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午,柔和的日光穿透层层树叶,在北体大的校园小径上洒下一片片碎金。林芷琪步伐轻盈,向着自主选修课的教室前行。微风轻轻撩动她的发丝,带来丝丝清爽。今天,是她翘首以盼的外语学院大类平台课程——《体育国际传播外语》的首堂课,这对未来从事国际体育赛事解说至关重要。
踏入教室,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早已入座,彼此间热烈地交流着。他们的脸上写满期待与好奇,空气中弥漫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未知的热情。林芷琪选了个靠前的座位,将《体育英语术语手册》与笔记本摆放整齐,静静等候课程开启。
授课的是一位曾参与奥运转播的资深教授,他身着简约的运动风衬衫,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一开口,那标准流利的外语便带着体育解说的独特韵律:“今天我们从‘olympic Spirit’(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体育外语不仅是词汇,更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课程从体育专项词汇讲起,教授却并未采用枯燥的罗列方式。他播放了一段奥运会游泳决赛的外语解说片段,当画面中出现运动员转身动作时,教授暂停视频:“大家注意解说员用‘streamline turn’(流线型转身)而非简单的‘turn’,精准术语能让全球观众瞬间理解技术细节。”他生动阐述:“就像游泳需要标准动作,体育外语也有‘技术规范’,每个词汇都承载着专业内涵。”原本抽象的词汇知识,在赛事片段的烘托下变得鲜活,同学们纷纷点头。
讲解语法时,教授结合赛事解说特点:“在描述冲刺场景时,多用现在进行时增强现场感,‘he is sprinting towards the finish’比过去时更能调动观众情绪。”他分享了自己解说世界杯时的经历,如何用句式变化传递比赛张力,让林芷琪茅塞顿开——原来外语语法与解说节奏如此紧密相关。
课堂互动环节,教授将大家分成小组,模拟国际赛事采访。林芷琪所在的小组抽到“赛后新闻发布会”场景,她扮演游泳运动员接受提问。用刚学到的表达回应:“my training focused on improving the underwater dolphin kick, which helped me gain 0.5 seconds in the final lap.”她结合训练细节的回答生动专业,引得教授赞许:“将技术动作融入外语表达,这正是体育传播的精髓。”交流中,她也学到其他国家同学描述足球、田径的专业词汇,仿佛置身国际赛事现场。
临近下课,教授布置作业:用外语写一篇游泳训练日志,需包含3个专业术语。林芷琪跃跃欲试,她早已想好要写上周突破的转身技术。
周五下午,结束了上午的游泳训练和《体育概论》课程,林芷琪稍作休憩,便前往专业限选课教室。这门《体育解说语言艺术》是体育播音专业的核心课程,她格外重视。
课程刚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解说语言三要素”:精准、生动、共情。“今天我们从‘精准’入手,看看体育解说如何用语言‘画’出动作。”老师播放了一段模糊的游泳比赛视频,没有解说时画面显得平淡,当配上专业解说:“她的划水幅度达到70厘米,蹬夹角度保持45度最佳区间”,同学们瞬间清晰捕捉到技术要点。
“语言是解说的‘镜头’,”老师强调,“就像摄像机捕捉细节,解说词要精准定位动作核心。”他对比不同解说员描述同一蛙泳动作的用词,有的说“腿在动”,有的说“蹬夹发力连贯,水花控制极佳”,高下立判。林芷琪在笔记本上标注:“训练时要刻意观察动作细节,为精准表达积累素材。”
讲解生动性时,老师援引经典解说案例。从“如离弦之箭入水”的比喻,到“泳池浪花为他鼓掌”的拟人,老师分析修辞如何让技术解说更易理解。“但要避免过度修辞,”他提醒道,“专业解说的生动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
课堂讨论环节,话题聚焦“方言在体育解说中的运用”。林芷琪想起家乡解说员用方言喊“加油”的感染力,发言道:“在地方赛事解说中融入方言俚语,能拉近与观众距离,比如用‘攒劲游’比‘用力游’更有亲切感。”有同学提出异议:“国际赛事需要规范语言。”她点头补充:“要分场景使用,就像游泳有不同泳姿,解说语言也要‘因赛制宜’。”
课程中,林芷琪参与了“解说词改写”小组项目。她们拿到一段枯燥的技术描述,需要改写成生动解说。林芷琪负责蛙泳部分,她结合训练感受写道:“手臂划水如天鹅展翅,蹬腿发力似春燕归巢,每个动作都藏着千次训练的沉淀。”展示时获得全班掌声,老师评价:“既有技术细节,又有情感温度,这就是优秀解说词的雏形。”
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中,林芷琪逐渐领悟:外语让她拥有国际体育传播的“通行证”,而解说语言艺术则教会她用文字“驰骋赛场”。无论是泳池里的每一次划水,还是课堂上的每一次发言,都在为她的梦想积蓄力量。课后,她抱着书本走向训练场,夕阳将她的影子拉长,那影子里,藏着未来解说台与泳池的双重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