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b海区,虽然已是夏季的早上,但海面上依然有一些零碎的浮冰在蔚蓝色的阔阔海面上浮浮沉沉地飘飘荡荡着。
炽热的明晃晃的金球般的太阳昼夜悬挂在南极的天空之上,灼灼亮光朗照着天地之间,映照着中国南极科考船队的三艘科学船舶,科考队总指挥兼队长伫立在“东方红三十号”上。
此时正是东八区北京时间2125年23时虽然此时中国正值深夜,但在南半球夏季的南极洲,却是清晨时分。
南极b海区,虽然已是夏季的早上,但海面上依然有一些浮冰,这些浮冰如同大自然的拼图碎片,在深蓝色的海洋舞台上演绎着无声的舞蹈。
炽热的明晃晃的金球这颗永不落下的太阳以恒定的光芒照耀着这片银装素裹的大陆,为科考队员们提供了宝贵的连续工作时间。阳光映照着中国南极科考船队的三艘科学船舶——“东方红三十号”科考母船、“鲛龙二十号”生物分析兼医疗保障科考船以及“探索者十号”综合补给船,它们整齐地停泊在这片冰蓝的海域,如同三座浮动的科技堡垒。
科考队总指挥兼队长李旭扬伫立在“东方红三十号”科考船的舰桥上,他那被南极寒风吹得略显粗糙的面庞上刻满了坚毅与智慧。这位四十五出头的海洋地质学家,曾多次带队深入地球最神秘的角落,此刻正面对着这片壮阔而严酷的海洋下达工作指令:”各部门请注意,各部门请注意,准备检查正常,各司其职,开始入海科考。”
李振华的声音通过船上的广播系统清晰地传达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他身着醒目的橙色防寒服,胸前的五星红旗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位总指挥的目光如鹰般锐利,扫视着海面和甲板上的忙碌景象。在他身旁,副队长陈飞正认真记录着各项参数,这位年轻的海洋物理学家是李旭扬最得力的助手。
”东方红三十号”的甲板上,科考队员们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他们动作娴熟地检查着各种仪器设备,这些经过特殊设计的科研工具能够承受南极极端环境的考验。海风夹杂着细小的冰晶拂过队员们的脸庞,但他们似乎浑然不觉,全神贯注于即将开始的海底探险任务。
在船舱内部,更是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各种探测设备进行最后校准;控制室内,技术人员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餐厅里,厨师们为即将下潜的队员们准备着高热量的营养餐食。整艘船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随着李振华总指挥一声令下,主船舶上的”哪吒二十号”系列自主高智慧仿蓝鲸变身机器人开始了它今天的使命。这台由中国最顶尖的机器人专家团队耗时三年研发的深海探测利器,外形酷似传说中的海洋守护神哪咤,又融合了现代仿生学的最新成果。
”哪咤二十号”缓缓从船尾的发射舱滑入海中,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这台重达十五吨的深海探测器采用了革命性的仿蓝鲸变身设计,能够在不同深度和任务需求下改变自身形态。
当它完全没入水中后,流线型的外壳开始调整,背部的太阳能辅助电池板自动展开,为深海作业提供额外能源。
”哪咤二十号”携带着便携的缪子深海探测器,这是本次科考任务的核心设备之一。缪子探测器能够穿透数千米的海水和冰层,探测海底地壳结构,寻找可能存在的冰下湖泊或热液喷口。此外,机器人还配备了多波束声呐、高清摄像系统、深海采样器和环境监测仪等一系列尖端设备。
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逐渐从蔚蓝变为深蓝,最后成为一片神秘的黑暗。”哪咤二十号”的智能导航系统自动调整着下潜路径,避开已知的海底障碍物和危险区域。船上的监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机器人传回的各种数据和图像。
”深度100米,水温1.2摄氏度,压力1.1个大气
压,一切正常。”耳机里传来”哪咤”二十号通过水
声通信系统传回的报告。李振华总指挥和科考团队
成员围在主控制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不断
更新的数据流。
随着”哪咤”二十号继续下潜,阳光逐渐无法穿透上
层海水,周围环境变得越来越暗。机器人内置的生
物荧光探测器开始工作,捕捉着深海生物发出的微
弱光芒。偶尔,屏幕上会出现一些奇异的发光生物
——有的是细长的水母状生物,有的是群游的小型
甲壳类,它们在这片人类难以触及的黑暗世界中构
建着自己的生态系统。
”深度1000米,进入南极底层水团区域。”操作员
报告道。这片水域是地球上最冷、最咸的海水之
一,密度极大,缓缓流向全球各大洋盆,对全球海
洋环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振华总指挥示意团
队特别关注这一层的水文数据。
当”哪哩”二十号下潜到约1500米深度时,声呐系
统开始探测到异常信号——海底地形出现了明显变
化。”发现大型冰下地貌特征,疑似冰河延伸结
构。”机器人传回的初步分析让整个控制室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