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眼神锐利的开口:“更要命的是,为了尽快安定人心,彰显仁德,我们还需耗费巨量的粮食去赈济流民、抚慰百姓,减免赋税!这些粮食,我高要固然拿得出,但绝非取之不尽!这并非简单的施舍,而是沉重的负担!每一粒粮食的付出,都如同在为他人做嫁衣——滋养的是这片土地上尚未真正归心的子民,巩固的却是那些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基础!”
他再次走回舆图前,手指划过漫长的边境线:“地盘越大,所需驻守的兵力就越多!每一个新占的城池,每一道新得的关隘,都需要分兵把守,以防备可能的叛乱或外敌侵袭。你们看看!”他手指用力戳着地图,“如今我南境军看似兵强马壮,旌旗蔽日,控制的疆域辽阔无垠,远超旧秦南境。但这份‘强大’,不过是金玉其表!兵力被摊薄得如同摊开的面饼,纵深被拉长至极限!一旦……”高要的语气变得极其严峻,“一旦我们在任何一处关键战场失利,被敌人撕开一道口子,你可知后果?”
“那便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新附之地本就人心浮动,守备空虚,一处溃败,恐慌便会如瘟疫般蔓延!那些墙头草会立刻倒戈,原本观望的势力会趁火打劫!届时,兵败如山倒,大片城池望风而降,绝非危言耸听!我们辛苦打下的基业,可能在一夕之间土崩瓦解!”
书房内一片死寂,只有高要低沉而充满力量的声音在回荡:“所以,停下来!必须停下来!这不是怯懦,而是为了生存,为了真正地拥有!”他斩钉截铁地下了结论,“我们亟需一段宝贵的喘息之机!停下扩张的脚步,将精力从无休止的征伐,转向内部的巩固与建设!”
高要的眼神变得坚定而充满规划的光芒:“我们要整编军队,汰弱留强,让疲惫之师恢复锐气;我们要甄别、选拔、培养真正忠诚可靠的官吏,替换掉那些首鼠两端之辈,将新政的根须深深扎进每一寸土地;我们要梳理地方政务,丈量田亩,制定合理的赋税,让民生得以恢复,让百姓感受到新政带来的实利,而非仅仅是战乱后的施舍!我们要将新得的八郡之地,真正消化、吸收,转化为我们坚实的力量源泉!”
“因此,”高要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战略收缩,稳固根基,是当前唯一的选择,也是必须的选择! 非如此,不足以巩固这来之不易的胜果,更不足以支撑未来更宏大的图景!传令下去,各部停止进攻态势,转入全面防御,务必守住现有疆界!内政之事,萧何,你为首,即刻统筹,务必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略!”
这道命令,标志着高要势力将从疾风骤雨般的扩张,转向深水静流般的内部建设。一时的驻足,是为了未来能走得更稳、更远。
“喏!请王上放心!”萧何深深一揖,声音沉稳而有力,没有丝毫犹豫,更不见半分推诿之色,“臣,萧何,定当竭尽所能,不负王上所托!”
他直起身,目光坚定地望着王座上的高要。接下这份差事,绝非因为它轻松简单。恰恰相反,这几乎是他仕途生涯中面临的最为庞杂、最为艰巨的挑战之一!其繁难程度,远甚于调度千军万马的粮草。
新纳入的八郡之地,幅员辽阔,情势各异。从郡守的任命、郡兵的整编、钱粮赋税的重新厘定,到一城一池的官吏考察、民生疾苦的体察、新政推行的阻力化解……事无巨细,皆需他萧何去梳理、去协调、去决策。他需要在堆积如山的案牍中理出头绪,在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中寻求平衡,在无数或明或暗的抵触力量中打开局面。
这不仅仅需要超凡的政务能力,更需要耗费难以想象的心力和精力,需要他像一个最精密的织机,将无数散乱的丝线重新梳理、编织成一张稳固的网。
萧何心中没有半分诉苦的念头,反而充盈着一种近乎欣慰的敬佩之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恰恰源于高要方才那番鞭辟入里、直指要害的分析!
高要,他不仅看到了疆域的辽阔,更清晰地看到了这辽阔之下潜藏的脆弱根基;他不仅看到了军队的疲惫,更敏锐地察觉到了人心向背的关键;他不仅知道粮食充足,更清醒地意识到无度施予的代价和治理失控的风险!他精准地“掐中”了南境军飞速扩张后暴露出的每一个痛点、每一个隐患,其洞察之深、思虑之远,令萧何这个自诩精通实务的能吏都感到震撼。
自高要挥师北上,势如破竹,地盘急剧膨胀以来,萧何内心深处其实一直藏着一丝隐忧。人之常情,胜易骄! 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多少人,在巨大的胜利面前迷失了自我?尤其是在高要如今已进位为王,麾下文武劝进称帝之声亦不绝于耳的时刻!权势的巅峰,往往伴随着心态的滑坡。
萧何见过太多枭雄:初时励精图治,稍有成就便沉溺享乐;或是一味求大求快,被胜利冲昏头脑,不顾实际能力极限,最终导致根基崩塌;又或是被阿谀奉承包围,渐渐听不进逆耳忠言,变得刚愎自用……他担心,高要是否也会在无上的荣光和权力的甘美中,渐渐生出骄矜之心?
是否会因为巨大的版图而飘飘然,忽略了脚下土地的虚浮?是否会耽于王权的威严与舒适,开始追求宫室之美、珍宝之奇、声色之娱,从而消磨了进取的锐气,松懈了对危险的警惕?
但今日高要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萧何的顾虑!
眼前的王上,虽然身着衮服,气度威严早已非昔日可比,那份沉稳务实、居安思危的心性却丝毫未变!他没有被接踵而至的胜利冲昏头脑,没有在权力的旋涡中迷失方向,更没有因身份的尊贵而陷入“温柔乡”的享乐泥沼。他依旧保持着创业者那份如履薄冰的清醒,保持着对局势精准的把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