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蓝鲸的历史是从神秘巨兽到捕鲸目标的一个渐变的过程,先后经历以下过程:1.早期认知阶段,蓝鲸被人类看作是一种神秘与未知的巨兽,在人类航海和捕鲸活动初期(18世纪以前),蓝鲸因其体型巨大、行踪隐秘,很少被人类见到或捕捉。
古代航海者偶尔会遇到并且目击过巨大的鲸鱼,但因为受限于航海技术落后,无法对其进行深入观察或捕猎。故而,蓝鲸长期是海洋中的“神秘巨兽”,人类对其知之甚少。
随着人类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进入到工业捕鲸时代,蓝鲸成为海上渔猎目标(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捕鲸技术(如蒸汽船、爆炸鱼叉、机械化加工)大幅提升,捕鲸从手工小规模作业转变为工业化大规模捕捞。
由于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脂肪和鲸油产量极高,因而成为捕鲸者的“黄金目标”。20世纪上半叶,蓝鲸遭到大规模商业性捕杀,数量从大约30万头暴跌到几千头。
到了196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蓝鲸已濒临灭绝,全球种群几近崩溃。
在捕鲸业鼎盛时期,蓝鲸的鲸油用于制造肥皂、润滑油、margarine(人造黄油)、灯油等;鲸肉则作为食品,尤其在部分国家如日本、挪威等地,民众都喜欢吃鲸肉,尤其是日本猎杀鲸鱼特别多。
研究蓝鲸等大型海中巨兽,是人类解密海洋的一个重要科学探索研究课题。
对蓝鲸的不断深入研究,推动了人类海洋生物学的发展。
随着捕鲸减少和环保意识增强,人类开始以科学研究为目的观察蓝鲸。
科学家对蓝鲸的研究包括:迁徙路线、食性、繁殖、声学通讯、种群结构、生态角色等。
蓝鲸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为研究生物极限、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深海食物网等提供了关键样本。
在声学研究方面,科学家们通过聆听蓝鲸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分析研究。蓝鲸能发出极低频的声音(10-40赫兹),可以传播数百甚至上千公里,是已知动物中声音最低、传播最远的动物之一。
科学家是通过水下录音设备来收集和监听蓝鲸的叫声,用于追踪种群分布、行为模式与社会交流。
不同地区的蓝鲸“方言”可能不同,表明它们存在“地理种群差异”。
海洋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追踪与个体识别来细致全面地了解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现代技术如卫星标签、无人机观测、AI图像识别,让科学家可以追踪到蓝鲸迁徙路径、觅食行为、繁殖地等。
每头蓝鲸的背鳍和尾鳍形状独特,如同“指纹”,可以用于个体识别和长期监测。
蓝鲸形象在人类文化中的形象与象征意义,首先表现为是自然与力量的象征,蓝鲸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常常被视为自然伟力、海洋神秘与生命奇迹的象征。在许多文化作品中,蓝鲸代表着宁静、深邃、智慧与宇宙般的宏大感。
在一些文学、艺术与影视中的蓝鲸形象,蓝鲸频繁出现在儿童文学(如《小飞象》中的鲸鱼)、科幻小说、诗歌、绘画及纪录片中。
知名纪录片如《蓝色星球》(bbc)、《行星地球》等,都曾经深入拍摄蓝鲸的觅食与生活,让全球观众感受到它们的震撼之美。
在环保运动中,蓝鲸常作为保护海洋生态的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唤起了公众对海洋保护的关注。
蓝鲸这一巨型海洋动物在经济与产业关系的变化从大肆捕捞猎杀到现在的保护,
蓝鲸在历史上的经济价值,经历了惨痛的20世纪前中期猎杀期。在当时,蓝鲸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鲸油用作燃料、润滑剂、制皂、化妆品原料;鲸肉被人食用,尤其在某些国家是传统食品;鲸须(baleen)被用于制作服饰、伞骨、马鞍等(虽然蓝鲸须较少被使用,但其他须鲸类却被广泛利用)。
到了现代蓝鲸在经济中的角色已经成为生态旅游与科研价值的重点保护对象。如今,蓝鲸不再被作为商业资源,在一些地区,它们也成为了海洋生态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例如,在南极夏季游轮旅游、加利福尼亚海岸、斯里兰卡、冰岛等地,游客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远远地观看蓝鲸,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经济的兴旺。
蓝鲸的存在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间接支持渔业、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学价值。
人类与蓝鲸这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保护关系的建立彰显了人类文明进步,从早中期捕杀对象到保护重点,是因为这个珍稀巨型物种已经近乎濒临灭绝、种群数量和个体鲸鱼屈指可数了,是一种濒危海洋物种了。
由于20世纪的大规模捕鲸,蓝鲸被列为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Endangered)。cItES附录1:禁止国际贸易,并且成为多个国家的法律保护物种。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2025年为止,全球的蓝鲸数量估计仅仅只有10,000-25,000头之间,其中南极种群是最大的一支,但依然远远低于历史水平(30万头以上)。
在国际保护行动上,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通过决议,全面禁止商业捕鲸,对蓝鲸的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球禁止捕鲸公约》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但仍然有个别国家并没有加入或存在争议(如日本、挪威、冰岛曾继续“科研捕鲸”)。
为此,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势在必行,二十一世纪,有识之士提出了在南极等蓝鲸重要栖息地由国际社会推动建立海洋保护区(mpAs),限制工业捕捞与船舶活动,保护其食物来源与生存环境。
蓝鲸依然存在不少现代威胁,尽管捕鲸已经大幅度的减少了,但是蓝鲸仍然面临多种威胁:例如船舶撞击,尤其是航道繁忙区域;还有来自海洋的噪音污染,主要来自船只、地震勘探等,干扰了其声学通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了磷虾分布与数量,进而影响蓝鲸食物来源;而渔业误捕(兼捕)与海洋污染(塑料、重金属等),也对蓝鲸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人类该如何与蓝鲸共存呢?
积极的保护措施包括:全面禁止商业捕鲸,加强国际法律与政策(如Iwc、cItES等);建立海洋保护区与禁航区,发展生态旅游,推广“负责任观鲸”,进行科学研究与监测(卫星追踪、声学监测等),减少海洋污染、控制航运噪音、应对气候变化。
每个人可以做的就是支持海洋保护组织,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选择环保的旅行方式,尊重野生动物,关注并传播蓝鲸保护知识。
从神秘巨兽到大规模捕杀对象,蓝鲸曾经遭遇到人类的严重杀肆,现今作为人类重要的珍贵研究对象,帮助人类理解海洋生态与海洋生物的共生互荣关系,展望这种出现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作为自然伟力与生命奇迹的象征,曾经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如今已经成为生态旅游和科研上国际社会重点保护的特别珍惜的海洋生物物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