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阳光刚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房间,林芷琪就被浪浪的轻拱唤醒。她揉了揉眼睛,想起今天是回校上课的日子,迅速起身收拾行李。餐桌上,母亲早已备好早餐,爷爷一边给她装腌菜一边叮嘱:“在学校也要好好吃饭,别总熬夜赶作业。”
告别家人和摇着尾巴送别的浪浪,林芷琪提着书包赶往地铁站。早高峰的车厢里人潮涌动,她抓紧扶手翻看手机备忘录——上午有《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和《现代汉语》,下午是形体补课,晚上还要参加《传播学概论》的小组讨论。
踏入校园时,早读的铃声刚刚响起。林芷琪快步走向教学楼,路上遇到抱着书本的室友张梓涵:“你可算回来啦!形体老师上周说你冬训缺了三节课,特意安排今天下午补课呢。”
第一节《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课上,老师让大家练习胸腹联合呼吸法。林芷琪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气息从丹田升起,想起游泳时憋气滑行的发力感,竟意外地找到了共鸣。“气息很稳,”老师点头赞许,“看来冬训的体能没白练,发声底气足了不少。”
课间,林芷琪刚拿出《现代汉语》预习,班长就递来一张形体补课通知单:“下午三点到形体房,老师要突击检查站姿和走姿。”她吐了吐舌头,想起自己在泳池里弯腰弓背的习惯,赶紧靠墙站了会儿,试着矫正含胸的毛病。
《现代汉语》课的重点是语音辨析,当老师讲到“平翘舌音”时,林芷琪联想到解说时的吐字清晰度,听得格外专注。她在笔记本上标注:“解说中‘冲刺’‘出发’等词需加重翘舌音,增强辨识度”,还顺手画了个小小的泳道示意图。
中午匆匆扒完午饭,林芷琪直奔形体房。镜子里的自己穿着练功服,肩膀还带着游泳训练的紧绷感。形体老师拿着教鞭轻轻敲了敲她的后背:“注意肩胛骨下沉,别像在泳池里划水一样架着肩膀。”她跟着老师做靠墙站立练习,头顶书本、双腿夹纸,十分钟就汗湿了练功服。
“播音主持的形体和游泳姿态不同,”老师帮她调整脖颈角度,“你们既要像运动员一样有活力,又要保持舒展挺拔,这样镜头前才好看。”林芷琪跟着练习提踵走姿,感受着脚掌落地的轻重节奏,忽然觉得和游泳时的蹬壁发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补课后的形体训练让林芷琪浑身酸痛,但她顾不上休息,又赶去参加《传播学概论》的小组讨论。大家围着“体育赛事传播中的情感共鸣”主题各抒己见,林芷琪结合冬训时队友破纪录的场景说:“就像解说时要捕捉运动员握拳的瞬间,细节最能打动观众,就像我们游泳时,触壁前的最后一次划水最关键。”
夜幕降临时,林芷琪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她泡了杯热牛奶,翻开今天的课堂笔记,在形体课要点旁画了个小人弯腰的简笔画,旁边标注:“每天靠墙站5分钟,堪比核心训练”。窗外的路灯亮起,她望着远处游泳馆的灯光,忽然觉得无论是泳池里的划水,还是课堂上的发声、形体训练,都是在为梦想打磨棱角。
手机震动,母亲发来浪浪趴在她枕头边的照片。林芷琪笑着回复:“告诉浪浪,我今天专业课和形体课都没偷懒,等周末回去带它散步。”放下手机,她又拿起《体育概论》,在“体育管理体系”的章节旁画了个大大的问号——这周末得找老师补课了。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林芷琪揉了揉酸胀的肩膀,指尖划过笔记本上“坚持”两个字。从泳池到课堂,从划水到发声,她知道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这就是属于她的青春,在汗水与坚持中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