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广郡王接受大家的祝贺时,他的心底却生出了异样的感觉。
理藩院的首任尚书!
位列工部之后!
上朝议政!
————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广郡王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也让死水一潭的宗室泛起了极具美感的涟漪。
可广郡王就是高兴不起来!
是皇帝痛快的应允?
还是皇帝嘴角若隐若现的微笑?
心中疑惑的广郡王决定找一个人替自己解惑。
赵方纯!
城东的一家酒楼内,广郡王在微醺的状态下,开始用言语试探。
“陛下认为你迟早会明白过来,只是没想到你才刚一上任,就察觉出其中的异常。”
赵方纯手持酒杯,笑得十分开心。
广郡王拱手请教。
“以你懒散的程度,陛下不肯定你是否愿意接下这份差事。别用这种眼神看我,‘懒散’二字,是陛下的评价。”
“我办差还算勤勉,又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怎么就懒散了?”
广郡王有些郁闷的端起了酒杯。
“那——你得去问陛下。”
“还有,我就算懒散,可也不敢抗旨啊?只要圣旨一下,我还不是得乖乖的听话?”
一仰头干掉,广郡王问出心中的疑惑。
“你不会趁机提什么条件?”
赵方纯问出一句。
广郡王听后,手中的酒杯突然停在了半空。
————
第二日,广郡王递牌子入宫。
皇帝在乾清宫内接连了这位炙手可热的王爷。
虽然广郡王清楚理藩院的职责,内阁也制定了理藩院的组织架构,可空荡荡的衙门,还需要塞进大量的官员。
广郡王请示的,是官员的遴选。
“不错,一上来就进入了状态。”
对广郡王展现出来的能力,皇帝十分满意。
广郡王微微欠身,谦虚的表示这都是皇帝的鞭策。
“说说你的想法!”
皇帝背着双手,在殿内踱步。
“大部分官员,由吏部负责抽调,还有一部分,臣——想留给宗室勋贵。”
说完后,广郡王垂下眼帘,静待皇帝的指示。
“你的一部分,到底是多少?”
皇帝追问一句。
“两成!”
“五成,朕给你五成的名额。”
皇帝转头看了广郡王一眼。
广郡王抬头看向皇帝,满脸的诧异。
“这五成官员,你去找睿亲王和平亲王帮忙。”
皇帝不愿将广郡王推向风口浪尖。
“陛下,臣——臣不太明白。”
广郡王原本的想法,只是给部分宗室勋贵中的青年才俊,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不过在他的潜意识中,这些人还是比不过文官集团培养出来的人才。
“你是怕他们耽误了理藩院的差事?”
皇帝直接指出广郡王心中的顾虑。
“是!”
“在这一点上,朕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皇帝语速平缓。
广郡王再次垂下眼帘,聆听圣谕。
“宗室勋贵培养的子弟,特别是继承人,无论是学识,还是手段,都不会太差。至于礼仪,更是早已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面。”
“最重要的,是他们见识过大场面,不被在外邦的虚张声势所迷惑。”
“在这一点上,吏部提供给你的官员就会差上一些。”
说到此处,皇帝发出了一声轻叹。
在他一直心生骄傲的那个大唐盛世,就算是草原上的霸主,也只能靠舞蹈来取悦伟大的天可汗。
至于番邦,根本就没有平等对话的资格。
广郡王不明白皇帝为何叹气,依旧保持着聆听的姿态。
“去吧,好好办差,不要辜负了朕对你的期望。”
挥一挥手,皇帝已没了说话的兴致。
“陛下——”
广郡王欲言又止。
“还有什么事要禀报?”
“臣——臣这里还有一件私事——”
“不准!”
皇帝有些粗暴的将他打断。
“啊?”
“退下!”
“陛下,臣还没说——”
“杜芳,送他出去。”
皇帝沉声吩咐。
杜公公弯腰应下,随后快步上前,站到广郡王身旁。
“王爷,这边请——”
杜公公将姿态放得极低。
满脸无奈的广郡王只得弯腰告退。
退至殿外,广郡王有些敷衍的冲杜公公拱了拱手,然后扬长而去。
杜公公深深地弯下腰去。
在这方面,杜公公绝不会留下被人攻击的把柄。
回到殿内,皇帝还在来回踱步。
这是他为数不多的锻炼方式之一。
“广郡王什么反应?”
杜公公是亲信,皇帝就显得有些随意。
“似乎有些闷闷不乐。”
杜公公从不用假话欺瞒皇帝。
“差一点就被他给绕进去了。”
皇帝对自己的反应速度极为满意。
“圣明无过陛下!”
杜公公轻轻奉上了一记马屁。
“听说陈王妃今日去了坤宁宫?”
“是!”
“又是替陈王说话?”
皇帝微微皱眉。
尽管陈王妃同皇后之间的裂痕已经弥补,不过每次入宫,还是会提到陈王的不易。
“好像——不是!”
“嗯?”
“陛下,除了王妃,娘娘还召了太医。”
“皇后病了?”
皇帝脸色一变。
“不——好像——不——不是!”
杜公公的回话吞吞吐吐。
“你今日是怎么回事?”
皇帝看了杜公公一眼。
“陛下,您——还是等等吧!”
“等?朕等什么?”
“这——”
杜公公不知该如何回话,干脆跪了下去。
皇帝见不得身边人如此,命他起身回话。
“说吧,你猜到了什么?”
从杜公公的表现,皇帝已大致清楚他已经察觉到什么。
只不过,没有十足的把握罢了!
“陛下,昨日您与娘娘共进晚膳的时候,娘娘干呕了几声。”
见躲不过去,杜公公只得如实回话。
皇帝轻轻点头。
“陛下,干呕——”
杜公公上前两步,欲言又止。
“干呕——干呕?”
第二遍重复的时候,皇帝猛的提高了音量。
他可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青涩少年,此时的他,恨不得立刻赶往坤宁宫,问个清楚明白。
尽管已经立储,可一直以来,请求皇帝充实后宫的奏折就没有断过。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子嗣单薄。
从政治立场出发,他们的观点并没有不妥之处,皇帝不便发作,只能留中不发。
就在皇帝陷入忐忑之际,有太监快步入内。
是皇后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