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瑛、方克勤、王兴宗一致认为,如此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没有庞大的财力支撑不现实。
但方必寿认为,顾正臣想办的事,就没几件事前认为可能的。
要知道顾正臣不是寻常人,他是格物学院的堂长,是大明唯一一个没有参与过开国之战的一代国公!
世人认为做不到的事,他总能另辟蹊径,找出一条路来。
其实,作为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对格物学院知道得颇多,也清楚顾正臣总有办法解决棘手的问题,但还是坚决反对顾正臣这样干。
原因就一个,百万之巨的民力,这些人的吃饭问题本就是巨大的消耗,而且对三行省来说,这个动作太大,几乎牵连到了家家户户,一旦出点问题,不是伤筋动骨,而是毁了三行省百姓的顶梁柱。
方克勤看着顾正臣态度坚决,咬牙道:“镇国公所言大局我等明白,下官也知道你是河北巡抚使,有便宜行事、临机决断、先斩后奏的特权,可这件事太大,出于对山东百姓的保护,我最多允许在山东抽十五万人服徭役。再多,我不答应。”
王兴宗拱手:“十五万对于山东来说,已是不少。但河南户口数有限,拿不出如此之多,最多四抽一,出十万百姓。”
顾正臣看向朱瑛,见朱瑛也想说,先一步打断:“这样吧,你们也不要出十五万、十万了,你们只负责张贴告示,就说朝廷要北伐,需要百姓服徭役,至于其他,我来安排人负责。”
方克勤诧异:“镇国公这是何意,莫不是说,不强制百姓服徭役?”
顾正臣反问:“都没钱没粮,如何强制?”
方克勤茫然。
不正因为没钱没粮,所以才应该强制。
要不然,谁给朝廷干活啊,人家留在家收割自己那几亩麦子,陪着老婆孩子不香吗?
朱瑛、王兴宗也被顾正臣给弄糊涂了,不明所以。
顾正臣索性摊开了讲:“我需要布政使司及其下面的府州县官员全力配合,宣传朝廷要北伐,彻底消灭元廷势力,打出一个百年和平,希望百姓可以主动服徭役。”
“当然,文书里也必须讲清楚,告诉百姓此次服徭役没有钱、没有粮可以拿,只管饭,不要糊弄、欺骗百姓。具体文书内容,我来拟,你们抄写。”
朱瑛嘴角动了动:“就这?”
顾正臣点头:“就这。”
方克勤不解,思虑了下,言道:“镇国公,你先说清楚,我等配合行事自是当然,可若是文书贴了出去,没有百姓响应,没有百姓服徭役,耽误了北伐大局,那该如何是好?”
王兴宗忧虑不已:“其实,我们三个布政使司,齐心协力,费些心神,苦一苦百姓,为朝廷征调三十至四十万民力,支撑北伐还是没有问题。镇国公若是让民自愿行事,没人应差,必会影响大局。”
“眼下,最不能耽误的,便是北伐,这是朝廷最大的事。万望镇国公深思熟虑,莫要过于冒险,拖慢了北伐进程,过不了多久便进入五月了,满打满算,朝廷要控制草原,也就五个月余。”
十月之后,草原凄冷,不适合行军,更不适合服徭役。
赌百姓良善?
这可不好赢。
你还不如赌人性的恶,说不得有些胜算。
大局之下,容不得尝试,失败一次,耽误的时间可就追不回来了。
顾正臣也没办法。
南征结束,还没封赏就开始了北伐,大量将士秘密北调,等北伐结束之后,朝廷需要一次封赏两轮军功,这对于国库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国库的积蓄,支撑北伐,完成封赏,已经是极致了,再多一笔几百万两的花销,那就是将户部尚书卖了,也换不了如此多银钱……
佛道那里刚抢过一笔,还敲定了一笔长期捐献朝廷的文书,总不能再让他们出钱了。
商人那里一时半会没好的由头,最主要的是,商人的钱,顾正臣还有大用。
可事在这里,还必须要办。
这就只能剑走偏锋,不花钱,看贡献了。
赌的,就是民心。
开国十九年,大明百姓的人心,到底是泥塑的,经不起风吹雨打,还是已然坚定如瓦片,可以撑起一片安宁,这需要验证。
至于说人心如铁,现在可还做不到。
顾正臣坚定地说:“这件事由我负责,出了问题,我来承担。你们只需要按要求办事便可,另外,格物学院的弟子、僧门、道门都会行动起来,到时,你们莫要阻拦。”
方克勤等人见顾正臣如此说,便也不再反对,只是面带愁容地离开。
顾正臣正欲离开,却见方必寿又折返回来,不由问道:“何事?”
方必寿作揖:“镇国公,下官愿参与其中。”
顾正臣仔细打量着方必寿:“你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
方必寿摇了摇头:“还不清楚,但我相信,镇国公必有后手,至少有一定把握,虽然我愚钝看不穿。”
顾正臣爽朗一笑:“听闻你经常阅览格物学院的书籍?”
方必寿肃然起敬:“下官心向往之。”
顾正臣迈步朝外走去:“那就跟着我去一趟格物学院吧。”
方必寿紧随其后。
杨永安集结了北平格物学院在院的全部教授、助教与弟子,合计两千四百余人。
顾正臣登上高台,目光扫过众多学院弟子,威严地说:“格物学院的弟子,当有家国情怀,有大局意识,当有为朝廷、为大明、为华夏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疲惫困乏——”
“但有所需,便当全力以赴,为朝廷办事,为万民谋福祉!现如今,北平格物学院新建方成,原本你们该进入课业修习之中,然而,北伐需要百姓服徭役,但朝廷没钱粮!”
“我需要你们,奔赴北平、山东、河南,用你们的一腔热血,用你们的智慧,用你们的真诚与付出,去告诉三行省所有的百姓——”、
“北伐之后,再无外敌入侵!”
“北伐之后,再无大战!”
“北伐之后,国泰民安!”
“但北伐能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能不能杀出一个百年和平,就要看百姓的支持力度,看有多少百姓服徭役!”
“朝廷需要百万徭役,需要百万钢铁的信念!”
“我需要你们奔走各方,告诉百万百姓——”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