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圣泰拉的恩赐点数花费,一开始颇有点迫不得已的意思。
毕竟,多少也要顾虑一下,那里地位特殊,情况复杂,不算是被联盟完全掌控。虽然在系统之中已经可以使用恩赐点数发展该地,但顾航也会担心后续事情有变化有反复,会让投入打水漂。
但局势已经到如今的程度,神圣泰拉是不复苏不行了。顾航所能够做的,反而是加大投入。
无论是直接的资金、资源投入,还是恩赐点数的投入,都是要把神圣泰拉的建设给拉起来。
重建的程度越好,稳定性就会越好,两者相辅相成。
至于失控的危险,那就是要看新帝国政府的执政水平,是不是能够控制得住了。
目前来看,情况良好。
神圣泰拉上对于本地豪族的肢解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方面,去掉了一个隐患,又或者说把一部分隐患给激发了出来并狠狠的镇压了下去;另一方面,则是将新帝国政府的控制力,延伸到了神圣泰拉的基层。
获取了基层权力之后,诸多的发展策略,才好真正的展开。
而神圣泰拉建设起来——其实都不该用建设两个字,而是恢复。
只要恢复到以前的规模,那这一个星球,就能顶联盟最富庶的一整个天马星区。
人口又多,底子又好,就是这样的。
这还没把旁边的火星铸造世界给算上呢。
而围绕着神圣泰拉和火星附近,属于太阳星域的八百世界,基础也很好,虽然因为几十年的动荡,有的地方比神圣泰拉的情况还要烂,但终归底子在,人口规模也大。资源和恩赐点数的投入够,这一整片区域就是能够借由神圣泰拉和火星的辐射,重新快速的发展起来。
甚至,到目前为止,都已经可以算是初见成效了。虽然目前看还不到回本的时候,然而再往远期看一看,潜力已经在逐渐兑现,过上三五年,又一个帝国远征的强力发动机就会成型。
到了这一步,顾航对于此地的投入就颇有些甘之如饴的意思。
……
除却工厂、学校的兑换,人才的启迪之外,另外一个大头的恩赐点数消费,其实也跟‘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军队建设。
六个远征方面军,再加一个镇守本土,借由科摩罗快速机动的中央方面军,除却需要海量的资源、资金的投入才能维持住之外,还需要巨大的人员支持。
战争的损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的损耗更大:士兵的正常退役。
首先,联盟的军事法律相对以前的帝国星界军来说,普遍要对士兵优容很多,很少真的像是老帝国一样,把兵征走了之后,除非驻地就在当地,否则出去征战的话,真就一辈子回不到家乡。
出现这种状况,首先是帝国不当人。
其次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跨星域的航行既困难又成本高昂,战事频繁,那自然不会轻易的放老兵退伍。哪怕是伤兵、残疾、特别年迈以至于影响战斗力的,也更倾向于就地、就近安置。只有极个别运气好的,碰上运输后勤补给的舰船,空舱返回后方的时候,正好返回士兵的原籍地,才有可能回家。
而联盟这边就不一样,对于老兵的退伍待遇是比较重视的。
联盟的暗面远征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了,新兵入伍二十岁,打到三四十岁体力就已经不如年轻时候了,但勉勉强强靠着更丰富的经验,还仍然能够保持比较强劲的战斗力。但到了五十岁往后,那体力的衰减就真的不行了。
除了少部分上了指挥岗、管理岗的军官、将军之外,为了保持部队的战斗力,那纵使没什么伤病,该退伍的也得退伍了。
实际上,在联盟军队中,三四十岁就退伍的也很多。
其实联盟也更倾向于就地、就近的安置,毕竟这样方便,也更能节省成本。
但比起旧帝国军队来说,联盟的就近安置并非依靠强制手段,把人往当地一丢,反正走也走不了就完事了。联盟更多的是依靠奖励激励手段,来进行的老兵安置。
联盟的退伍老兵可以按照军功、荣誉勋章、军衔、军队职务级别等条件,获得相应的退伍待遇。
而选择就近退伍转业的,能够得到在规定基础上更高额度的优待。
这代表了更好的转业职务,比如说当地行星防御部队的教官、后勤官、治安部队的军官;比如说就地转业成法务部下辖的警署;比如说当地的安保企业……
这些还算是对口的。而除此之外,像是其他的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也有相当多的好职位,拿出来安置退伍老兵。
