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又是一年后。
这天,瑶瑶打电话过来:“老师,下周五李琰老师要去你们学校做古琴讲座,她想跟你好好聊聊。”
“太好了,我会好好招待她的。哎,她这么有名气的古琴家怎么会来我们这里?”
“我也不太清楚,听小袁说,是何院长张罗的。”
何院长?
方尘暗道:估计用不到自己招待她了。
果然,周五那天李琰根本没有时间与方尘聊天。
秋日的午后,学院报告厅里弥漫着沉静而期盼的氛围。阳光透过高窗,在深色的木地板上投下斜长的光斑。空气中仿佛能嗅到古琴特有的木质与丝弦的幽香。报告厅座无虚席,师生们都不再交谈,而是屏息凝神,目光聚焦于台上。
何院长一身西装,脸上带着惯有的、恰到好处的微笑,站在讲台侧前方。他主持的开场白一开口,就引来下面一阵窃窃私语:
“哇,这怎么回事?怎么袁乐下去了,却是何院长亲自主持?”
“难道没有主持人了吗?竟然让一个大领导主持?”
“唉,你懂什么?人家是着名古琴家,来头大,就得领导给主持才行!”
“噢,那倒也是。”
何院长的主持流畅、专业,对李琰的介绍更是极尽赞美之词,称其为“当代古琴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杰出代表”、“深谙琴韵心魂的演奏家”。他的声音清澈,仪态翩翩,主持节奏精准,将全场气氛烘托得既隆重又令人充满期待。
然而,坐在第一排角落里的方尘,却从这份完美的专业姿态下,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她注意到何院长在提及李琰名字时,指尖无意识地捻了一下讲稿的边缘;在邀请李琰上台时,目光飞快地掠过李琰的面庞,又迅速垂落,像是怕被灼伤似的。
李琰缓步上台。她一身素雅的淡青色汉服,发髻一丝不苟,气质沉静内敛,如同古琴一般。她向何院长微微颔首致意,那动作简洁而克制。两人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此时何院长脸上的笑容似乎加深了一瞬,但旋即又恢复成无懈可击的主持人模式。
讲座开始。
李琰的讲述如其琴声,平和深邃,引经据典,将古琴的历史渊源、美学价值、指法精髓等娓娓道来。
她偶尔会示范几个指法,手指在琴弦上拂过,带出几个清越或浑厚的单音,便已引人入胜。何院长始终站在讲台侧后方不远的位置,专注地倾听,适时地点头,仿佛一位最尽职的欣赏者和守护者。
中场休息,何院长亲自引着李琰走向休息室。方尘看到何院长侧身与李琰交谈,脸上带着比台上更放松、也更接近某种“真实”的笑意,甚至比划着手势,似乎在回忆某个与古琴相关的典故或地点。李琰则微微侧耳倾听,偶尔回应一两句,神情依旧是淡淡的,但方尘似乎捕捉到她眼中一闪而过的、极细微的波澜。
下半场是李琰的演奏环节。《流水》的奔腾,《平沙落雁》的旷远,《梅花三弄》的清绝……琴音在报告厅流淌,时而激越,时而低回,将听众带入空灵悠远的境界。何院长退到舞台一侧的阴影里,不再是主持人,只是一个纯粹的听众。
方尘偷偷望去,发现何院长抱着双臂,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紧追随着李琰抚琴的手,以及她低垂的侧脸。他的眼神极其复杂,混杂着欣赏、追忆,还有一种深沉的、几乎要溢出来的感伤。在某个琴音转折的刹那,方尘甚至看到他迅速低头,用指节轻轻按了按眼角。那片刻的失态,在昏暗的光线下转瞬即逝。
演奏结束,掌声雷动。何院长重新回到聚光灯下,他的情绪似乎已完全平复,脸上带着被琴声深深打动的赞叹表情。在邀请观众提问前,他转向李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却努力保持着主持人的平稳:
“李琰老师的演奏真是直击心灵,令人沉醉。作为主持人,我也有一个萦绕心头很久的问题,想冒昧请教一下李老师。”他顿了顿,目光直视着李琰,那眼神深处有探究,也有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勇气,“方才您演奏的《忆故人》,那份深沉含蓄的情感表达,极其独特,仿佛……仿佛蕴含着某种非常个人化的情愫。不知李老师演绎此曲时,心中所想,是否与某段特殊的经历或……某位故人有关?”
这个问题超出了纯粹的古琴艺术探讨范畴,带着一种私人化的试探。报告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两人身上。方尘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正是何院长一直以来拐弯抹角想探寻的答案!
李琰显然没料到主持人会在公开场合问如此私密的问题。她心念忽转,但多年的舞台素养使她没露出半点儿端倪,只有握着话筒的手指收紧了一下,微微抬眼迎向何院长的目光。两人之间隔着几步的距离,空气仿佛凝固了数秒。
此时,方尘看到李琰清秀的脸上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言喻的情绪,像是惊讶,又像是某种尘封的痛楚被轻轻触动。
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微微垂下眼帘,仿佛在审视琴弦,又仿佛在整理思绪。再抬眸时,她眼底已恢复平静,但那份平静下似乎藏着更深的东西。她的声音依旧温和,却比刚才低沉了几分:
“何院长听得很深。琴为心声,《忆故人》……确有其寄托。”她停顿了一下,目光似乎穿透了何院长,投向遥远的虚空,“人的一生如同一场旅途,总有一些人来来往往,那么这些都是我们要忆的故人。而艺术源于生活,有些情感,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一旦融入骨血,便会自然流露于指端弦上。这首曲子,于我而言,并非刻意演绎,而是……某种心境的偶然习得。”她的回答含蓄至极,既未否认“故人”的存在,又将情感升华到艺术表达的层面,避开了直接的个人指认。
“偶然习得……”何院长低声重复了一遍这四个字,脸上掠过一丝复杂难辨的神色,像是释然,又像是更深的怅惘。他没有再追问,只是深深看了李琰一眼,那一眼包含了太多无法言说的内容。随即,他转向观众,声音重新扬起,恢复了作为主持人的从容,笑了笑,又用醇厚的嗓音道:“感谢李琰老师如此真挚而深刻的分享。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唤起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情感共鸣。下面开放观众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