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永吉这么一说,众人立即紧张起来。
是啊,十面埋伏,十路伏兵,设在北门之外。
万一,多尔衮不按常理出牌、另寻他路,岂不是要百密一疏、功亏一篑?
“陛下,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多尔衮身经百战、也深知兵法,末将断定,多尔衮必走西门,绕道向北,逃往铁岭、辽左。”
“所以,末将建议,撤北门外的伏兵,去西门外埋伏,定能生擒多尔衮。”
从铁岭赶回来的三千营主将李性忠,大声建议道。他看得,可是真准。
“陛下,末将以为,走东门、也有可能。不如西门、东门,一边一半,万无一失。”神机营主将李忠,也凑上来建议道。
“陛下,万万不可,万一十路伏兵调动,多尔衮又走了北门,北门外再无一兵一卒,如何能阻拦多尔衮?”徐文朴发现李忠的漏洞,急忙建议。
紧跟着,一众文臣武将,汹汹进言,各抒己见。
虽然越辩越明,却也没有一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完美妙计。
众人争论完,何庄这才上前,开口道:
“陛下,不管多尔衮是不是兵分两路?或是兵分三路?有替身?或是没有替身?”
“不管多尔衮走大小西门?大小东门?大小北门?还是大小南门?”
“臣认为,多尔衮的最终目的,还是逃往铁岭、逃亡辽左。这个,绝对错不了。”
“既然如此,那咱们不如,把网张得大一些。”
“只要网足够大,多尔衮这条大鱼,即使深入大海,也决逃不掉。”
“大到何种程度?”吴三桂有些不解,开口道。
何庄继续道:“陛下,咱们现在十面埋伏,方园不过二十里。”
“臣以为,可以再扩大十倍,在盛京、抚顺、铁岭之间的广大区域,设下十面埋伏。”
“多带干粮,多设哨骑,一经发现踪迹,立马穷追不舍。”
“总有一路,能捉住多尔衮、大玉儿和伪小皇帝福临。”
崇祯点点头:“军师所言极是!整个辽东,就是一张大网,朕要把所有敌人,全网罗过来,一网打尽!”
“陛下圣明!”一众文臣武将,又大声称颂。
“李忠。
“末将在。”
“加大轰炸力度。”
“每日,发三百弹,给朕多多炸死八旗军,朕让他们跑无可跑。”
“末将遵旨。”李忠大声领旨。
“戚元辅、戚元弼。”
“末将在。”
“在北门外,相距十里,各带一万燧发枪枪手,设两道燧发枪防线。”
“旗人溃逃,无论军民,辄射杀之!”
“末将遵旨!”戚元辅、戚元弼大声领旨。
“莫天邪、雷横、雷俊、吴康、秦武缨、王烈、何超、马进忠?、李成、卢鼎?。”
“末将在。”独臂将军莫天邪,带着十员神机营猛将,急忙出列。
“各率两千神机营将士,组成鸳鸯阵,分别在大小东门、大小北门、大小西门外列阵,组成第二条防线。”
“末将遵旨。”莫天邪带着其余9员大将,大声领旨。
“李过、李来亨,刘芳亮、高一功、党守素,郝摇旗、马世耀、张天琳。”
“末将在。”
李过领着诸位大将,急忙出列。
“自今日起,一半白天围城、黑夜睡觉,一半黑夜围城、白天睡觉。”
“给朕严密盯死盛京城。”
“末将遵旨。”李过带着其余7员大将,大声领旨。
“李性忠、马科、王辅成、杨展、曾英、铁木蛮。”
“末将在。”李性忠带着五员猛将,急忙出列。
“各率六千骑兵,在盛京、抚顺、铁岭之间的广大区域设伏。”
“各将军自主选择如何打?何时打?在哪打?的问题。”
“目标有且只有一个,就是要抓住多尔衮、大玉儿、福临,一个不漏”
“末将遵旨!”李性忠及一众骑兵将领,顿时个个大喜。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于灵活机动的骑兵,更需要不受。否则,想打胜仗,想找到敌人,难呐!
全部下完命令,崇祯抬眼,扫一圈众将:“诸位爱将,朕觉着,多尔衮在等待的,是一个让他更容易逃脱的风雪之夜。”
“风一起、雪一下、天气一变,就是将令。各军立即行动,不必等旨,全力杀鞑子。”
“若是抓住多尔衮、大玉儿、福临三人,封万户侯,朕亲授。”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吴三桂、王永吉率领一众惊喜的文臣武将,立即山呼万岁。
果然,三天之后,起风了,降雪了!
风雪一来,就是将令,旗人也深知此理。
天黑下来,风雪不停,盛京城所有的旗人,也都聚集在大北门福胜门、小北门地载门之内,就等着多尔衮、大玉儿、福临皇帝来,打开城门,一起逃出去。
城外,各路明军,也立即紧张起来,个个顶盔贯甲、枕戈待旦,等着旗人进入包围圈。
可是,城内,一直没动静。
城外,了望台受风雪、黑夜阻隔,也看不清城内的情况。
临近子夜,小皇帝福临早睡不着,穿戴整齐、和几名宫女、太监焦急等待着。
可大玉儿和多尔衮,还在内室温存、深入交流。风雨一来,就让人有种莫名忧虑、恐惧。
这最后的、难得的机会,让他们格外珍惜。
毕竟,城门一开,能不能成功逃出去,还很难说。
一辆坚固的大清皇室马车,在前门等着。御手裹着三层裘皮,做了万全准备。
福临咬着牙、龇着嘴、偷偷捏紧拳头,时不时向马车张望,又时不时向内庭张望。
他甚至隐隐约约,能听到一个女子的尖叫。
他这个大清皇帝,当得太憋屈了。
想他父亲皇太极,那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霸气?
若是皇太极在,何曾会有这样的屈辱?
他知道,他这一身龙袍,是他娘大玉儿用身体、忍辱负重换来的。总有一天,他要变本加厉还回去,将他挫骨扬灰。
又过了一个多时辰,顶盔贯甲的多尔衮,终于带着大玉儿,从后庭走了出来。
福临仇恨的目光,又立马变得清澈、友善。
他知道:盛京城,该永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