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看着田虎惊讶的眼神,微笑道:“一个小小的金迪,杀之何用?”
“我二十多万大军,祭旗,他这分量,还不够格。”
“这......”田虎不得已,只得遵旨,把金迪放了。
“陛下,饶命呐!”被解开绳索的金迪,看崇祯皇帝如此对他,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欣喜若狂,慌忙跪地,把头磕到泥地上。
“尊贵的大明皇帝陛下,饶命呐。”
“小的,愿意归降,愿意为陛下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
崇祯轻轻一笑。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金迪将军,勿要惊慌。朕放了你,自然不会杀你。”
“朕知道,你想回平壤城里去。一会儿,朕就当你回去。”
“啊……”金迪有点懵,不太敢相信,崇祯皇帝居然会放了他。
又立马磕头:“陛下,小的不想回平壤,小的就想跟着陛下,当牛做马,无怨无悔!”
崇祯轻轻一笑:“金迪将军,朕听闻,你与金大中将军一向交厚。”
“朝鲜本为大明藩属,朕知尔等对抗大明,实为倭寇所逼、迫不得已。”
“朕有好生之德,不忍残杀生灵。朕想派你入平壤,给金大中带封信。”
“若金大中肯投降,朕必授其将军之职,仍旧统领旧部。以后跟着朕,征伐倭寇,再立新功,永久富贵。”
“若其执迷不悟,想为叛贼金自点买命。朕将立即轰城,到时被俘,那可就是人头不保。”
说完,崇祯不由分说,取过一份檄文,递给金迪。
金迪愣怔着,不敢不接。
拿在手里,只得大声领旨:“小的遵旨。”
崇祯走上前,拍着金迪的肩膀,继续道:“金迪将军,告诉金大中,此事若成,朕授金大中为主将、你为副将,继续驻守平壤,继续统帅朝鲜兵马。”
“这以后啊,朕俘虏的朝鲜兵,都交由你们二人统领。粮饷,奖惩,与大明军队一致。”
“真的?”金迪大喜,幸福来的太突然,他有点不敢相信。
跟着金自点,背叛朝鲜李家,他当上了将军。
背叛金自点,投降大明,他立马就成了平壤副将。
他这运气,爆棚啊。打仗的本事没有,光靠投降,就能功成名就。这岂不是,老天爷罩着、追着赏饭吃?
崇祯轻笑点头:“朕乃大明皇帝,九五之尊,自当一言九鼎,岂能失信于天下。”
说到底,崇祯也需要几个朝鲜人,树立几个朝鲜人为标杆,来拉拢朝鲜人。
就像千金买马骨,像金大中、金迪这样的笨将,都能受大明皇帝重用。那么,其他人,就更有机会。
反正,等打完仗,这些朝鲜兵,每人发十亩恩田,统统解散,停发军饷,回去种地。
金迪和金大中,又将成为光杆司令,一点浪花都翻不起来。
“谢陛下圣恩。”金迪吃了定心丸,再次磕头谢恩。
崇祯轻笑,轻轻一挥手。一众明军,立马闪开道,放金迪离开。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金迪怀揣着信,立马兴冲冲、冲向平壤城七星门。
“将军,金迪将军来了。”一个亲兵,急忙报告金大中。
“他还活着?”金大中一怔:“来了多少人?”
“将军,好像只有一个人。”亲兵急忙汇报。
“走,上城头,去看看。”
金大中急忙率领一众弓弩手,冲上七星门城头。
“开门,放我上去......”
“我有话,要跟金将军说......”
金迪单枪匹马,在七星门城下大喊大叫。
金大中往下一看,果然只有金迪一个人来,没有明军跟随。
咬着牙,恨恨骂道:“狗日的叛徒,从明军哪来,一定是投降了明军、被派来劝降的。”
“将军,等他靠近,乱箭射死他!”亲兵立马挽弓搭箭,准备射死金迪。
“慢......”金大中立马呵止。
“怕他个喘喘,不管他投没投明军,只要上了平壤城头,他的小命,就捏在老子手里。”
“要杀要剐,都是老子说了算。”
“把他给我,拉上来。”
“小的遵命。”
一众朝鲜兵,急忙放下吊篮,将金迪给吊了上去。
一上城头,金迪就眼泪啪嗒,开始哭诉:“将军,小的在宁边大都护府,只有一千兵马,尚且誓死不降。”
“期间求援,将军为何见死不救、不派救军。让我一千兄弟、全部死光。”
金大中一怔,他也没想到,金迪上城,不劝降,反哭诉。
冷冷一笑,将计就计,怒骂道:“金迪,你也是死脑筋。”
“宁边大都护府,无险可守,如何抵挡得住明朝不大军?两条腿长在你身上,你咋就不知道跑呢?”
“再说了,平安道的情况,你也知道。上次被李溰追击,折了两千,咱拢共只剩下一千兵马,金大王也不给任何补充。”
“要不是本将军到处抓壮丁,使劲增兵补兵,本将军早就成光杆将军了。”
“平壤城这五千兵马,大多新兵,未经战阵。守城都不能自保,如何敢出城救援。”
“这一出去,那还不是肉包子打狗,有来无回吗?”
“这......”金迪也知道金大中的难处。
他大声哭诉,主要是为了给劝降之事、做个缓冲准备。
先装可怜、装委屈,金大中即使生气、不愿投降,大概率也不会动杀心、杀了他。毕竟,还欠着他一份没有救援的愧疚。
看金迪被问住,金大中继续喝问:“金迪,老子还纳闷呢。你说,你的兄弟全军覆没,你小子,又是怎么回来的?”
金迪一怔,看金大中的眼睛,充满着杀气。
这个问题,已经问到实质。
他若回答不好,极有可能,就将人头落地,丢下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