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名叫安平,年纪轻轻,不过才十六岁而已。他并非本地人,而是从关外逃进来的难民,如今居住在永平府北运河一带。安平的家庭背景也颇为特殊,他们全家都是皇庄的佃户,靠着耕种皇庄的土地为生。
值得一提的是,安平在皇庄小学接受了长达五年的教育,这使他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他不仅能够认字,还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更难能可贵的是,安平拥有一颗忠君爱国的心,对那些残暴的建奴充满了天然的仇恨。
这样一个知廉耻、有勇力,且以当兵为荣的少年孩子,在崇祯皇帝的皇庄里并非个例。实际上,像安平这样的少年,数量不下十万之多!这意味着崇祯皇帝手中已经掌握了全天下最为优秀的兵源。
当崇祯皇帝说出“十万少年十万兵”这句话时,堂下的人们不禁悚然一惊,他们终于明白了皇帝这番话背后的深意。原来,崇祯皇帝早已胸有成竹,拥有如此庞大的优质兵源,何愁不能战胜敌人呢?
随后,崇祯皇帝挥手示意安平退下,这场战前动员会对于安平来说已经结束了。然而,就在安平刚刚离开的时候,传令兵突然前来禀报,似乎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消息。
“花马池副将董学礼、大同副将姜镶、游击将军李成栋、榆林守备唐通、山东都司参将刘泽清奉旨来御前。”
随着太监尖细的嗓音响起,崇祯皇帝微微颔首,表示知晓,然后挥挥手,示意让他们进来觐见。
崇祯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堂下的众人。很快,他就找到了山海关副总兵许定国、游击祖可法、祖泽润、宁远卫副总兵张存仁,还有他禁军中的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等人。
看着这些人,崇祯皇帝不禁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些人可都是《贰臣传》中的名人啊!再加上他刚刚任命的宣大总督洪承畴,这些明清两朝的忠臣良将们,让自己收集全了,都快凑好几桌打麻将的了。
其中,姜镶、董学礼、唐通等人都是来自西北的穷苦之人,他们平日里哪有机会见到圣上?所以,尽管有礼部和宣传部的官员教导过他们觐见的礼仪,但在如此激动的心情下,他们还是难免会有些手忙脚乱,各种洋相百出。
有那花马池副将董学礼,在磕头时,为了表达自己对皇帝的无上敬意,竟然双膝跪地,而且磕头的力度之大,仿佛要将地面砸出一个窟窿来。然而,由于他身穿沉重的甲胄,这一猛磕下去,身体失去平衡,竟然像一只被翻过盖子的大王八一样,直直地栽倒在地,半晌都无法爬起来。
这一幕实在太过滑稽,引得在场的众将们哄堂大笑。就连崇祯皇帝也不禁被这场景逗乐,忍俊不禁。不过,毕竟大家都是同袍,笑过之后,众人纷纷上前,将董学礼搀扶起来。
崇祯皇帝定睛端详起这个董学礼来。只见他身材魁梧,虎背熊腰,面色如枣,一脸的络腮胡子,活脱脱就是个糙汉子。
然而,崇祯皇帝心里却很清楚,这个董学礼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三姓家奴”,在明朝和顺朝时都不太起眼,但到了清朝,却摇身一变成为一代名将,杀人如麻,尤其是对自己的同胞——汉人,更是毫不留情,将反清的最后一把火种——夔东十三家彻底剿灭。
此时的董学礼,满脸通红,一副窘迫至极的模样,似乎都快要哭出来了。但崇祯皇帝却注意到,他那看似憨厚的眼睛里,时不时地闪过一丝狡黠的精光。很显然,这董学礼是故意如此出丑卖乖,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崇祯皇帝的关注,好让自己能在皇帝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果然,能当上汉奸的人,无一不是精明至极。唉,想来想去,还是不要有什么精神洁癖的好啊!毕竟,这些未来的汉奸们,虽然可恶,但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自己不能对他们另眼相看,更不能再将他们视作纯粹的汉奸了。
相反,应该巧妙地利用他们,就像驾驭马匹一样,既要给他们一些甜头,又要时不时地挥舞大棒,让他们乖乖听话。如此一来,他们便能成为消灭建奴的利器,成为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
然而,对于那些在建奴那边已经当上汉奸且乐此不疲的范文臣、李永芳、孙得功之流,等消灭了建奴之后,绝对不能姑息养奸,必须将他们绳之以法,以正国法。说到底,那老奴又算什么呢?他不过是大明朝的一个杂号将军罢了,同样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怒火。他暗暗发誓,等自己的大军打到沈阳,一定要将皇太极以及所有爱新觉罗家的子孙全部活捉,然后让这些未来的汉奸们,一个接一个地用弓弦将他们勒死,以泄心头之恨!
等等哈!
让汉奸,再加上女真人中的满奸,一起用弓弦勒死爱新觉罗家的人,这真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正当崇祯皇帝沉浸在自己的胡思乱想之中时,传令兵突然又走了进来,向他禀报了一些紧急军情。
“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孙承宗、军机大臣杨嗣昌、内阁首辅韩爌、次辅温体仁等大臣,从京城赶来,请求觐见!”
随着太监的高声通传,这几位朝廷重臣鱼贯而入,进入了衙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已经是崇祯五年了。黄立极的五年任期已满,他向崇祯皇帝上表请求归家养老,崇祯皇帝念其护驾之功,不仅恩准了他的请求,还赐予他平恩伯的爵位,以表彰他的功绩。
相比起原来历史中,黄立极因受魏忠贤案牵连,被列为三类阉党而黯然下野,如今的结局显然要好得多。
而内阁首辅的位置,经过廷推,最终落在了四朝元老、资历最深的韩爌身上。考虑到内阁的权力已经有所削弱,而韩爌又是东林党中能够办实事的人,崇祯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批准了这一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