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二十六年。
四月。
北方自耕农百姓正如火如荼地抢收冬小麦。
而后烧荒,翻地,施肥,准备再播种一茬作物。
以前以大豆为主。
如今有了玉米这种粮食作物,很多自耕农都选择一部分土地用来种玉米。
在榜眼陈延之的带领下。
农学馆还在尝试大豆和玉米套种技术。
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
初十。
皇宫演武场。
皇帝结束晨练后,饶有兴致地观看太子和二皇子宇文拓对练岳王枪法。
宇文弘虚岁十六,宇文拓十三。
令宇文衍惊喜的是:
兄弟两人的习枪天赋相当不俗,竟和李靖年少时不相上下。
宇文拓跟随宇文衍晨练四五年,太子则更久。
看着身形闪动,枪影绰绰,你来我往的两道身影。
站在一旁观看的皇三子宇文汉,皇四子宇文征眸光熠熠,艳羡不已。
两人相差一天,比皇二子宇文拓小一岁。
外貌颇为相像,不知道还以为是双胞胎兄弟。
兄弟二人也是长相和宇文衍最为相似的皇子。
“父皇,大兄和二兄的枪法真棒,可皇儿就是领悟不到其中奥妙。”
宇文汉挠着后脑勺,满脸尽是懊恼之色。
一旁的宇文征听罢也是感同身受。
“是啊父皇,皇儿和三郎一样,不论怎么练就是不得其法。”
宇文衍见两个好大儿一脸好学上进的模样。
脸上不由露出几许老父亲无比欣慰的表情。
照着两人后脑勺轻拍一下,笑道: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人有所长,寸有所短……”
“你们虽不擅枪法,但有所长。”
“三郎的骑射,就比太子高上一筹,神箭手长孙爱卿都竖大拇指。”
“四郎虽然不通武艺,但课业超凡,连三位老国公都称赞不已。”
“小小年纪,就让算术馆的甄族,天文地理馆的刘焯两位教授视为学霸。”
“在为父眼中,你们都是棒棒的。”
“害得朕想踢屁股都找不到理由,该踢……”
宇文衍说着,照兄弟二人的屁股蛋就是两脚。
两人闻言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眸中看到了感动之色。
一直以来。
父皇的爱都是润物细无声,很少对他们说这种贴心的话。
看到皇帝老爹伸脚踢来。
非但没躲,还把屁股向后撅了撅。
父子三人说话间。
太子和宇文拓对练也分出了胜负。
年长三岁的宇文弘不论是枪法还是力量,以及对岳王枪的理解。
都比皇二子宇文拓更胜一筹,取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郎,你的枪法进步神速,再过几年,为兄可能就胜不了你了。”
“有大兄鞭策,臣弟定当勤修苦练!”
宇文拓性格比较内敛,对太子也是敬重有加。
这也可能和其生母萧茵、姨母萧婉儿的言传身教有莫大关系。
形成他低调谦逊,脾性温和,不争不抢的性格。
对于太子宇文弘,宇文衍是相当满意的。
兄弟姐妹之间,一团和气,展现出了兄长该有的风范。
……
晨练结束。
沐浴更衣的宇文衍来到两仪殿。
鹦鹉唧唧、哇哇飞落肩头,上来就是一通马屁神功:
“陛下驾临,万物生辉,金玉满堂,龙气升腾!”
“天帝神威,天下俱服,万民膜拜,傲视九天!”
难怪众多上位者都迷失其中不能自拔。
确实威力十足,听起来飘飘然,怎一个“爽”字了得。
“嘿嘿,鸟嘴越来越贼溜了,赏鲜肉……”
“那是必须滴,也不看看我们兄弟俩是跟谁混?”
“飞禽界扛拜子,舍我其谁!”
“少得瑟,小心装逼遭雷劈。”
“有天帝挡着,雷劈奶奶个腿,谁怕似的?”
“你妹的,去你大爷,拿朕挡雷……”
宇文衍伸指就将两鸟从肩头弹飞出去。
“对了,你们花花老爹呢,几天都不见它现身了。”
“别提那花心大萝卜,它不是俺爹。”
“就是,指不定又飞哪找母鹦鹉寻欢作乐去了。”
“害我们老娘独守空梁,呸……”
宇文衍一听,差点笑喷。
原来。
自从皇帝身边有几只成了精似的鹦鹉传出去后。
京城但凡有点身份地位的人都想养上几只玩玩。
体会一下皇帝逗鸟的快乐!
拥有敏锐洞察力的商贾从中看到商机。
从南洋和中南半岛带回各式鹦鹉到京城贩卖。
少数外表美丽,说话能力一流的鹦鹉。
在华夏商行拍卖出了天价,比一辆豪华私家四轮马车还贵。
鹦鹉贸易甚至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从商贾带入京城,到贩卖,包括如何饲养,如何教学,如何繁育。
都有专业人士提供相关服务。
宫内宫外,饲养的鹦鹉多起来后。
花花很快就嗅到了异性的味道,雄性激素直冲天灵盖。
开始“抛妻弃子”,外出“寻欢作乐”!
“哈哈,没想到花花还是个花花公子。”
“你们也不小了,就不想找个母鹦鹉乐呵乐呵?”
宇文衍大笑,拿俩鸟打趣起来。
“外面那些庸脂俗粉也配?”
“就是,也不看看我们是跟谁混?”
“势利眼了哦,鸟眼看鸟低,你们这思想非常要不得。”
“好好反省。”
“哪天知道错了,朕给你们安排母鹦鹉。”
唧唧、哇哇一听,立马飞扑过来,一头撞进宇文衍怀里。
“好人呐,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我们错了,真的错了。”
“天帝威武,谢您八辈…谢谢嗷……”
俩鸟钻进皇帝怀里亲昵地磨蹭着,动作极尽谄媚!
宇文衍畅怀大笑。
两只成精似的鹦鹉给他的“寡人”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给唧唧哇哇喂食完鲜肉。
来到茶室坐定。
茶台上。
用来泡茶的山泉水已经烧开,咕咕冒着热气。
棋儿端来温水洗手。
宇文衍气定神闲地开始泡功夫茶。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在皇帝的带动下,功夫茶先在京城大行其道。
很快就传遍神州大地。
茶道在民间生根发芽,成长发展,形成了独具华夏特色的茶文化。
上到王公大臣,世家贵族,下到三教九流,普通百姓。
都接受了这种冲泡而成的清茶、香茶。
带有浓郁高雅文艺气息的茶道,更是文人雅士追捧的“清谈”形式。
茶道的兴起。
极大促进了种茶、制茶业的飞速发展。
炒茶技术越来越精湛。
全国各地涌现众多品质优良的好茶。
为了便于保存和运输,饼茶随之出现。
成为远程贸易的主流制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