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我不走,你们也别急,时间还早呢。”
听到李向东的肯定回答,狗子和大毛几个这才放心的跟着小鼻涕虫一起,护送着手拿本子和笔,兜里揣满糖果的弟弟妹妹们离开。
孩子们一走,河滩安静下来。
李向东回到大石头前坐下,又吹了十几分钟的冷风,小鼻涕虫几个满头大汗的跑来。
“李叔,我们来了。”
“跑一头汗,也不怕感冒。”
“我们怕你跑了呀,那我们还得往周家村去追。”
说话的是大毛,李向东无奈的笑笑,抬手拍拍他的脑袋。
“你小子真是,走了,咱们去捡柴。”
柴火,是现在农民过冬必不可少的东西。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也有煤炭供应,农民可以凭借票证通过供销社的基层网点买到。
但受限于地区资源,国家计划导向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很难满足需求。
尤其到了冬季,不足的部分只能用柴火来代替。
也有压根买不起,或是不舍得买的,那就更加离不开柴火了。
好在周家村和王家沟子村附近就是莽山,柴火这种东西不缺,也不用走很远的距离去捡柴。
但为了安全起见,村民们通常不会进深山捡柴,小孩们更是只能在山脚下附近活动。
李向东在乡下的那几年,捡柴这种活没少干。
他这人惜命,要是一起上山捡柴的人少,他就宁愿跟着小鼻涕虫这些孩子,在山脚多耗费些时间,也不想自己一个人进山,去赌自己会不会遇到那些要命的蛇虫和野兽。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
小鼻涕虫几个有的用竹篓装柴,有的用麻绳打捆,李向东上手托一下他们背的柴火,感觉分量不轻。
“能背的动吗?”
“背的动。”
“那还捡吗?”
“不捡了,这些够了。”
小鼻涕虫他们几个的家里,入冬前其实都已经把柴火准备好。
他们出来捡柴,捡多捡少并不重要,他们就是年龄大了但又没到该上学的年龄,吃饱了出来干点活给家里减轻下负担。
“那咱们就回吧,时间也不早了。”
李向东看眼手表,已经上午十点多,往回走还要二十来分钟,到村口也要上午十一点了。
小鼻涕虫几个到家还要提前烧火,这样下地干活的父母到家后还能少干点活。
他们现在磨叽着不想回家,原因就是想多跟李向东待会儿。
“回吧,我把你们几个送回村再回。”
来时的路上,李向东主要是听,回时小鼻涕虫几个情绪低落,就连大毛都不吭声,话头只能由他来挑起。
在一条岔路口,小鼻涕虫停下脚步。
“李叔,你不用往前送我们了,从这里回周家村你能少走段路。”
“行,那我就不送了,你们几个早点回,等过年的时候咱们再见。”
李向东提到过年,小鼻涕虫几个这才想起现在距离过年已经没多长时间,不会再像上次那样,一别就是大半年。
他们几个的情绪好了许多,纷纷跟李向东开口告别。
“李叔,再见。”
“嗯,再见。”
听到身后的歌声响起,李向东没有回头,挥挥手继续大步朝前走。
...
...
“我回来了!”
跑着进院的李小竹,嘴里叫嚷着进屋,转一圈没找到人。
她从屋里出来,站在屋门口,掐着腰喊道:“我回来了!”
李向东从厨房探出身子,“回来就回来呗,怎么着还得我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的去迎接你?你娘和哥哥们呢?”
“在大门口和别人说话呢,嘿嘿嘿~”
李小竹笑着跑上前,抱住李向东的大腿。
“我饿了,午饭吃什么呀?”
“面条,打卤面,有肉。”
老丈母娘不让做油泼面,李向东就给换成了肉丝打卤面。
李小竹一听有肉吃,开心的不行,看到李晓海和周正坤进院,她松开李向东的大腿,跑过去拦下两人。
“中午吃面条,有我喜欢的肉肉。”
周正坤听后眼睛一亮,李晓海则敷衍的点点头。
“好,你多吃一碗。”
“我要吃两碗。”
“你要吃什么吃两碗?”
在大门外跟邻居闲聊后进院的周玉琴开口询问,李小竹抬手比二。
“我饿了,我要吃两碗面条!”
“再等等,等你姥姥姥爷和舅妈回来咱们就吃饭。”
听到周玉琴没说上学的周正乾,李小竹查漏补缺道:“还有哥哥呢。”
“嗯,还有你哥哥。”
让孩子们回屋去玩,周玉琴走进厨房。
“饭做好了?”
“卤子打好了,锅里的水也烧开了,等都回来就可以下锅煮面条。”
“小鼻涕虫他们都还好吧?”
“都挺好。”
“剩下的你甭管了,我来吧。”
周玉琴开口赶人,李向东从厨房出来回屋,走一半他感觉不对劲,自己的劳动成果好像被人给摘了桃子。
李向东寻思着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饭不能白干,等周父等人回家,一家人在屋里吃饭时,他掰好两瓣蒜放周父面前。
“爹,我打的卤子味道还行不?”
“卤子是你打得?不错不错,味道好,咸淡也正好。”
“娘,嫂子,你们吃不吃蒜?”
“我们手里有。”
周母和周大嫂没让他继续忙活,催着他抓紧吃。
“面条劲道吧?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下次注意。”
“好吃,劲道。”
“好吃就行。”
该揽下的功劳,揽进自己怀里,李向东心满意足的坐下一口面,一口蒜。
午饭吃完。
周玉琴跟着老娘和嫂子去刷锅洗碗,周父很自觉的去屋外抽烟。
李向东见闺女坐在小板凳上,没有像往常那般吃美了后满屋子溜达,而是瞪着一双眼睛看向屋门口方向。
他走过去蹲下身子,抬手在她的面前挥一挥。
“你这是发呆呢?”
“嗝~”
打了个饱嗝的李小竹,长出口气后咂咂嘴,眼睛一眯,咯咯乐道:“面条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