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内城之后,曹操手下的人士气一下子高涨了起来,万事开头难,现在互相依靠的两座坚城变成了一座孤城了。
同时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是他们太菜,而是过去他们的对手董仲颖太强,现在轮到那些高句丽棒子做他们对手的时候,他们发现人人都可以当董仲颖。
曹操将目光放到了丸都山城上了。
对于丸都山城攻心的伎俩就不怎么好使了。一方面丸都山城的地势比国内城更为的险峻,霹雳车的效果较差,对人心的打击效果肯定远远不如对国内城。
另外一方面,高句丽大量的官员和贵族居住在丸都山城之内,城内的物资也比国内城充足,在这个危急的时刻,这些人拿出了不少的物资来犒劳军队,再加上这些人对于守军的控制力也不差,几乎不会发生守军弃城而逃的事情。
曹操也没有将希望寄托于这件事情上。
曹操带人仔细的勘察地形,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破城的方法。
他将曹仁和自己的护卫许褚叫来,对这两个人细细嘱咐,然后对他们说道:“这一次是否能够攻破丸都山城,就看你们的了。”
计议已定,曹操当即分派众军任务。
众将得令之后,很快就依令而行。
原来曹操发现虽然丸都山城的西北山体陡峭,但是或许守军也知道这一点,在西北面的防守相当的空虚。
因此他决定采用避实就虚的计策,正面佯攻,西北偷袭,从丸都山城的西北面来攻破丸都山城。
曹操选派了不少善于攀登的精卒五百人,携带兵器长绳,在夏侯渊和许诸的带领下准备摸上山崖。
当然,他并没有完全寄希望于夏侯渊和许诸不被发现,所以他同时派人进攻了丸都山城。
这并不是试探,而是真正拿出全力的攻城。
曹操一认真,丸都山城的守军就遭了殃,他们首先遭受了一阵又一阵的巨石打击。
这可不是前一阵子那一天也飞不了几颗石头的“毛毛雨”,而是丝毫没有停歇的“大暴雨”。
尽管曹操不认识拿破仑,但是他也了解到霹雳车要集中使用的道理。
为了这一阵子“暴雨”,曹操可是准备了近十天,而在这十天之中准备的“弹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射殆尽了。
曹操的军队动了,他分成了三队,从三个方向猛烈攻打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的守将将一箱又一箱的财宝分发了下去,这些大多是那些丸都山城的官员和贵族自发捐献出来的。因为他们很清楚的知道,一旦丸都山城被攻破,他们的财宝也一样留不下来。
财帛动人心,也同样激励着那些守军,守将将最为精锐的军队集中起来,哪里危急,他就带着这些军队去哪里。
曹操的军队已经分不清谁是主攻还是谁是佯攻了,三路曹军的看上去都是主攻。
至于从主帅旗帜上看出曹军主攻的方向,对于高句丽的守军更是不可能的。
因为曹操的将旗一直在变换着旗帜。
一会儿轮流出现在攻城的三队军队之中,一会儿出现在他的主营之上,一会儿又出现在了督战队的位置,可以这么说,至少有三到五个曹操在,才能出现这样的“奇观”。
当曹操的旗帜出现的时候,预示着曹操的军队改变了战法,在这一张一弛之间,丸都山城的守军本能的对曹操的旗帜产生了恐惧。
甚至当曹操的旗帜出现的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判断曹操究竟想要干什么,守军的行动开始变得迟疑。
曹操并没有待在大营之中,他待在了三支军队之中,实力最为强大,由曹仁统领的军队中。
他对曹仁说道:“高句丽人上一次惨败在我的手上,他们的心中已经对我产生恐惧,现在我让众人打着我的旗号,那么高句丽人一定会产生疑虑。一旦产生了疑虑,行动就会变得迟缓,而他的军队行动迟缓了,那么我们就有机可趁了。”
“过去秦王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我们,现在轮到我们用这样的招数去对付高句丽人了。”
曹仁不禁问道:“但是即使高句丽人再愚蠢,他们也能够猜到肯定有人虚立您的旗号,给他们带来困扰,他们不上当怎么办?”
听到曹仁的话语,曹操大笑了起来:“过去秦王一边在洛阳看着歌舞,一边他的旗号就在前线出现,只要是聪明人都知道,秦王必然不可能出现在这两处,但是这又怎么办呢?”
“即使我们知道这是秦王是障眼法,那又怎么样呢?万一是真的呢?”曹操反问道。
“我的用兵比不上秦王,但是那些高句丽人比起秦王差远了,他们面对我的时候,和我面对秦王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果然,在曹操的“秦王”战法之下,丸都山城的守军越来越混乱,眼看城池马上就要打破了。
但是这个时候,那些高句丽贵族和官员们竟然亲自带着奴仆加入了战场,家中的金银财宝像不要钱一样的犒赏给了守城的士卒。
在这样疯狂的“氪金”下,摇摇欲坠的丸都山城竟然守住了,战场的局势竟然慢慢被扳了回去。
可惜的是,当曹操的旗号再一次出现的时候,事情就变得不可为了。
因为这一次打着曹操旗号的人是许褚和夏侯渊,他们的军队终于攀上了悬崖。
本来拼着最后一口气的丸都山城的守军,气泄了,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在城墙上奋战了那么久,最后竟然自己的老家被“偷”了。
而曹操军队士气大振,曹公的旗帜都出现在了丸都山城之内了,这离破城还远吗?
此消彼长之下,丸都山城的守军很快就崩溃了,还没有等许褚和夏侯渊打开城门,曹操就亲自领了一队士兵冲上了城墙。
丸都山城终于破了 。
“这就是秦王的用兵方法。”曹操得意的对周围人说道,“我将从秦王那里学来的用兵方法写成了一本书。”
“《孟德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