完成第三组200米蛙泳冲刺。“注意划水时的肘部角度!”教练的声音透过水面传来,他手里的秒表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最后50米节奏乱了,明天加练转身技术。”
林芷琪扶着池边喘息,水珠顺着发梢滴落在瓷砖上。作为游泳专项主教练,李霄汉向来以严苛着称,每个技术动作都要求精准到厘米。她看着教练在训练本上记录数据,本子边缘已经被池水浸得发皱,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全队每个人的训练周期和身体状态。“今天的陆上核心训练加两组平板支撑,你上周体测的核心力量掉了0.5公斤。”李霄汉合上本子时,晨光刚好透过高窗斜照进来,在水面投下晃动的光斑。
七点整,林芷琪背着湿透的泳衣冲向教学楼。第一节课是陈璇讲师的《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这位曾担任过春晚配音的讲师对发声位置要求极高。“吸气时小腹要像抱着一团暖水,呼气时保持匀速,想象声音沿着后咽壁向上走。”陈璇示范着胸腹联合呼吸法,指尖轻点讲台,“林芷琪你来示范下‘奥运圣火’的发音。”
林芷琪站起身,调整呼吸后清晰发声。课后陈璇叫住她,递来一杯温水:“最近训练太累了?声音有点发紧,晚上用胖大海泡点水喝。”讲台旁的保温杯正冒着热气,里面是讲师常备的润喉茶,茶香混着粉笔灰的味道,竟让人觉得格外安心。
午休时间在图书馆匆匆度过。林芷琪啃着三明治复习《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的笔记,李修文副教授的课堂总是充满实战演练。下午的课上,他们模拟了世锦赛女子4x100米接力解说,当视频播放到最后一棒冲刺时,林芷琪下意识地加快语速:“最后十米!触壁——冠军!”全班响起掌声时,她才发现自己因为太过投入,手心都攥出了汗。
“解说不仅要准确,更要传递情感共鸣。”李修文在点评时推了推眼镜,“你对游泳技术的理解是优势,但要注意语速控制,避免关键时刻反而失声。”他翻开自己的解说手稿,上面用红笔标注着每个段落的停顿点,“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解说笔记,你拿去参考。”
下课铃响时,夕阳正把教学楼染成暖金色。林芷琪和姜语桐、王梦婷一起走向食堂,路上遇到哈斯木,这位新疆姑娘兴奋地展示着刚买的烤包子:“食堂今天有手抓饭,我帮你们占座!”四个女孩坐在靠窗的位置,餐盘里的饭菜冒着热气,叽叽喳喳讨论着周末的赛事转播计划,笑声惊飞了落在窗台上的麻雀。
晚训从七点开始,郑珊教练已经在泳池边等她。作为国家队教练,郑珊更注重战术细节:“明天的模拟赛要注意对手的出发反应时,唐钱婷的前50米速度很快,你要守住自己的节奏。”她用战术板画出每个泳道的技术特点,月光透过高窗洒在板上,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训练结束已是九点半。林芷琪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王梦婷正帮她泡好艾草泡脚包——这是父亲林峰特意寄来的,专治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她一边泡脚一边和母亲视频,李媛正对着灯光检查配音稿:“今天录广告配音时,忽然想起你小时候学说话的样子。”屏幕里母亲眼角的细纹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让她忽然鼻子一酸。
十一点准时熄灯。林芷琪躺在床上,听着室友们均匀的呼吸声,窗外的月光透过纱帘落在墙上,映出贴满的赛事日历。她轻轻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想起白天李修文教授说的话:“优秀的解说员既要懂运动,更要懂运动员。”黑暗中,泳池的水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与课堂上的朗读声交织成独特的催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