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病症
共2个同名词条
急性心肌梗死(AmI),又称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相应心肌区域供血不足,使心肌坏死的影响生命的疾病。该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供应不足、心肌缺氧和心肌过度耗氧等多因素所致。全球范围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且以中老年人及有心脏疾病、吸烟、糖尿病及高血脂等高危人群较为常见。根据其发病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常被分为5种类型。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持续超过30分钟的临床表现明显的胸痛或憋闷感等心脏缺血症状,患者常有濒死感。在疼痛发作的早期,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胸闷、气促、咳嗽等心衰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症状。急性心肌梗死为非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心血管疾病等原发性病症进行发病。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立即疏通冠状动脉,减缓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进展。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调脂药等,及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等。预防心梗的主要方式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脏疾病的风险因素,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适量运动、均衡饮食等。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因治疗方式及时性、缺血心肌范围等诸多因素表现各异。
近年来,研究者正在探索如干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用于修复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功能,但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典型症状
该病典型症状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或憋闷感。疼痛或憋闷部位主要指胸骨后方,向左下方可延伸到左侧肋骨、上腹部,向上可到左侧肩、背甚至口腔、头部。部分患者也可表现在左上肢。
疼痛性质多为心前区的“压迫感、挤压感、沉重感”。部分患者胸部无明显感觉,仅胸部以外其他部位有钝痛或不适感。
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30分钟以上,无明显疼痛峰值,安静休息或应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并不能很快减轻症状。
伴随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血压、心率、心律等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初期,心肌灌注量减少,供氧不足,心脏企图通过增加全身供血改善缺氧,故患者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表现。
后期,因以上方式未能有效改善心肌供氧,而心肌无效工作造成的耗氧增加,导致缺血坏死的心肌数量增加,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心脏及全身血液循环出现障碍,伴随心跳减慢、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头晕、意识不清等表现。
部分患者可直接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较多,任何诱发血栓形成、血管内斑块脱落、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的因素均可致病。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诱因有: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情绪波动、天气变化、便秘者用力排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