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堂,真要打?”
三屯营,总督衙门,戚继光不确定的问着在那啃着大骨头的王言。
“你堂堂戚大将军,能不能不要问这种废话?”王言弄着油乎乎的手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嘟囔着说道,“我在京城跟徐阶他们骂了一个多月,这才定下了战事,你还问我是不是真要打?
老戚啊,你现在要做的,是仔细思考之前准备的作战计划是否完善,是否考虑到不利的情况,如有不利如何应对。”
“部堂让我全权做主?”戚继光又不确定了。
作为跟王言一起接触了这么久的人,戚继光明白,其实王言在打仗的事情上还是很有建树的。虽然是纸上谈兵,但谈的真没毛病。两人闲来兵推,王言都是将他打的找不着北的。
“你负责进攻,我负责后边的防守和救援,还有给你们前线的部队提供军需。咱们分工协作,各管一摊。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对你的决策指手画脚,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部堂,这要是打输了……”
“只许胜不许败!”王言说的坚决,“这几年陛下和朝廷花了那么多银子在蓟辽,岂有不赢之理?你非要听输了怎么样,我可以直接的告诉你,咱们两个直接自尽就行,不劳烦旁人,也不去京城遭罪。”
戚继光捏着拳头,锤了一下桌子:“部堂安心,此战必胜!”
“不用我安心,我就没想过会败。若不然那么多银子,我得罪的那么多人,又遭了十几次袭杀,岂不是全都白干了?”
王言笑呵呵的说道,“徐阶那边你也可以放心,他们只能说废物,但不能说拖后腿,陛下也等着打出大胜仗祭天呢,这个时候给陛下添堵,那就是不想活了。等到打完了这一仗,你掌京营,我主事六部九卿,咱们也能好好享福了。”
戚继光点了点头,问道:“什么时候开打?”
“秋收以后吧,还有一个多月,你做好规划,部署好兵力。我则是开始筹措军需,先行往前边送一批。你再预设几个战场,找几个关键位置,提前在附近做一些安排。”
“部堂这一次在京里闹出的动静定然不小,要开战的消息定然也已经传到了宣大等地,鞑子那边怕是早有准备啊……”
“无碍,人家草原那么大,咱们人生地不熟的,他们就是没准备也不好打啊。再说现在也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打打仗还不打小仗吗?先派个几千人出去,过了燕山先打一打嘛。历来的大战,也不是上来就几万人开打,都得先慢慢碰,随后再调兵遣将。你征战多年,这事情还要我多说?”
“那我这就安排人去打?”戚继光还是不确定。
“做好规划,别盲目开打,你应该有数的。派多少人,什么时候派,打哪里,我不管,你尽管放手去做。戚将军,就在此时此刻,这一场事关我大明皇帝陛下的尊严,事关我大明国运的战争,就已经开始了!”
“是!我去安排!”
戚继光猛的喝光了一小壶的酒,长出了一口气,转身便就龙行虎步的走了出去……
王言终究对这个帝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大明这一台战争机器终于缓缓的开动起来,这个原本逐渐走向没落的帝国,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全国各地的物资,通过陆路、水路涌向九边防线,伴随着海量的物资运转,也随之不断的有着官员们掉了脑袋。
如果是以往的时候,各地方、衙门的官吏们过手贪一些是不会出现太大问题的,毕竟本就是战时,哪里都是一团乱麻,不是做的太过分都没工夫理会。后续当然会有人死,毕竟事情总要有人负责么,但不会死的像现在这么多。
现在情况不同了,王言拿命主张开战,输了他就要死。那么这种情况下,谁敢给他拖后腿,他当然要先弄死谁。
当然王言没有那么强的监察能力,他管不到那么远。但是他也不需要去针对具体的某个人,反正最终的物资对不上数目都是能查到的。出去的时候多少,收到的时候又是多少,全都有记载。
他要针对的各个环节的人物的靠山,是徐阶、高拱还是张居正,亦或是李春芳等等,王言是绝对有能力把人给踹下去的,可以狠狠报复的。
所以也不用王言亲自出手,深明大义的徐阶等人就已经对下边高标准、严要求了,这是影响大明国运的战争,没人能承担得起失败的责任。
光是王言一个人就能让他们想死了,更别说王言代表的是嘉靖,是想要报仇,想要体现文治武功,要超越过往皇帝的万万古之一帝。
真让嘉靖死不瞑目,以嘉靖如今更加强大的皇权,他真容易把这些好臣子都一起带走,谁都别好……
此外还有海贸方面,所有的海商们都收到了通知,从海外运回来打仗所需的粮食之类的物资,官府花钱购买,并且还给予一定程度的免税额度,以此刺激海商们将货物运送到渤海湾。
这是比陆运、漕运更节省成本的,更大数量的运送方式。海运的周期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中,毕竟本身这几年大明的积累就梃足的,蓟辽地区的粮食储量足够打上个一两年的。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也足够海运回粮食补给了。
至于海商们是否配合……那简直是相当配合,都十分踊跃的表示一定在海外弄回来打仗的物资,并且强烈表示粮食免费支援给朝廷。
没有一家一姓会天真的认为,这件事情是他们可以自愿决定的。自从几年前东南平倭以后,东南大户就再也没有了讨价还价的空间。等到俞大猷那边将东南海军彻底的经营起来,将原本属于王言的船队完全给官办了以后,东南大户就都成案板上的肉了。
市舶司重立,虽然收了不少的税,但大户们都很高兴,因为那代表着他们活下来了,他们今后还有得赚。虽然赚的少了不少,但绝对不亏,挨了一顿狠的,他们也就知足了。
所以这是一个争相表现的机会,大家就都开始无下限的表忠心,自然而然的也就出了不少银子来支援打仗。
目前的大明流传着王言的名言,那是在之前任顺天府治中的时候不小心流传出去的。是讲因为他是孤臣,没有人结好他,但是在年节的时候他却能收到很多的礼。王言说他不关心谁送了,就关心谁没送……
