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卡母女离开白宫,并没有返回洛杉矶,而是前往纽约,看望伊凡娜,至少待上两天。
古旋风却在片场接待来自巴西电影界参观团,由巴西着名电影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领衔的参观团,阵容庞大,几乎囊括巴西电影界的半壁江山。
一直以来,拉丁语电影,作为拉美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丰富的视觉表达,在世界影坛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从墨西哥的黄金时代到阿根廷的新浪潮,从巴西的新电影运动到古巴的革命影像,拉丁语电影不仅记录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更以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成为全球观众了解拉美社会的一扇窗口。
拉美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本土电影人的探索,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电影工业。其中,墨西哥电影的“黄金时代”(1930—1950年代)尤为耀眼。
这一时期,墨西哥电影以歌舞片、情节剧和民俗题材为主,涌现出如《玛丽亚·坎德拉里亚》(1944)、《被遗忘的人们》(1950)等经典作品。
导演埃米利奥·费尔南德斯和摄影师加夫列尔·菲格罗亚的合作,奠定了墨西哥电影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其镜头下的拉美乡村与城市景观,既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饱含社会批判。
与此同时,阿根廷电影也在20世纪中叶迎来繁荣。以莱奥波尔多·托雷·尼尔松为代表的导演,将欧洲艺术电影的技法与本土叙事结合,创作出《天使之家》(1957)等作品,探讨中产阶级的虚伪与社会的压抑。
这些电影不仅在本土广受欢迎,更在欧洲电影节上获得认可,使拉美电影首次进入国际视野。
20世纪60至70年代,受古巴革命和全球左翼思潮影响,拉美电影迎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新电影运动”。
这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电影作为武器”,强调电影应服务于社会变革,揭露殖民主义、独裁统治和不平等现象。
巴西的“新电影”是其中的代表,导演格劳贝尔·罗查在《黑上帝白魔鬼》中,以寓言式的手法描绘了东北部农民的苦难,其粗粝的影像风格和激进的政治立场震撼了国际影坛。
同样,古巴电影也在革命后迅速发展,托马斯·古铁雷斯·阿莱亚的《低度开发的回忆》,以意识流手法反思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成为拉美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这一时期的电影人普遍采用低成本、实景拍摄的方式,以贴近现实。他们的作品不仅挑战了好莱坞的商业美学,更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拉美电影语言,混合魔幻现实主义、纪录片风格和激进政治表达。
进入21世纪,拉美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一方面,新一代导演继续关注社会议题,如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罗马》,以个人记忆折射国家的阶级与种族问题,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的《智利说不》,则通过历史题材探讨民主与媒体的关系。
以及由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上帝之城》都令拉美电影在世界影坛占据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拉美电影也在类型片上取得突破,阿根廷导演达米安·斯兹弗隆的《荒蛮故事》以黑色幽默解构人性,成为国际票房黑马,巴西电影《精英部队》则以凌厉的节奏展现里约热内卢的暴力现实,刷新了犯罪片的叙事方式。
此外,流媒体平台的兴起为拉美电影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Netflix等公司投资制作的拉美剧集和电影,如《毒枭》《女佣》等,进一步扩大了拉美故事的影响力。
拉美电影的独特性,源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首先,殖民历史与土着传统的交织,使拉美电影常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如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潘神的迷宫》,将神话与历史创伤融为一体。
其次,社会的不平等与政治动荡,使得拉美电影始终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如阿根廷电影《官方说法》直面军政府时期的失踪人口问题。
拉美电影的音乐、色彩和肢体语言极具感染力,从巴西桑巴到墨西哥亡灵节,从探戈舞曲到安第斯山民谣,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听体验,更成为拉美文化的象征。
只是受限于社会经济发展,拉美电影始终在独立与商业电影之间反复尝试,长期以来都是沦为好莱坞的附庸,特别是“距离美国太近,距离上帝太远”的墨西哥。
至于巴西电影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放映机首次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亮相,激发本土电影制作的热情。
1900年,巴西第一部本土电影《巴西的风景》由阿方索·塞格雷拍摄,标志着巴西电影工业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巴西电影进入默片黄金期,涌现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如《瓜拉尼》和《圣保罗,一座大都市》。
然而,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全球扩张,巴西本土电影产业受到冲击,许多制片厂被迫关闭。
1930年代,有声电影的到来为巴西电影带来新的机遇。
1933年,阿德玛尔·贡萨加执导的《女人之声》成为巴西第一部有声长片,融合音乐与喜剧元素,奠定后来“香颂电影”的基础。
20世纪40至50年代,巴西电影进入“香颂电影”时期,这是一种融合音乐、喜剧和狂欢节文化的商业电影类型。
大西洋电影公司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制片厂,推出了《狂欢节之夜》等卖座影片。
尽管这些电影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批评者认为它们过于迎合大众娱乐,缺乏艺术深度。
与此同时,一些导演开始探索更具社会批判性的电影风格。1953年,利马·巴雷托执导的《奥贡的愤怒》,在国际上获得认可,赢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冒险片奖,标志着巴西电影开始走向世界。
1960年代,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巴西电影迎来了一场重要的艺术变革——新电影运动。
这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用摄影机书写社会现实”,强调低成本制作、非职业演员和真实场景拍摄。
格劳贝尔·罗查是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黑上帝白魔鬼》和《痛苦的大地》,以寓言式叙事探讨巴西的殖民历史、阶级斗争和宗教冲突,成为拉美电影的经典之作。
然而,1964年巴西军事政变后,政府对电影审查加剧,许多导演被迫流亡海外。
尽管如此,新电影运动的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巴西独立电影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巴西电影产业逐渐复苏,1985年,布鲁诺·巴列托的《再见巴西》,成为国际热门影片,展现了巴西社会的变迁。
1990年代,巴西电影迎来新的繁荣期,1998年,沃尔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的《中央车站》,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使巴西电影再次进入全球视野。
费尔南多·梅雷莱斯的《上帝之城》,则以其凌厉的剪辑和真实的社会描绘震撼全球,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巴西电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