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你打算如何做呢?”曹仁问道。
要大败高句丽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够,即使很多的曹操手下,都觉得曹操现在能够用的战力比起山上王的战力要少的多。
不仅是从数量上,更是从士气上。甚至连质量上都有些问题。
虽然曹操的部下很是精锐,但是数量却不够。占据他军队一大半的幽州郡兵战斗力非常差,很多不久以前都是拿着农具的农民,过去经过一定训练的郡兵早就被曹操和袁绍两个人拉上战场了。
田豫的援军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少也是新招募的士兵。
而山上王的军队则是他长久以来训练的主力,并且刚打破西安平,士气非常高昂。
甚至之前在望平的失败,在这些人的眼中,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他们输在了曹操的阴谋诡计之下,想要正大光明的打上一场复仇。
“决战。”曹操就说了两个字。
于是,他亲率万余精锐步骑兵出玄菟郡,向东进发,曹洪不解的问道:“高句丽的主力现在都在西安平,如果要和山上王进行决战,只需要往南,那里可是我们大汉的属地,在那边决战对于我们更有利。”
曹操回答道:“地利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双方的情况进行转换的。如果我们南下攻击西安平,山上王的军队肯定会在那边以逸待劳等待我们,更何况,西安平周围地势开阔,对方的兵力比我们多,这样对于他们更为的有利。我现在刚到幽州,不管是东进进攻高句丽的王都还是南下收复西安平,对于我来说是一样的。”
“这就是我过去和董仲颖作战这么多次学到的第一点,永远不要在别人想要和你决战的地方和敌人决战。”
“但是我们东进,直逼高句丽的王都,这样山上王就不得不回军救援,那时候以逸待劳的就是我们了。更何况,那边的地形不适合军队展开,对于人数较少的我们更为的有利。”
“这才是兵法的奥妙,那些只会挥舞棒子的蛮人怎么可能知道这些。”
这时候夏侯惇站出来问道:“可是我们东进高句丽的王都,其中的道路我们并不是很熟悉。”
“为将者不知地利,必然为之所困。这样的道理我早就考虑清楚了。”曹操回答说,他接着带来一人和众人相见。
众人视之,是田畴也。原来田豫猜到曹操要对高句丽用兵,除了给他带来一些援军之外,他更是将田畴推荐给了曹操,告诉曹操,上一次破蹋顿,田畴出了大力,他对于幽州周边的地势非常的熟悉。
田畴和众人见礼之后说道:“过去公孙伯圭败亡之后,我不愿为袁本初效力,我怕他加害我的族人,于是带人去过高句丽那一边,游览那边的风土人情,后来我听闻袁本初为了安定北方四州,并没有害我的心思,我才回到幽州继续当我的隐士。”
“我之所以我不愿意为袁本初效力的原因,就在于我不愿看到大汉的子民自相残杀,但是这一次高句丽这样的蛮族竟然想要入寇幽州,我出一份力责无旁贷。”田畴继续说道。
田畴将自己带来的地图展开,和众人详细说了高句丽的地理形状,并且他表示不仅自己,还要他族中的数十名子弟都熟知高句丽的情况,会一同随军出发。
于是,众人的心安定了起来。
曹操的行为大大出乎了山上王的意料,他没有想到,曹操会放弃幽州的土地于不顾,直接去攻击他的王都。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山上王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陷阱,但是他却不得不回军追袭曹操,毕竟,如果他的王都被曹操攻破,恐怕他统治的根基也会遭受到很大的动摇。
当众人得知山上王的行动之后,他们对曹操说道:“如果山上王不顾自己王都,而继续进攻幽州,攻占襄平,那么我们的军队就危险了,但是山上王却放弃了这样的举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曹操道:“这就是我在董仲颖手上学到的第二件事情,那就是要学会调动敌人的军队,要调动敌人的军队,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孙子说的‘出其必趋,攻其必救’,另外一个就是利用敌人的疑心。而这一次我所用的就是前面的那一点。”
“而后面的那一点,我用在了襄平之上,我让人在襄平虚立了我的旗号,同时,我在此处也打着我的旗号,仓促之间,山上王根本就弄不清我在哪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够选择一个对他来说更能接受的选择,这也是他不得不来追袭我们的原因。”
曹操的军队沿着沸流水东进,等到达了梁口之后,曹操突然停下了军队,并对众人说道:“这里是用兵的大好地方,我打算在这里击败山上王。”
等曹操的军队休整了近十天左右,山上王的军队才到来,看着严阵以待的曹操军队,山上王的心中有些不安。
不过他的儿子高位宫的话语打消了他的疑惑,“我们对面的军队才只有一万余人,而我们手上的军队足足有五万人,现在已经在高句丽的境内了,我们的人民听到王的义举一定会前来援助,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乡,我们军队也会死战,这样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于是安定下来的山上王派人送信给曹操,要约定三日后决战。
对于山上王的邀请,曹操欣然答应了下来。
在决战前,曹操将众队将召集了起来,鼓舞着士气。
他告诉众队将:“敌人虽众但却仓促而来,我军虽寡但却以逸待劳,梁口一带,大军无法展开,敌人的众无法发挥优势,而我军的逸却能够奠定胜局。我们以有道之军去讨伐蛮夷,奉秦王的命令而保护子民,我们怎么可能失败吗?”
当然,最鼓舞人心的话语却早就在军中流传,那就是“我打不过秦王,还打不过那群沐冠而猴的蛮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