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匆忙的开始集结兵力,和戚继光所预想的一样,他们根本想不到什么击其半渡的办法,他们早就不是当年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了,图们汗也不是成吉思汗那样的一代天骄,虽然蒙古人的侦骑发现了官军,但是等到蒙古人真的整顿好士卒,官军渡河的人数已经过半了,这个时候还谈什么击其半渡呢?
面对严阵以待的官军,蒙古人也只得退回自己的营寨附近,戚继光命令官军加快渡河,同时黑春所部精骑上前驱散蒙古人的侦骑,作出向蒙古人营寨进逼的态势,戚继光对于图们汗的个性把握的极为准确,图们汗最大的弱点就是迟疑,他并非庸主,相反是蒙古大汗中少有的善于政治的高手,但是他的军事能力给俺答提鞋都不配。
虽然图们汗手上的兵力并不弱,但是在戚继光看来一个软弱而缺乏决断的统帅是难以在决战中获胜的,戚继光充分利用了图们汗的弱点和蒙古军队的弱点,在之前对峙的三天之内,戚继光没有任何要渡河的迹象,连派遣尖哨查探适合渡河的行为都没有,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降低蒙古人的防备心理。
戚继光很清楚,图们汗虽然是蒙古大汗,但是麾下的台吉们肯定是各自为政的,有人主张立即撤走,有人主张和官军决一死战,而图们汗本人又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面对这种情况他肯定没办法当机立断,这就给了戚继光机会,而戚继光选择在今天夜间渡河,看似是想突袭蒙古人,实则是要以堂堂之阵和蒙古人决战。
戚继光看的很清楚,蒙古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团结,图们汗对于麾下的台吉们约束有限,虽然大家都尊奉图们汗为大汗,但是却并不一定要听他的命令,尤其是这个时候,蒙古内有大量的老弱是无法跟上蒙古军队的步伐的,一旦蒙古人选择撤走,这些部落必将成为官军的猎物,这使得一些台吉们坚决要求和官军决战。
而且即便是要撤,总归是要有人垫后吧?谁在为蒙古人垫后,或者说图们汗是否有足够的威望让哪一个部落来为整个土蛮和兀良哈部牺牲,这对于图们汗来说都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戚继光很清楚,图们汗没有足够的威望,所以他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聚集附近的蒙古部落,以庞大的体量试图吓退官军,但是戚继光偏偏不是吃这套的人,蒙古人聚集的越多,对于戚继光来说就越好。
戚继光命令黑春部的骑兵迅速前进,营造出官军准备立即进攻的态势,同时整顿步卒和炮兵,迅速向蒙古人的营寨前进,而蒙古人经过一阵混乱之后,也终于将自己的军队集中起来了,但是到底应该怎么,台吉们却无法达成一致,大多数土蛮部的台吉们认为应当立即撤退,没必要和官军死磕,但是一些土蛮部的台吉还有兀良哈部的台吉、女真人都主张和官军决战,因为一旦现在蒙古人撤走,这些无法随军行动的部落就必然成为官军的战利品,他们不愿放弃自己的部落。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能够击败戚继光,蒙古人就可以继续向北逃窜,也现在撤走,北边是戚继光,南边是李成梁,西面是土默特部,哪一个对于土蛮来说都不是好相与的,所以也有部分的图们台吉认为应当和官军作战,而图们汗也是无法做出决断,而黑春所部的已经逼近了蒙古人的营寨了,大家都指望图们汗作出决断,图们汗最终决定和官军决战。
因为官军已经到了蒙古人营寨不到三里的地方了,虽然蒙古人的侦骑竭力阻挡,但是他们确实很难抵抗黑春所指挥的官军,原本蒙古军队是没有什么营寨的,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军队可以很长时间不扎营,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军队中有了大批的色目人和汉人,则开始有了专门筑营盘军寨的士兵,采用中间是中军帐、呈放射椭圆形向外扩展,外围不筑围栏,军马、粮草、火药、辎重分散摆放。到了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时期,开始筑有围栏的营盘军寨。
现在蒙古人也有粗陋的军营的,图们汗既然已经做了决定,土蛮和兀良哈部的各台吉指挥自己麾下的部队准备迎战官军,而现在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逼退黑春部,图们汗决定动用自己大汗直属的精骑迎战黑春,此时天已佛晓,有了一些能见度,两万余蒙古骑兵和女真人从图们汗的大帐之中鱼贯而出,直接向黑春发动进攻,而黑春早就有戚继光的命令,他的任务就是逼蒙古军队出战,只要蒙古军队出营,黑春就退回官军大阵,为官军护住两翼。
而戚继光也已经将官军整顿好了,八万余官军步卒和两万骑兵在西辽河以南列阵,图们汗麾下精骑追击而来,当然不敢继续前进,而官军也没有继续前进,各部蒙古人也开始陆续赶到,同时图们汗命令这些部落老弱迅速拔营起寨离开。
图们汗派遣使者前来责问戚继光:“吾欲通贡,奈何大明不允,今又无故侵我,是何故也?”
黑春笑着说道:“想揍你了呗!”
戚继光说道:“某奉诏讨贼,他非所敢问。”随即命令官军主动进攻,以步卒主动进攻骑兵,这在大明还是很少见的事情,开国时候的诸位名将固然是能够以步制骑,但是现在官军是否有这个能力就很难说了,但是戚继光将令以下,官军各部也只有前进。
官军居然以步卒主动进攻蒙古骑兵,这在蒙古人看来简直是对蒙古人极大的侮辱,进攻一向是蒙古人的专长,现在官军根本不怕蒙古人,直接主动进攻,这还了得,一众台吉们都向图们汗请战,图们汗也直接命令蒙古人展开冲击,进攻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