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衡量着是非曲直,尤其是处在乱世纷争下,这杆秤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哪里好,哪里坏,其实是一目了然的。
诸葛瑾自归襄阳,看到了许多,也知有些事终是无法改变的。
“孔明。”
“大兄。”
诸葛府,内院木亭,兄弟二人对坐,看着对方的改变,二人是颇有感触的。
对诸葛瑾而言,作为长兄,他知其弟智谋过人,自幼便有主见,故而对其弟的选择从未过多干涉,但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帮自家弟弟铺设了一条路。
作为客居荆州的外来户,诸葛瑾深知立足不易,故而广结良缘,以谦逊谨慎处世,以为家族能在乱世下谋取兴旺之根。
与荆州望族联姻,是其叔父所定之策,但具体负责此事的却是诸葛瑾,如果没有诸葛瑾做的这些,恐诸葛亮迎娶黄氏女,以更进一步跻身荆州这个圈层是不易办到的。
在将这些事情做好后,诸葛瑾就生出离开荆州,前去江东谋取发展的想法。
一个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以此分散不可控风险,一个是诸葛瑾看出刘表并非明主,难以成就大业。
不过对诸葛瑾当时所想,诸葛亮又如何看不出?
这是把危险揽到自己身上,而叫他们安心待在荆州,以看后续是否有变,继而做出更有利的选择。
毕竟诸葛一族的男丁太少了,是不容有任何闪失的。
尽管在那时,诸葛亮没有去过江东,但对于江东,尤其是孙策是有了解的,而孙策的一些做派,使诸葛亮并不看好富春孙氏。
倒不是看轻富春孙氏,实则是孙策过于强势,且做事过于激进,这使江东诸族对其是抗拒的,排斥的,甚至是厌恶憎恨的。
在荆州经历的多了,诸葛亮怎会不知一些事情。
不过这一切啊,都随着一人的出现彻底改变,诸葛瑾没能去成江东,诸葛一族的男丁,悉数被聚拢到一起。
哪怕是未及冠的诸葛均、诸葛诞也没能摆脱这一安排。
曹昂的出现,改变的实在太多了。
二人尽管什么都没说,可二人所想,尤其是情绪上的变化,对方都是知晓的,有些事啊已难改变。
“子扬军师所提大计,其中是有不少,与亮要统管的诸事有重叠。”在沉默刹那后,诸葛亮拿出一份公函,递到了自家大兄跟前,表情淡然道。
“这是亮在看罢那份公函,想到的一些措施,如果子扬军师能够采纳,不止对水利整饬及建设大计有利,还能对军工、船舶等诸事增扩有利。”
诸葛瑾听到这里,伸手接过诸葛亮所递公函,但却没有说什么。
自家弟弟什么脾性,作为长兄又怎会不知呢?
果然!!
当看到公函上所书内容,牵扯到两处合作一事,要交由诸葛亮这边统筹,诸葛瑾心中暗叹,这看起来其弟是在揽权,实则却是想将此事办好。
或许是跟幼时的经历有关,诸葛亮总习惯将事情做到极致,为此会不放心交给别人,诸葛瑾深知这代表着什么。
“此事,某不能擅断。”
想到这里,诸葛瑾收敛心神,表情正色道:“需子扬军师看后,再做决断,毕竟涉及荆豫徐扬四州的水利整饬及建设大计,牵扯到的实在是太广了。”
“嗯。”
诸葛亮点点头应道。
诸葛瑾了解诸葛亮。
诸葛亮又何尝不是?
