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登基称帝以来,30多年里有个明显特点,那就是从未轻易剥夺贵族爵位,也不随便处罚官员。
这样做的好处是:上层社会对他普遍存有感恩之心。
坏处是:萧衍知道政务不能指望那些贵族和荫官分担,所以他另外设立五馆和国子学,选拔平民士子入学受训,培养他们做官、为自己干活。
这样一来,官吏数量自然大大增加。
官吏数量增多,也就增加了大量俸禄支出。
如果增加的支出来自于社会财富增加量中的一部分,那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但如果增加的支出,是靠加重农商户负担、逼迫富裕家庭破产、抄没官员财物、甚至是克扣军士饷钱获得的,那样才会致命。
应该说萧衍的运气很好。
他做皇帝以来,多数年份风调雨顺,农桑户收成稳中有涨。
而反观北魏朝廷,连着好几任皇帝,要么是稚童登基,长大后向辅政大臣夺权,杀得腥风血雨;要么是皇帝本来就是权臣推出的招牌,坐稳皇位后反戈一击,要摆脱傀儡地位,导致内部搏杀不断。
从胡太后到尔朱荣,再到高欢,北魏多任皇帝在这三人面前,简直就没有尊严。
总之一句话,萧衍做了皇帝后,南梁朝局稳如磐石。
而北魏则是朝廷派系对立、地方割据自为,总是动荡不堪。
面对北方乱局,南梁自然占了不少便宜。
秦岭淮河一线的北魏州郡,被南梁夺回好几处。
陈庆之还率领八千吴地男儿,把黄河以南的北魏地盘扫荡了一遍。
萧衍的执政思路如此,他对岭南的牵绊,就更加宽松了。
因为岭南本来就山长水远,通往建康的道路崎岖难行。
徐勉做吏部尚书时,萧衍要他把岭南九郡拆分,编排出十八个州刺史部。
每个刺史部的官职:刺史、别驾、治中从事、监郡御史、廷尉、司仓、司户、护军将军、校尉……等等,多的二十几个,少的七、八个。
整个岭南,一下子为萧衍整出来200多个空位,够他用来抚慰好几方面的贵族、门阀、亲朋好友。
大多数州郡,萧衍只需要那些官位打发属下。
但他也不是傻瓜。
那些几个关键州郡,他牢牢掌控在亲信能将手里。
比如广州刺史,他派自己的亲侄子萧映担任,另派文武兼备的大将陈霸先任西江都护、高要郡守,掌控中央在岭南的驻军。
他让这一文一武两员能臣坐镇岭南中枢。
加上交州刺史萧谘、高州刺史孙囧、新州刺史卢子雄,这三人成犄角之势,手握朝廷军队。
萧衍如此部署,基本镇住了岭南。
岭南其余州郡的官位,要么用来打发建康贵族,要么用来安抚岭南世家,要么用来奖励士子能臣。
罗州刺史冯融,以及其子、高凉郡太守冯宝,就属于安抚老牌贵族那一类。
而南梁州刺史冼挺,则是安抚岭南地头蛇黎族首领冼家那一类。
冯融审时度势,做通儿子工作,要他向黎族新首领冼英求婚。
而黎族旧首领、冼英之母冼毓秀,就是在与本地其它豪族的争战中殒命的。
刚继位的冼英,既需要大哥冼挺这种本族实权派支持,也需要冯融这样的官方代表站台。
她在征得大哥冼挺同意后,破例没有招婿上门,而是下嫁高凉郡太守冯宝,实现了罗州境内的强强联合。
冯冼联姻成功后,不但罗州境内的对立派偃旗息鼓,附近几州的各方势力,也都纷纷依附冯融挂帅的冯冼军团。
岭南南部,也就是萧西风脑海中熟悉的合浦、珠崖、儋耳三郡,都成了冯冼军团势力范围。
萧西风的主要目的是“见见”冼英,在对方魂魄植入记号。
有林紫菱带路,这件事很快搞定。
萧西风、马健在林紫菱、刘莎沄引导下,对岭南南部的人间势力分布也有了基本了解。
做完这些事,萧西风吩咐三位阴修回归自己岗位上去。
他自己准备去苍梧郡处理一点私事。
刘莎沄、林紫菱自然立即领命,行礼后离开。
马健留下,迟疑问一句:“萧副司君,你确定不需要属下伺候在侧?”
萧西风笑道:“你回衙署去,不动声色盯着。咱俩这么长时间不在据点,万一有点啥事……”
马健立即恍然大悟。
原来整个轮回司,只有俺才是萧副司君信得过的属下啊!
马健内心热血澎湃,表面还是镇定如常。
他对萧西风恭恭敬敬弯腰行礼,然后告辞,一脸毅然离去。
他心中充满“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