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轻轻一笑,目光坚决地道:“改名,束发,易服,废除满文!”
“啊......”大玉儿一惊!
多尔衮入关,一个“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搞得汉人怨声载道、抵抗不止。
而崇祯,竟然一连给她提了四个条件。
这些条件,要是换作,大清对大明提出,想都不敢想啊!
不过,大明王朝,岂是小小清朝所能比的。
不答应,旗人这么点人口,就得像五胡乱华的羯族一样,全数灭绝。
大玉儿一介女流,对束发、易服,没有多大概念。相反,她更喜欢大明服饰。大气、优雅,更能显她的玲珑玉体。
对于才刚刚创制几十年,完全照抄照搬蒙文的满文,大玉儿也没多大概念。毕竟,他说话,也用的汉语。
她唯一能听懂,在意的,只有改名。
“改名?”大玉儿一怔:“陛下,这名,要怎么改?”
崇祯轻轻一笑:“这事,简单。”
“满人的姓氏,太复杂,不符合天地人伦。”
“改名,就是将满人的名字,改为汉人的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这些姓氏,随你们用。”
“但是,不能再用满文,不能再用满名,更不得阳奉阴违、一人双名。”
“否则,一经发现,杀无赦!”
崇祯深知,几番大战,数次征兵,旗人男丁,下至十四岁、上至六十岁,大多被征丁,大多自战死。
剩下的,是为数不多的老人、幼童。
至于大多数的旗人妇女,当然是要配给辽东原先被他们当做奴隶的汉人、以及数次大战中负伤退伍的大明将士,她们再生的儿女,自然就是大明的种、大明的人。
大玉儿服了,她傻傻的不知道,大明崇祯皇帝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些。
她也觉得:崇祯说的对,汉人的名字,确实更优雅、更好记、更大气。
改名,虽然麻烦些。但能活命,总比死了强。
“陛下,奴婢遵旨!”大玉儿急忙领旨,生怕崇祯反悔。
崇祯大喜,轻轻一笑。
这回看大玉儿的身子,倒是越看越好看,越看越有韵味。
只不过,多尔衮用烂了的女人、啃烂了的白菜。他崇祯皇帝,有洁癖,是绝不会碰的。
......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崇祯才带着大玉儿,走出内室。
此时此刻,何庄、方正化、徐缺、王永吉、吴三桂、李忠、李性忠、徐文朴、王辅臣......一干文臣武将,还在外等候。
看见崇祯出来,急忙肃立。
崇祯皇帝这一个时辰的战斗,也算是为汉人报了仇啊。
多尔衮、范文程、福临则焦急抬头。
多尔衮眼中的大玉儿,范文程眼中的皇太后,福临眼中的母亲,似乎已经不再那么惊慌、恐惧的表情,反而有一种解脱、放下的神态。
大玉儿跟在崇祯身后,亦步亦趋,仿佛就是个被征服的小迷妹。
崇祯径直走到多尔衮面前,扫一圈大明文臣武将,继续羞辱:“刚才,大玉儿的技术,朕不太满意。”
“多尔衮之罪,不可免。三日后,押解沈阳,公开凌迟,不得有误。”
“啊......”多尔衮懵逼了。
他又感觉到了无尽的屈辱和欺骗,大玉儿献出身子,崇祯居然还不满意。
这不是吃了霸王餐,还嫌人家的饭菜不可口么?
被塞住嘴的多尔衮,叽哩哇啦乱叫,谁也听不清他在咆哮什么。估计把崇祯皇帝的祖宗十八代,全部问候了一遍。
可是,谁在乎呢?
听到崇祯皇帝的谕旨,范文程也惊呆了。这是再次确认,无可更改。多尔衮凌迟了,大清也就亡了。
小皇帝福临,不知是悲还是喜,或许悲大于喜。
他讨厌的、只会欺负他娘的权臣多尔衮,总算是死了,还是大明崇祯皇帝给判的死刑。
可是,他那柔弱的、可怜的娘,怎么又被崇祯皇帝给欺负了?
逃脱一人的魔爪,又入另一人的魔爪,总逃不了被欺负的命运。
一众大明文臣武将也惊呆了,他们最担心的是,他们英明神武的崇祯皇帝,落入了大玉儿的温柔陷阱,拜倒在大玉儿的石榴裙下,作出不过脑子、有损大明帝国的决定。
现在看来,占尽便宜的,还是崇祯,陛下威武啊!
“王尚书。”
“臣在。”
“这次出关,张天琳、陈之礼战死。”
“张天琳,追授武成伯,厚葬沈阳忠烈陵园,厚恤其家。”
“陈之礼,追授武毅侯,厚葬沈阳忠烈陵园,厚恤其家。”
“自出关以来,所有战死将士,皆发抚恤银,倍赏恩田,厚恤其家,葬入忠烈陵园。”
“臣遵旨。”王永吉大声领旨。
三千营主将李性忠、副将马科、副将王辅臣,五军营副将李过、刘芳亮、郝摇旗等人,均大感欣慰。
跟着大明崇祯皇帝,生者有恤,死者瞑目,生死无惧啊!
“王尚书。”
“臣在。”
崇祯继续道:“王辅臣,擒获大玉儿、福临,枪挑多尔衮,授关内侯。”
“谢陛下圣恩。”王辅臣大喜,急忙跪谢谢恩。
众将,也都为王辅臣高兴。
唯一不高兴的,只有到手的万户侯,被王辅臣夺走,还伤了左耳、损兵折将、白辛苦一场的吴三辅。
崇祯看向耷拉着脑袋,头偏向一边的吴三辅,淡淡道:“吴三辅,率关宁军,追击多尔衮有功,授宁远侯。”
“啊......”耷拉着脑袋、一脸失望的吴三辅,一下懵了。失望、空洞、沮丧的眼神,一下变得清澈、雪亮、欣喜。
吴三辅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看到吴三桂、胡心水、夏龙山三人笑眯眯看向他,他依然不敢相信。
直到吴三桂笑呵呵提醒道:“三辅,还不赶紧跪地谢恩!”
吴三辅这才恍然大悟,慌忙下跪:“末将,谢陛下圣恩。”
对于吴三辅封侯,王辅臣也非常高兴。这样,他就不必面对关宁军的压力,说是他抢了关宁军的功劳。
崇祯这个一功封双侯,在此时看来,完美解决了大军内部隐忧矛盾,特别是解决了三千营和关宁军、王辅臣和吴三辅之间的矛盾,皆大欢喜。
却也让吴三辅和关宁军,一步步更加自大、更加骄傲,又埋下一个更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