别看自家大兄,对外是很随和的,但牵扯到有原则的事,是不会有丝毫让步的。
如今他们哥俩在征东将军府麾下驱使,尽管没有向曹氏表明效忠,但是曹昂却对他哥俩格外重用,一个安排到军师副中郎将身边做事,一个更是抓着不少要务,这在外界是有很多看法的。
尤其是未及冠的诸葛均、诸葛诞,不仅被曹昂安排进凤雏学院进修,还在一些事上会叫他们跟着,这就显得更不一般了。
外界是怎样想的,哥俩不会过多考虑,但牵扯到诸葛一族的未来,他们必须要慎之再慎才行。
“孔明觉得在今岁,北方会有新变吗?”聊完了正事后,诸葛瑾没有急着离开,在将公函放好后,遂看向诸葛亮说道。
其意看似是想说,在今岁,于许都坐镇的曹操,是否会对北方用兵,可实际上真正的深意并非在此。
“北方局势复杂,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诸葛亮想了想,讲出心中所想,“而据亮知晓的种种,北方有新变的可能很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机会不是常有的。”
“如此看来,接下来会有很多地方,会受此新变而受到影响啊。”诸葛瑾轻叹一声,言语间带有感慨道。
诸葛亮没有说话。
其实诸葛瑾想问的是什么,诸葛亮是听出来的。
这聊的看似是北方,实则却是在襄的益州各方。
也是听出这点,诸葛亮知道自家大兄随刘晔一起归襄,肯定有不少人,在暗地里去见自家大兄了。
这点,跟他是一样的。
诸葛一族在很早以前,就与荆州诸族有较深联系了,这点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可能说只得好处,坏处一点不沾身。
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大兄,饭食已备好。”
在此时,黄月英的声音响起。
诸葛瑾、诸葛亮循声看去,就见黄月英朝木亭走来。
看到黄月英的那刹,诸葛亮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对于自家妻子,诸葛亮是很满意的。
在曹昂没有入主荆州前,与荆州诸族的人有所来往,黄月英是提过不少好建议的,恰是这样,使诸葛亮的名望在荆北传的很快。
而在曹昂入主荆州后,以强硬姿态征辟他到征东将军府,黄月英是没少劝说诸葛亮的,不然的话有些事是否会发生,即便是诸葛亮也不确定。
毕竟在诸葛亮的心底,对曹氏是带有情绪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荆南、荆北的种种经历,使得这种情绪,没有再出现在对曹昂身上。
尤其是曹昂格外重用诸葛亮,将军屯、军工、军屯学诸事移交到诸葛亮手中,黄月英也是在幕后帮衬其分担些压力的。
此事外人不知,但诸葛亮却很清楚。
“辛苦了。”
诸葛亮有所感慨时,诸葛瑾对黄月英道。
对这位弟妹,诸葛瑾是很满意的。
毕竟自家弟弟什么脾性,诸葛瑾是清楚的,二人能把这个小家经营好,其弟妹是出力不少的。
尤其是在诸葛亮迎娶了黄月英后,诸葛一族在荆州诸族中的影响增多,诸葛瑾知道在不为人知下,他这位弟妹做了什么。
也是这样,诸葛瑾才会坚定要离开荆州的想法。
只可惜此事到最后不了了之了。
“大兄太客气了。”
黄月英淡淡一笑,对诸葛瑾微微低首道:“大兄这些年奔波各处,孔明对大兄是很牵挂的……”
“呵呵…”
听到这些时,诸葛瑾笑了起来。
这些话,自家弟弟是不会讲出的。
当然他也是一样的。
或许这就是兄弟间的相处方式吧,明明彼此牵挂着对方,但却从不讲出来。
只是这温馨的场面,随着一人匆匆赶来而被打破。
“公子,军师派人来请。”
看着自家书童,诸葛亮眉头微蹙起来。
这个时候,贾诩派人过来,叫他前去,到底是所为何事?