越是环境条件艰苦、越是靠近前线、越是能够就近安置的地方,退伍条件就越好。
实在不愿意在条件不好或者太靠近前线的地方,那也可以往后退几步,随着运输船补给线去到比较方便的地方安置,也勉强符合‘就近安置’的优惠条件。
当然,现在联盟每年的退伍兵数量特别多——毕竟大军的规模摆在这里呢。光靠那些带有一定政府特点的岗位,是安排不了所有人的。主要还是各级军官,通过这种方式安置的比较多。
但普通的士兵、士官,其实相对来说也比较好了。他们退伍之后,往往就能够直接获得比较高的社会职级,那就直接代表了每个月相当不错的津贴。纵使没有什么好岗位,生活也问题不大。
年轻力壮的,又没啥特别的功绩,军衔也不高的,联盟的退伍老兵安置局,会倾向于安排到技术学院里,走特殊通道进行学习。学得好就是工程师,差也是个技术工人。
或者是安置的星球,工人岗位没有那么多,是个农业星球,那就多分地。帝国的农业星球土地是国有的,与其说是农民,不如说是租赁国有土地的农场企业与农业工人。不过,由于农业与工业的不同之处,农场往往可以获得动辄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承包期限,租金价格不贵,要交税,还得按照统一制定价格出售农作物。
但总的来说,大农场、大机械生产,又有收购指标,保证了农场主除非是遇到极端情况,否则一般不会亏损。
当分包土地的小农场主,甚至比当技术工人、工程师都还要更舒服一点。
再不行,会发一大笔退伍金,以及一些就业、创业指导。不坑人,一般都是做个居民区便利商店,餐饮行业,建筑行业……总之,想干啥都行。
而实在不愿意就近安置的,在老家有家庭的,或者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想回老家的,联盟也支持。
以前还不太方便,但越到现在,就越好解决了。
联盟的造船业,到如今越来越发达。
这既是联盟政府的导向,也是各地的行政主官积极实施的。
盖因造船这行业,规模大,可容纳工人多,而且多是技术工人、工程师,是个终极产业。只要能引入一个造船厂,往往就能够对整个星球的经济发展,带来飞跃式的提升。
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这都是特点。其作为生产链的核心,能够拉动一大票产业跟着一起发展,联动非常多的高级别岗位。
引入造船业到本星球、本星区、乃至于本星域的行政长官,往往都升官了。这既是联盟对于行政主官的直接考核指标,同时也是因为只要开展出来了造船业,往往就能够带动本区域有大幅度的经济增长。而后者,正是各地主官的核心政绩。
当然,这也衍生出来了一些问题。有的人,眼高手低,不顾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强行上马项目,造成了一些坏影响。
要是项目最终成功落地了,那还算好的,哪怕其实本地并不具备支撑造船业的基础行业,导致大量的零部件需要外购,生产成本特别高,入不敷出,但相关的基础是能补的,只要补起来一些,终归能有用。
但还有一些案例,是项目最后没能落地,这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相应的官员都会受到严重的处分。
不过不管怎么说,联盟的造船业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了的。那不仅仅只是建造军舰,哪怕是一些技术含量低很多的,只是建造普通的商船、运输船,也很有价值。
限制星球之间贸易的核心,就是船不够。
在联盟、乃至于整个帝国如此大的体量之下,星际飞船的数量再多也是不嫌多的。
军队需要大量的运输船作为补给;贸易需要大量的船只;哪怕就是最普通的星际航班,做人员交流,那也是有价值的。
很多地方上马的所谓的造船业,其实就是造一造‘旅航人’这种级别的船只。
甚至更小的、只能搭载几十个人的小型飞船。
但就是这些飞船,支撑了非常多的星际航班。
联盟官方的星航公司,大力的进行采购,然后开设了一条又一条固定的航线,用于物资转运、人员输送。
而那些想要回家的退伍老兵,就可以坐着空仓的后勤补给船只返回后方,再通过联盟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达起来的星际航运,回到自己的家乡。
