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是……行医的先生?”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胆大些,攥着衣角上前一步,仰着脸问。她身后的大黄狗摇着尾巴,凑过来嗅了嗅小知鹤手里的药篓,被小知鹤轻轻摸了摸脑袋。
瑶光听到小姑娘的询问声后,笑着点头,语气温和的回复道:“正是,听闻村里缺个懂医的,我们便想着来落脚。”
“那可太好了!”先前纳鞋底的妇人听到瑶光上神的回复后,直起身,嗓门亮堂的说道,“张婶家的娃子烧了两天了,正愁没处寻大夫呢!”说话间,已引着他们往村里走。
村子不大,几条青石板路蜿蜒着串起家家户户的土坯房,院墙上爬满了丝瓜藤,紫莹莹的花正开得热闹。张婶家在村东头,土坯墙上晒着些玉米棒子,黄澄澄的像串起的小太阳。见他们来了,张婶慌里慌张地把人往里让,炕头上的娃子小脸烧得通红,嘴里还喃喃着胡话。
初昕连忙放下药箱,摸出银针消毒,玄女早已将刚采的景天捣成了汁。折颜在一旁搭脉,眉头微蹙:“是风寒入了肺腑,得先退热。”东华不知何时寻来了些芦苇根,放在桌上:“煮水喝,能生津退热。”
小知鹤在灶房帮着烧火,看张婶家的水缸旁堆着些晒干的蒲公英,眼睛一亮:“张婶,这个能消炎,给娃子泡水喝最好了!”张婶愣了愣,随即拍着大腿:“这野草还有这用处?我家后院多的是!”
折腾了半个时辰,娃子的烧渐渐退了,呼吸也平稳了些。张婶感激得不行,非要留他们吃饭,端出刚蒸好的红薯,甜得流蜜。“村里就缺个懂药的,你们要是肯留下,我家隔壁那间空屋就给你们用,虽说旧了点,收拾收拾能住。”
众人相视而笑,眼里都有了暖意。折颜拿起一块红薯,咬了一大口:“那敢情好,往后啊,咱们就在清溪村开个药铺,就叫……”
“就叫清溪堂!”小知鹤抢着说,手里还攥着从河边捡的鹅卵石,亮晶晶的像块小玉石。
接下来的日子,几人忙着收拾屋子。东华搬来石块垒了个药灶,折颜在院墙边开辟出一小块地,撒上当归种子,玄女则把从百草堂带来的药锄磨得锃亮。小知鹤最是忙碌,一会儿帮瑶光晒药草,一会儿跑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捡槐花,说要做新的药香饼。
秋风起时,院墙边的当归冒出了嫩芽,绿油油的惹人爱。清溪堂的招牌挂了起来,是东华用木炭写的,笔锋遒劲,倒有几分风骨。村里的人渐渐都熟了,谁家里有个头疼脑热,都往清溪堂跑。初昕的医术好,折颜认得的草药多,玄女配药细心,瑶光总能把药汤熬得恰到好处,连不爱说话的东华,也常被孩子们围着,听他讲山里的药材故事。
一日傍晚,小知鹤坐在门槛上,看着夕阳把清溪堂的屋顶染成金红色,忽然想起百草堂的金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