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还带着几分寒意的京城,此时的金陵城就要暖和了许多,贾家的花园中也是一派的春光明媚。
在这样的环境中贾母也是在几个小丫鬟的怂恿下有了几分游园的兴致,随着她的一声令下她屋中的众人也都是忙起了起来,很快便是在花园中准备好了赏花用的一切东西。
轻薄的丝制幔帐挂在了临水亭子的四周,幔帐的四角还挂着纯金的铃铛,随着一阵清风的吹过,这些铃铛也是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金陵这边的春色到底还是和京城不同。”贾母扶着一个小丫鬟的手走在老宅的花园中,在园子中转了一圈后贾母心情不错般的对她身边的人说道,“真是各有各的风采。”
“到底还是老祖宗的见识广,我们这些人哪里有老祖宗的这些见识。”跟在贾母身旁的一个年轻女子在听到贾母的话后立马便是奉承了贾母一句,这个女子是贾家旁支的媳妇,在奉承贾母的时候那一双有些细长的眼睛还在滴溜溜的转动。
因为这个女子的奉承贾母也是看了一眼这个女子:“这院子在咱们这些中等人家中还算的上是可以,若是真的要去比较,那到底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92]
科举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92-9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1],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2]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3-5]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6-7]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6] [8]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9-10]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87],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93]但在宋代以后,科举的消极性也愈发凸显,当官做老爷的思想,读死书,脱离实际。 [11] [99] [101]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