固然这中间可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不仅仅是航行,还要包括中间等待航班的时间。但对于很多渴望落叶归根的老兵们来说,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而他们返回家乡之后,往往就能够受到英雄般的待遇。
他们的经历,包括那些没有回到家乡、选择了就近安置,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在另一个世界不说成为富豪,至少也是过上了比较优渥生活的老兵们传回来的消息,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走入联盟的征兵处,梦想夺得功勋。
而他们也正是顾航最后一个会长期花费大量恩赐点数的大头。
士兵训练。
他并不追求每个士兵都给直接用t5或者t4级别的训练功能给拉上去,往往士兵们会在行星防卫军里服役一两年,而过去的联盟陆军、如今的帝国陆军,只会从行星防卫军里招募新兵。
这个阶段,其实达到t5级别的比例,就有20%到40%之间了。具体有多少,则要看该星球当地的武装建设怎么样,这也同样是联盟的行星总督的重点考核指标之一。
有一些特别的星球,甚至通过行星防卫军的训练就能够把这一比例拉到80%以上,甚至t4级,乃至于更高等级的士兵也有。就比如死亡兵团的母星,如今已经在联盟控制之下的克里格行星;又或者是从死亡世界卡塔昌走出来的丛林军团。
这种特殊的部队,联盟尊重了他们的传统,将他们独立成军,编入各个方面军里战斗。他们往往就是会被作为王牌使用。
而从普通的行星防卫军里,优中选优招募了新兵之后的帝国陆军,还会对这些新兵进行强度更高的、为期一年的训练。
完成陆军的训练科目之后,t5级士兵的浓度就能达到60%以上。
在这个基础上,顾航再用恩赐点数,拉起来20%左右的士兵,让整个部队t5级以上的士兵比例,超过80%,这样一个联盟陆军后备役部队就组建完毕了。
他们有时候,会作为全新的编制,加入前线作战;但多数情况下,士兵们会一船一船的运到前线,送到现有的、刚刚从前线撤下来的师一级的单位里。
那些一线部队往往刚刚打完仗,正在休整。阵亡、伤退、年龄到了退役的士兵刚刚离开,完成了训练的新兵则会补上他们的名额。
休息一段时间,同时也是将人员和装备补充完毕之后,他们又会重新踏上战场。
很多师的编制,已经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累积下来了无数荣光。
暗面远征的作战前线,就是这样持续维持着超过百年的战争的。整个流程,已经很成熟,并且相对健康的保证老兵待遇,进而保证征兵质量,同时还保证了前线部队的战斗力。
而在这一整个流程之下,顾航每月,从【建筑】界面兑换出来的训练场,以及在【训练】界面直接花费恩赐点数培训的新兵,动不动就要上亿恩赐点数。
这足以兑换出来上百亿新兵的训练名额,按照联盟的训练方式,那就是超过五百亿新兵对前线的补充。
当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
毕竟,联盟早就已经过了那种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阶段了。陆军正在往越来越精锐的方向发展,不仅是武器装备越来越好,兵源的素质也要求大量的t4级甚至以上的士兵。
那价格就不是一个恩赐点换一百名了,而是只能换十名,甚至只能换一名。
顾航每个月一亿恩赐点砸下去,但实际上联盟每年向前线输送的部队,陆海军人数加起来只有一百亿左右,大约就是维持七个方面军规模不变的样子。
七个方面军的总规模不到八百亿,每年在远征之中牺牲和退役的士兵总数,大致也是在一百亿上下。具体的比例则要看当年战事情况,惨烈的时候,牺牲和伤退的士兵占到多数;相对安稳一点的时候,正常退役的士兵占多数,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不能一概而论。
除了一些年迈的、有资格做延寿手术的高级军官和将领,整个远征军总体上所有的作战人员,基本会在13年左右,完完整整的换一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