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于这次暗访。
路北方还有点点私心,就是带着妻子段依依和放了假的孩子们出去转转,好好享受一番家庭时光。而且,路北方想着普通轿车空间有限,若是接上丁叔和老妈再回杭城,肯定坐不下。
思来想去,路北方让许常林去机关处,借了一辆七座的汉兰达。
知晓全家要出去转转,还要接奶奶来杭城过春节。孩子们可高兴了,路晨阳兴奋得像欢快的小鸟,一蹦三尺高;路思霁则从知晓要出去玩后,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段依依倒是神态温和,一边微笑着整理好孩子们弄乱的物品,一边温柔地提醒他们坐好,并系上安全带。她当然知道,自己的男人这次出行,还是带着任务的。
这次,本来跟随多年的司机黎晓辉要陪路北方回湖阳。
但是,路北方考虑到人家孩子也正处在假期,自己这次回湖阳,又没有太过紧要之事,当即便不要他跟了去!他虽然许久没开车,但还是自信满满地坐进驾驶座,调整好座椅和后视镜,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缓缓启动了车子。
然而,刚进入城区,路北方就感觉有些不对劲。城区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交通状况十分复杂。路北方原本以为自己开车技术还算不错,可这些年很久没开车了,面对真正在这拥挤的城区里行驶时,却紧张得手心冒汗。
前方突然窜出一辆电动车,路北方吓得猛地一踩刹车,车子猛地一顿,车厢里的孩子们都向前倾去,发出一阵惊呼。
坐副驾驶位置的段依依看着路北方手生的样子,啧啧有声道:“小老路同志,你还是下来吧,我来开!看你这战战兢兢的样子,我这坐车的,比你还紧张!你看,我这手心都汗湿了!”
路北方犹豫了一下,想着自己手忙脚乱的样,只得嘿嘿冷笑一声:“那?好吧!……只能辛苦你啦。”
路北方缓缓将车停在路边,和段依依交换了位置。段依依熟练地坐进驾驶座,调整好座椅和后视镜,轻轻踩下油门,车子平稳地向前驶去。她的动作流畅自然,眼神专注而从容,仿佛与车子融为一体。
出了城,道路变得宽阔起来,路边的风景也逐渐变得开阔。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田野里,冬日的麦苗在寒风中微微摇曳,仿佛在向他们招手。
坐在车上,孩子们打打闹闹。
路北方正好思索工作之事。现在,他是满脑子想着的都是利用培训新农人的抓手,将浙阳最底层的农村经济给抓上来!只有将农村经济抓上来,那么全省脱贫才有希望。
车子行驶一个多小时后,便进入盛州境内。
路北方让段依依把车停在了一个小镇的集市旁。
集市上热闹非凡,各种年货摊位琳琅满目。路北方带着家人走进集市,他仔细观察着周围的情况,看到一些摊位上摆放着当地农产品,如种植莴苣、红萝卜之类,便走上前去和摊主聊了起来。
“老板,您这货卖得咋样啊??”路北方问道。
摊主是一位朴实的农民,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唉,平时不行,就是春节前这段时间,还可以。”
路北方点点头,又问:“这些都是您种的?”
摊主点点头:“是的!”
“你这红萝卜倒是老品种,但就是个头参差不齐、大小不一……你没有学过种植技术?”
“我们就会点种子,放肥料!……哪有什么技术?”
路北方心里有数,便鼓励摊主说:“老板,现在政府有很多扶持政策,也有针对农民的培训项目。您要是有兴趣,可以去当地扶贫办问问,说不定能学到不少技术,种出的庄稼既有卖相,也有品质?像这老品种的红萝卜,若是品相上来,应当很畅销的。”
“是吗?有这么好事?那我回村,我就打听打听!”摊主听了,脸上露出希望的神情,连忙感谢路北方。
离开集市后,车子继续前行。
车子行驶到一处村庄,路北方看到很多中老年人、以及可能刚打工回来的小伙子,约十几人,聚在一个破旧的屋子里打牌、斗地主,屋内烟雾缭绕,气氛却颇为热闹。
他心中一动,觉得这是个了解基层情况的好机会,自己先走去去,段依依和孩子们随后也下车凑热闹。
路北方笑着从兜里掏出烟,给在场的人一一递上,然后找了个空位坐下,和大家聊了起来。
闲聊几句后,他试探着问:“乡亲们现在都闲着,为啥不去村里,报名参加啥脱贫技术培训啊?”
