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和新颖的观点,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让刘璟眼前一亮,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他不禁为秦王的洞察力和思想深度所折服,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
尤其是秦王对胡惟庸案的那一段点评,更是如醍醐灌顶,令刘璟拍案叫绝。
秦王的分析深入浅出,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让人恍然大悟。
“古往今来,皇帝将权力委托给宰相,依靠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来治理国家,无非是皇权对士大夫阶层的一种妥协。”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皇权与相权之间微妙的关系。
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也需要借助宰相和文官集团的力量来管理。
这种妥协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明智的政治手段。
“比起掌管兵权,拥有颠覆王朝实力的武将,皇帝在情感和立场上,天然的跟文臣更加亲近。”
这一观点也十分独到。
武将手握重兵,一旦心生异志,便可能对皇权构成巨大威胁。
而文臣则不同,他们以笔为剑,以智谋治国,与皇帝的关系更多是基于共同的政治理念和利益。
因此,皇帝在情感上对文臣更为亲近,也是可以理解的。
“自秦嬴政统一六国之后,他深感国家政务繁多,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协助自己处理这些事务。
于是,他设立了丞相这一职位,赋予丞相总揽政务、统领百官的权力。
同时,为了确保国家的军事安全,始皇帝还设立了太尉,作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此外,为了监督百官的行为,防止他们滥用权力,始皇帝又设立了御史大夫,赋予其监察百官的权力。
就这样,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应运而生。
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各自负责不同的领域,相互协作,共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这种制度在华夏大地上维系了长达八百年之久,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公九卿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相权过重,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建立后,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确立了五省六部制,将原来的三公九卿制度进行了简化和优化。
五省六部制在盛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逐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则是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直接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
“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加了宰相的人数,使得权力不再集中于一人之手。
同时,通过将政务分散到各个部门,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至此,新的三省六部制彻底取代了三公九卿制,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构建国家的框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段历史的回顾,让刘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直至我朝,洪武皇帝下旨废除宰相,存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一举措无疑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标志着皇权的进一步集中和强化。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没有宰相的情况下有效地管理国家,成为了摆在明朝统治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然而,废除宰相这一举措,不仅大大加强了皇权的绝对统治,巩固了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还杜绝了后世权臣以宰相之名,篡夺皇位的可能性。”
刘璟心里暗自思忖着,接下来秦王恐怕会如往常一般,老生常谈地论述废除宰相的利弊得失。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秦王话锋一转,并未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展开,而是直接点明了洪武帝为何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决然地做出这一历代帝王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壮举。
对于这件事情,秦王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
他认为,洪武皇帝敢于废除宰相一职,原因并非仅仅在于他身为大明的开国之君,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
表面上看,大明朝与历代王朝相似,都是先通过武力夺取天下,而后以文人治理天下。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明朝的卫所制度不仅承袭了北魏、隋唐时期的府兵制,还继承了元代蒙古人屯兵戍边的传统。
具体而言,大明朝以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个千户所,以五千六百人、五个千户所组成一个卫。
全国范围内,共有三百二十九个卫所和六十五个独立的守御千户所。这些卫所总共拥有两百七十万军户,连同他们的家眷在内,大约有一千两百万的人口。
这一庞大的人口数量,占据了全国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大约两成左右。
由此可见,屯田戍边是大明朝的一项重要国策。
通过这种方式,大明能够有效地巩固边疆防线,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然而,在这些军户之中,有十分之二的人负责守卫防御,而其余十分之八的人则专注于屯田耕种。
也就是说,有两成的人口承担着守城戍边的重任,而剩下的八成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在洪武年间,各地的卫所开垦出的耕地面积高达八十九万顷,每年的粮食产量达到两千四百万石,这一数字占据了大明赋税总收入的四成以上。
如此巨大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储备,也为军队的物资供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明王朝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在各地卫所基础之上的国家。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制度,通过军事殖民和财政自给的方式,实现了对国家的有效统治。
这也正是洪武大帝敢于废除宰相制度,亲自总理朝政的底气所在。
然而,像卫所屯田制这样高效的集权制度并非完美无缺,毫无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