在将军屯、军工、军屯学诸事悉数梳理一遍,了解了对应的情况,并为此向曹昂提出了不少谋划,诸葛亮跟贾诩的接触就少了。
对贾诩,诸葛亮心底是有顾虑的。
他在很多时候,是看不透贾诩所想的。
“孔明。”
见诸葛亮不言,诸葛瑾不由心下一紧。
对贾诩,诸葛瑾接触的更少,但在随刘晔去往各地,知晓来自襄阳的一些事,对这位军师左将军,诸葛瑾是很复杂的。
贾诩很少出现在人前,但在征东将军府,尤其是曹昂麾下的核心圈层,那威望及影响都是极高的。
这可不是因为他是曹昂的老师那样简单。
“大兄,亮要出去一趟。”
迎着诸葛瑾的注视,诸葛亮表情正色道。
此刻的诸葛亮,似是猜到了些什么。
只是他还不太确定。
毕竟贾诩的想法,是很难叫人琢磨透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庞统、徐庶、司马懿几人,一个个都跟他断了联系,诸葛亮就知几人对贾诩是怎样的。
“嗯。”
见诸葛亮如此,诸葛瑾点点头。
在跟黄月英讲了些话,诸葛亮就离开了,不多久,诸葛瑾也走了。
……
“亮,见过军师。”
襄阳城内,一处不起眼的宅院。
赶来的诸葛亮,见到了贾诩,而在此间坐着的,还有分管钱监的殷观,也是这刹,诸葛亮验证了心中所想。
“无需多礼。”
贾诩撩撩袍袖,伸手对诸葛亮道:“孔明,坐吧。”
在应了一声,诸葛亮这才朝一处走去。
撩袍落座之际,诸葛亮对殷观微微点头示意。
殷观报以微笑。
“这段时日,孔明是忙坏了吧。”
贾诩看向诸葛亮,寒暄了起来。
“还好。”
诸葛亮回道。
虽说他负责的事,是牵扯到了不少地方,还要进行众多调配,不过有曹昂的大力支持,这使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累是累了点,但对此,诸葛亮却没有觉得有什么的。
“近来襄阳怎样,孔明是知晓的吧?”
贾诩在看了眼殷观,随即对诸葛亮道。
“回军师,亮了解一些,但不多。”
诸葛亮看到了这一幕,遂道:“毕竟亮手中有不少事要处置,故而没有心思去理会别的。”
对这样的回答,贾诩一点都不奇怪。
也是这样,贾诩在所难免的会拿诸葛亮,跟庞统、司马懿、徐庶、法正他们比较,这也让贾诩心中生出唏嘘。
这些翘楚是各有性格。
其所处的领域虽有不同,但贾诩却坚信一点,等到时机成熟时,他们会大放光彩,待到那时会碰撞出什么,这也是贾诩好奇的事。
尤其是诸葛亮跟司马懿。
依着他对自家公子的了解,这二人今后真要崛起了,肯定是在内政层面的,至于庞统、法正、徐庶他们则必然涉军。
“孔休,还是你对孔明讲吧。”
想到这些,贾诩看向了殷观。
“喏!”
殷观在低首应道,随即撩袍看向诸葛亮,“孔明,这次邀你前来,是有一件事,想让孔明帮衬。”
讲到这里,殷观将身前桌案上的绢帛拿下,出现在诸葛亮眼前的,赫然是一块钱范。
“铸钱?”
诸葛亮双眼微眯,看向殷观道。
“不错。”
殷观点点头道:“这是钱监所定新式制钱的钱范,因为一些缘由,需要将一部分铸钱工坊,暂时隐藏到军屯之中。”
诸葛亮没有接话。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对于新式制钱,诸葛亮是有些了解的。
“军师,此事公子可知?”
沉默刹那后,诸葛亮看向贾诩道:“毕竟钱监的范畴,与亮所辖是没有牵扯的。”
“此事,某会在合适的时候,向公子禀明的。”
贾诩听后,迎着诸葛亮的注视,说道:“这件事,某希望孔明能对外严格保密,负责铸钱的群体,钱监会聚拢一批,但孔明这边,也需好好筛选一批。”
贾诩讲这话,看起来是商量,实则却是要求。
其深藏的含义,诸葛亮听出来了。
“铸钱的规模,是多少?”
想到这里,诸葛亮讲出关键所在。
贾诩、殷观相视一眼,二人露出淡淡笑意。
跟聪明人聊天就是省心。
“此事,到时会具体与孔明对接。”
贾诩开口道:“在此之前,孔明需要做的,是找寻到合适之地,先行筹建起一批铸钱工坊。”
这规模小不了啊。
诸葛亮听出其意了,也是这样,诸葛亮在心里暗暗思量,这件事到底要不要接下,毕竟他要做的事本就很多了,接下来还要跟刘晔他们有所对接。
现在又出了这件事,这压力……
“那等亮先找寻到合适之地,再言其他?”
“可以。”
对诸葛亮的答复,贾诩点点头,也是诸葛亮这样的态度,反倒叫贾诩放心将此事交给诸葛亮来办,毕竟他要谋的是一件大事,所以必须要交给可靠之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