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所以此时的贾政的语气中才带上了无奈,他是真的管不住元春和宝玉。
“其实有件事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贾赦想到贾宝玉和贾元春后明显也是有些头疼,尤其是想到自己还没来得及贾政的那件事后他只觉得自己的头更疼了。
“何事?”注意到贾赦那明显是万分头疼样子,贾政的内心出现了意丝预感,这件让贾赦头疼事情十有八九是和宝玉姐弟二人有关,“莫非是元春和宝玉又干了什么事情?”
“这——”见贾政已经猜出了自己要说什么,此时的贾赦在长叹了一口气后对贾政那是如实相告,“宝玉被流放宁州这件事你已经知道了,但你不知道的是元春也去了宁州?”
一瞬间贾政都以为是自己猜错了,只是看着贾赦的那个表情贾政就知道自己没有听错:“她去干什么?”
“这谁知道。”贾赦满是无奈的一摊手,“等我知道的时候她都已经跟着商队一起走了。”
“这又是哪里来的商队?”贾政可不信贾元春会跟一个没什么关系的商队一起走,故而这个时候他又是问了一句,“难不成还有人帮她?”
“王氏的亲妹妹嫁给了金陵的薛家,如今薛家的生意做的可不小。”贾赦自然知道是谁帮了贾元春,故而此时的他是实话实说,“薛家出手帮元春找一支去宁州的商队可以说的上是轻而易举。”
“薛家?”早就已经知道贾宝玉被流放的始末,此时的贾政一思索便是想起来了些什么,“我记得宝玉这次被流放便是和薛家的人一起犯得事?”
“正是。”贾赦肯定的点了一下头,“薛家的那位大公子被流放去了肃州。”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92]
科举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92-9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1],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2]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3-5]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6-7]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6] [8]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