眼下针对鞑子的战争,就是王言主事。东南的变局,也都是王言一手挑起来的,东南大户又哪里敢不从呢。
而另一边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的大户们,这几年也被王言给干的相当凄惨,要不他怎么又挨了那么多刺杀呢。
他就是借着蓟辽这边的防线长,资源相对丰富,交易的对象更多,以此来钳制四地的大户们。抓到走私的就往死里弄,这几年让他干销户的简直不要太多。
这个关键的时候,他们也不敢瞎动作,哪怕暗通款曲呢,也得审时度势。对于目前大明的统治阶级来说,能够看明白如今大明的不同,是很重要的一点。
看得明白,积极拥抱,那就能赚到钱,能家族绵延。看不明白,还费尽心思的抵触,那自然是要自食其果,落后时代,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正如之前所说的,当今的大明是资本主义崛起的时候,是传统农业,到初级工业时代迈进的时候。王言打开了这个口子,培养了初代的资本家,到今天为止已经发展成了一股相当强大的新势力……
那些被王言培养起来的人,以为他们和王言是一伙的,但实际上,只是还没到杀他们的时候而已。他们一样也要被扫进垃圾堆。
但现在确实是一股助力,听王言的号令。
没有具体的组织,王言只要搞事情,他们就积极跟团,这些年配合的也还是不错的。
而且力量也不弱,毕竟真说起来,这第一批人,又有哪家不是权贵大户呢?他们是属于看到了钱,看到了前途,开始进行转型的。之后的才是后续发展起来的,大小不一的商人群体。
所以也被王言打击了的这些地方的大户,以及听他号令的这些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群体,也都积极支持。
甚至于他们都不需要支持,他们只要不找事儿,不拖后腿,对大明来说就已经是助力了,何况还是支持呢。
这是大明前所未有的高度团结的时刻。
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安稳了,譬如云贵的各种土司,譬如北边的朵颜三卫还有女真人等等,这时候内部没问题,还都踊跃的掏钱打仗,外面的蛮夷谁敢找麻烦,谁就得被销户,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蛮夷是没文化,也不是傻,不是看不出眉眼高低,也都老实的很。
其中尤以朵颜三卫和女真人最老实,这几年王言除了收拾大户,改革军队,蓟辽建设,剩下的就是研究他们了。
拉拢、分化,还带着朵颜三卫、女真的百姓干活、搞建设,给他们发钱,帮他们种地,互相通婚。直接给被欺压的底层人做主,收拾他们的头领。
肯定是无法短时间内让他们归心,但是让一部分人认可并拥护大明的统治是没问题的。这一次戚继光带出去打仗的兵员,有一万多人就是朵颜三卫和女真人凑出来的。
王言怎么可能让他们在后边享受,同时还作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呢,都弄到前边拼命去了。他们要是敢在战时不遵军令,那下场比鞑子都惨,杀他们比杀鞑子的优先级都要高……
综合种种条件,这一次与鞑靼的战争不说简单,却也是稳扎稳打的步步推进的。
戚继光在出兵以后,经历了几场小仗,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打成了大仗。双方十余万兵力,在草原上,在周边的山中,辗转腾挪互相攻防。
戚继光很快的熟悉了草原上的战斗,针对性的总结出了一套战斗方法,这是他的长处。很快的就将战斗打成了消耗战,打成了持久战。
这是王言嘱咐他的,此一战根本不求速胜,只要打出一定的优势,并能维持住,那对大明来说就是胜利。
因为如今的大明有钱,就靠着国力打后勤,鞑子是无法抵御的。他们在草原上的能征善战根本发挥不出来,反倒都用在逃跑保命上了。
这一点确实是大明的弱势,主要还是在于骑兵上的差距。不过另一方面,大明也不是没有优势,那就是火器。王言可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火器性能的提升。
肯定是还没搞出来AK,但是在他不断的督促下,还是弄出了膛线。这就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了。
毕竟膛线的说法就有很多,刻几道,刻多深,怎么刻,全是学问。
主要也是王言连提点都没有,只是加大了对这方面的研发投入,并时不时的过分一下进度,看一看成品,这都是大明工匠的智慧……
此外对于发射速度,火药的推进,弹丸等等,也全都有很多改进。威力绝对是够用的,弥补了机动能力上的差距……
王言说到做到,他真的从始至终都没有对戚继光指手画脚,只是按照先前说的,守着后方,防止被鞑子偷了鸡。
在后勤上,王言当然更不会差劲。他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其实最喜欢的就是打后勤,用充足的资源,强大的国力,堂皇的碾死对手。
同时王言也在利用战争促进经济发展,毕竟各个环节都有人干活么,将士们伤亡都有抚恤,本身战时的军饷待遇也都更好,皇家银行每天都在印钱。
王言也在尽力的平抑物价,保证宝钞的购买力稳定。这一仗打完,大明就能更加富裕了。
这是大明的统治阶级们无法理解的,为什么王言可以把耗钱的战争,打成赚钱的大买卖。还没等到占领草原,让草原人民赚钱呢,就已经利用打仗给膨胀的内需,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真是一点事儿都没耽误,又打了仗,又搞了建设,又在各个环节培养了自己人,提拔了不少人,也接受了很多人的投靠,积攒了更加雄厚的资历以及政治资本。
同时也让嘉靖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收获了更大的好处……
? ?日常感谢打赏、投月票、推荐票以及默默看书的好哥哥们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