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就是第二个议题。
顾常青继续说道:“黄涛副秘书长主持保康市委工作也有一阵子了,也不是长久之计。保康的班子需要加强,也需要稳定。”
话到此处,顾常青首先看向了王正则,“正则书记,你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推荐吗?”
只见王正则沉吟了片刻后,说道:“我觉得商务厅厅长郭永华同志不错,政治过硬,熟悉经济工作。”
“嗯,永华同志政策理论水平高,大局意识强,也熟悉全省经济工作,是个不错人选。”
顾常青只是略作思考,便点头认可,随即又看向周恒祥,“恒祥省长,你这里有什么合适的推荐人选吗?”
周恒祥闻言,心里都想骂娘,“你们一唱一和都定下调子了,还问我做什么?”
虽然心里有些窝火,但面上周恒祥却带着温和的笑意,“正则书记推荐得好,我也认为郭永华同志很适合。”
随后,顾常青又顺势议定了商务厅厅长的人选。
这个位置由顾常青提名的商务厅常务副厅长接任。
三项关键的人事任命确定后,顾常青端起茶杯,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似乎是在斟酌词句,酝酿接下来的话题。
待他把茶水咽下,顾常青也酝酿好了,平静的说道:“好,接下来是讨论一下关于李仕山同志的安排。”
这句话,周恒祥的眉毛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心中升起一股不妙的预感。
因为他从顾常青的语气神态感觉出,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
“李仕山同志在保康工作期间,尤其担任谷山县委书记期间做出了显着成绩,能力是突出的。但是.....”
顾常青故意停顿了一下,余光扫了一眼周恒祥这才说道:“干部也需要多岗位锻炼,尤其是像李仕山同志这样,有能力又年轻的干部。”
“我的意见是,李仕山同志离开保康,进行交流任职。”
他的这番话,等于是给李仕山的人事安排定了调子。
那就是李仕山必须调离保康。
顾常青目光扫过两人,“至于具体去哪里,担任什么职务,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听听二位的意见。”
王正则直接开口道:“李仕山同志年纪轻,冲劲足,是不是可以考虑放到省里一些需要开拓精神的部门。”
“这不刚好省商务厅空缺一个副厅长。”
周恒祥听得这个建议,差点就想站起来拍桌子了。
好嘛,他算是看明白了。
两人这是在他面前演双簧呢。
今天这个会,两人必然已经提前沟通过,或者说早有默契。
顾常青用一个市委书记的位子,换了一个厅长职位,以及王正则在李仕山问题上的支持。
这还玩个屁啊。
书记和副书记统一了意见,自己就是一个摆设。
可是在这个问题上,他绝对不能和刚才议案上,就这样听之任之。
前些时日,老领导项成儒亲自来电,言语间的意思很明确,务必让李仕山走上保康市常务副市长位置。
周恒祥很清楚,项成儒绝对不会为某个人跑官要官,这必然就是上面的意思。
如今李仕山要被调离保康,自己必须做出动作,至少要把这事缓一缓,至少不能这么快就上常委会。
周恒祥立刻提出反对意见:“商务厅固然重要,但李仕山同志的优势在基层,在地方治理。”
“让他去商务厅,是扬短避长。我认为,留在保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他懂经济、善抓项目的特长。”
此时,顾常青不便再直接表态。
王正则笑着接过话头,“恒祥省长,刚才书记不是说了嘛,年轻干部要多交流,多锻炼。
“总在一个地方,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对干部成长不利,对地方发展,也未必是好事啊。”
周恒祥的话被堵了回去,让他的脸色有些难看。
会议室内的空气,瞬间变得有些凝滞。
周恒祥正色道:“正则书记,干部交流锻炼的原则我当然赞同。”
“但具体到李仕山同志,情况特殊。谷山县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很多项目、很多规划都是他一手推动的......”
王正则似乎早有准备,不紧不慢地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才回应道:“恒祥省长爱才之心,我们都理解。但正因为李仕山同志优秀,所以才要多交流,这是重用......”
“省商务厅副厅长的岗位,面向全省,视野更开阔,挑战也不同,正是锻炼他宏观管理能力的好机会。”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看似都在就事论事,讨论干部培养和地方发展,但话语间的机锋,坐在主位的顾常青听得明明白白。
周恒祥是想不惜代价保住李仕山在保康的位置,而王正则则坚定地执行着与自己达成的默契,要将李仕山调离。
拉扯了几个回合,谁也无法说服谁。
顾常青见火候差不多了,轻轻咳嗽一声,打断了这场没有结果的辩论。
“好了,李仕山同志的安排,关系到干部队伍建设,也关系到地方发展,确实需要慎重。”
“这样吧,先由组织部牵头,根据李仕山同志的情况和全省干部队伍的实际,综合考虑,拟定几个合适的任职方案,包括留在保康和平级交流到省直部门或其他地市的选项,到时候一并拿到常委会上讨论决定。”
他这话,看似公允,给了一个“留在保康”的选项作为缓冲,但周恒祥心里跟明镜似的。
书记和副书记都同意的人事议案,组织部敢有意见吗?
但这也是自己能争取到唯一的缓冲时间了。
会议一结束,相关内容就已经传到了所有该知道的人耳朵里。
省委党校,林荫道上。
李仕山刚结束下午的课程,正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漫步,手机就响了起来。
“仕山,省委刚开完三人小组会……”电话那头,袁学民的声音压得有些低,言简意赅地将三人小组会上的讨论,特别是顾常青的态度和周、王二人的拉扯,清晰地复述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