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苦难才是文学的温床】
【去俄罗斯留学的留子】
【无一例外文笔都突飞猛进】
【就比如这位留子写道】
【去年的莫斯科是个暖冬,雪没有暗无天日的一直下】
【我只觉得庆幸,路好走了一点】
【可我得多久暖冬等多久才能好走一点呢】
【俄罗斯留学和俄罗斯的苦难文学是挂钩的】
【因为一到那,自动就成为俄罗斯苦难文学的主角之一】
【在俄罗斯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喝酒】
【喝完之后天也不冷了心也不愁了】
【两眼一闭看不见冰雪】
【也看不见自己的未来】
“ 比宁古塔更苦寒的地方”
“ 只有真正经历过莫斯科的寒冷,文字才能如寒风般穿透人心啊”
“ 我的天哪。苦难是文学的摇篮这句话真不是空穴来风。。。。”
“趁着年轻头脑好还在苦难之中,赶紧把小说写起来[捂脸][捂脸][捂脸]名和利不就来了嘛”
“零下三十度的寒气,像无数根细针,轻易刺穿了最厚实的冬衣,扎进骨头缝里。
从宿舍到教学楼那不过几百米的路程,在风雪中变成一场漫长跋涉,每一步踏进没膝的积雪都耗尽全力,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在眉毛、睫毛上,结成一层薄冰。
推开教室门,扑面而来的并非暖意,而是混杂着陈旧书籍和人体气味、温度仅比室外稍高的浑浊空气。
暖气片似有若无地散发着微温,如同一位吝啬老人的施舍。窗玻璃内侧爬满了厚厚的冰花,模糊了外面那个被冰雪统治的世界。
回到那栋年久失修、散发着潮湿霉味的宿舍,走廊永远昏暗,灯泡坏掉是常态。
狭小的房间里挤着几张吱呀作响的铁架床,墙壁剥落的油漆诉说着无人问津的岁月。
热水供应时断时续,洗澡成了一场需要精心计算时间的赌博。厨房公用,一个油腻的电炉是整层楼的希望,煮一锅简单的面条也要排上很久的队。
伏特加的味道时常在深夜的走廊里飘荡,是驱寒,是排遣,是漫长寒夜里的廉价慰藉。”
“留子的文字句句不离痛苦,但是听上去一点儿都不矫情啰嗦。上下句连贯,关键是运用的修辞手法真的能让我感受到俄罗斯的寒风,而不是装x。”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在俄罗斯卖火柴的吗[憨笑]”
“俄罗斯容易抑郁其实是因为季节性情感障碍,人体生物钟和内分泌系统失衡,影响血清素和褪黑素分泌,高纬度地区很多都有这类病”
“从《日瓦戈医生》到《普六茹医生》,祝俄罗斯的留子们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从苦难中逆盘——我不是向你下跪,而是向人类的所有苦难下跪。”
天幕下的老祖宗:这些后生们一个个的都是犯了什么事了,要被发配在这么一个廖无人烟冰雪雪地的苦寒之地。
他们一个个面色红润看着就像不能吃苦模样,到了那地方待了几天就像换了一个人。从面容精致的娇贵子弟变成头发潦草脸色煞白一副营养不良的难民样子,这样下去可咋整,不怕他们在那丢了性命?
后来有眼尖的人定睛一看:不是发配不是发配啊,是留学,那些后生只要在那个地方完成自己的学业,才不是惹出什么祸事!
你们可不能好端端的诬陷人家后生们,一个个的背井离乡独自在外面求学多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