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大爷接过烟,吸了一口,缓缓吐出烟圈,苦笑着说道:“小伙子啊,咱不是不想去参加那培训,实在是那玩意,没啥用?”
“为啥没用?都是一些实用的农村技术呀,比如在房前屋后育果树等等。”
“那还是没用!”
这话,倒搞得路北方懵逼了。
见路北方给点烟的份,一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人吐了个烟圈道:“这脱贫培训,为啥不去,他最有心得。”
说着,他指了指自己对面的庄家。
对面也是一五十来岁的男子,一边起牌,一边不屑道:“小伙子,我说为什么不能去吧!你说的那脱贫培训?我知道,但是,我就是不去!我若参加了?那我这贫困户,就给撸掉了!我现在好不容易评上贫困户,就像拿上了国家工资一样,每个月都有800多元补贴,逢年过节,还有米油面送到家里,看病还不要医药费,真是有吃穿不愁,为啥还要去参加培训,费了劲去脱贫?”
这话一出口,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起来:“就是就是,老申现在这贫困户,多舒服啊,不用干活就有钱拿!现在谁还脱贫啊。”
路北方听着这话,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淡淡说道:“原来这样啊。”
路北方听着老人们这一番言论,心里犹如被重锤狠狠击中,泛起层层苦涩又复杂的涟漪。
他原本以为脱贫工作最大的阻碍是技术缺乏、信息不畅,或是农民们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动力,却万万没想到,在部分人心中,“贫困户”的身份竟然成了一种安逸的保障,一种不愿舍弃的“福利”。
他感到一阵深深的悲哀,为这些被短期利益蒙蔽双眼的乡亲们。脱贫,本是为了让大家过上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生活,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可如今,在这些人眼里,脱贫似乎成了一种“损失”,他们宁愿守着那微薄的补贴,过着看似安稳却毫无希望的日子,也不愿迈出那改变命运的一步。
路北方又想到了全省那些还在贫困中挣扎的地区,如果大家都抱着这样的心态,脱贫工作该如何推进?全省的经济发展又该如何实现?他仿佛看到了无数双渴望改变却又被错误观念束缚的手,在黑暗中无助地挣扎。他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紧迫感,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打破这种错误的认知,重新点燃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在宣传脱贫政策的时候,没有把脱贫的意义和长远的好处讲清楚?是不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乡亲们的实际顾虑?他暗暗下定决心,回去后一定要重新梳理脱贫工作的思路,制定出更加贴合实际、更加有效的方案。
这时,段依依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一步跨到老人们面前,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你们怎么能这么想呢?贫困户的补贴只是国家在你们困难的时候拉你们一把,是希望你们能有勇气和力量站起来,自己去创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让你们一辈子都依赖这点补贴过日子!”
老人们被段依依突如其来的愤怒吓了一跳,纷纷用不满的眼神看着她。那个刚才说话的老人撇了撇嘴,不屑地说:“姑娘,你懂什么?这贫困户的补贴多好,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多自在。再说了,我们年纪大了,能学什么技术,脱贫哪有那么容易。”
段依依气得脸颊通红,她指着周围破旧的房屋和简陋的环境,大声说道:“你们看看现在住的地方,看看你们过的日子,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生活吗?脱贫是不容易,但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和机会,我们为什么不抓住呢?你们以为一直当贫困户就很光荣吗?等你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也会因为你们的不思进取而抬不起头来!”
老人们被段依依的话噎得说不出话来,屋子里一时陷入了沉默。
路北方看着愤怒的妻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妻子段依依和他一样,都希望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都愿意为了脱贫事业去努力。
过了一会儿,路北方轻轻拍了拍段依依的肩膀,示意她冷静一下。
然后,他温和而又坚定地对老人们说:“乡村们,我知道你们有自己的顾虑和想法。但脱贫真的是为了你们自己好,为了你们的子孙后代好。国家不会让你们一下子就摆脱贫困,会给你们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一步步帮助你们走上致富的道路。而且,只有自己努力挣钱,才是真正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