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上旬,燕文鸯领先锋当先领兵包抄而来,拓跋珪以骑对步,依靠着速度优势灵活应战,虽然占据了上风。
可是,第二日,史天泽的大部队便快要压上来了。
拓跋珪自知敌众我寡,兵力悬殊,遂在史天泽包抄完成之前,决定先一步跳出包围圈。
如此兵力差距之下,绝不适合正面决战。
然而,在此过程之中,陈芝豹却领三千骑兵远远地吊在后面。
不甩开这支部队的话,拓跋珪这支兵马就永远算不上安全。
故而,拓跋珪给檀石槐留下三千兵马断后。
三千对三千,檀石槐可以在史天泽的大部队他们包抄来之前,及时拖战离开。
但是,奈何元蒙这里,也不仅仅只有史天泽这一支部队,却还有一个木华黎。
双方接战不久,木华黎帐下大将领铁骑包抄而来,将檀石槐消灭于此。
在此之后,对于拓跋珪追围堵截的重任,其实大部分都放在了木华黎的身上。
史天泽这一路,是步骑联合军,反观木华黎这一路,那就是完全的以骑兵为主了。
一月间,双方大小十余战,木华黎先后率部斩杀屈列、移剌买奴、移剌捏儿、安颉、陆真等十余将。
将拓跋珪逼得,只能够在草原之上到处逃窜。
在此期间,史天泽“请求”拓跋宏多次对于拓跋珪帐下残将进行劝服,但是,都到了这个份上,那些有二心的,其实早就已经跑了。
直到现在这个阶段,仍然愿意跟在拓跋珪身边的,都不是那些两面三刀之人了。
十一月三日,已经被逼迫到绝路的拓跋珪尽起残军,与各个方向逼迫而来的十几万元蒙兵马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拓跋珪的这支残军,表现出了充足的韧性,面对数倍之力的围攻,足足血战了三天,他麾下的将士足足损失了五成以上,这才军心崩溃之下,最终无力回天。
此一役,拓跋昊、乌铎脱金、左雄、拓跋绰、拓跋嗣、拓跋建、拓跋那等将先后战死。
拓跋仁、王慧龙、韩延之、拓跋朗司马诸将受擒。
甚至,作为拓跋魏皇帝的拓跋珪本人,同样战死在了这一战之中,斩三十二骑,力竭之后,被木华黎亲手所杀。
自此,拓跋魏正式灭亡。
于同月,忽必烈亲自前往拓跋王庭,为拓跋宏册封为拓跋汗国的汗王。并且,将原本拓跋魏靠近并幽两州的那三百里草场,划分给拓跋汗国作为他们的土地。
虽然这点草场,只不过是他们拓跋魏巅峰时期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说的好听点是个汗王,说不好听的话,不过是个元蒙一个看守门户,防备边境的。
但是,作为输家,拓跋宏清楚,能够带着族人和牧民们活下来就不错了,他们没有那么多选择的权利。
至少,忽必烈这个人,将能够给的礼节全部都给出来了。
忽必烈册封了一个拓跋汗国,即是为了安抚这一次大战中投降的那些人,同时,也是要尽快的借助拓跋家的影响力,让拓跋魏的牧民尽快融入到元蒙之内。
除此之外,他还拿出了这一战之中获得的那些战利品,当场封赏给了这一战之中立功的将士,又将在一战之中立下功劳的仆从军给他们该升等就升等。
在这一场大战中,忽必烈足足让将近三万仆从军,将他们转入到了蒙古籍,让他们同时享受和蒙古人一样的待遇。或者说,从此刻开始,这些人就是他们蒙古的一部分。
这三万人,当然不可能在这一战之中人人都斩首十级,但是,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一战之前就快达到标准了。
再则,十级不代表就绝对要十个人头,一个底层小军官的人头都能够抵好几颗人头了,要是运气好,捡到一颗将军的人头,不仅能够直接把这十级给顶了,而且还能够获得额外的升职。
忽必烈的这套制度,是为了激发这些人尽快融入到元蒙之内,而不是真的为了卡住他们。
在此之后,忽必烈并没有离开,反而暂时留在了原本属于拓跋魏的草场之上,半月之后,玄烨与忽必烈一会。
并在三天之后,满清正式认元蒙为宗主国,自降为元蒙的藩属国,选择暂时向元蒙低头。
草原元蒙势大于此,玄烨自认为如果开战的话,满清没有任何的机会,他们也需要时间将这一战的战果消化。
同时,等待元蒙和大晋这两个强大的帝国产生了争端,那个时候他才是他们的机会。
在此之前,他们只能够默默的忍一时之辱,积蓄实力。如果实力不足的话,就算机会来了,也只能任由他悄悄的溜走。
至于元蒙,则是想要尽快稳定住草原的局势,整合草原的力量,这个时候的忽必烈,其实还想要尝试着保下李唐一手。
毕竟,今年他们虽然在攻伐拓跋魏,但也没有放松对于李唐那边的关注。
李唐的毅力,确实让他们侧目。
青汉、幽秦、冀袁三家加起来,都没有支撑一年的时间,可是,李唐一家就从五月支撑到了年底,这番毅力,忽必烈当然想要保下他们。
忽必烈同样清楚的认识到,两大帝国之后,接下来绝对还有连场大战在,在大晋的东边保下李唐,对于他们元蒙是有帮助的。
同时,满清内部并不是玄烨一个人的一言堂,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扶持一个傀儡上位,而不是他自己亲自上位了。
忽必烈还想再等一等,等到满清内部的矛盾有朝一日爆发的时候。
故而,在满清识相的情况之下,忽必烈可以接受这么一个结果,暂时放过他们,以便让自己能够尽快的统筹草原的力量,不惜和大晋再来一次大战,以策应如应仍在苦苦支撑的李唐。
而自此,随着拓跋魏的灭亡,满清认元蒙为宗主国,草原彻底成为了元蒙的一言堂。
而也正是因为草原的局势发展到了这种程度,李翔决定暂时放缓对于李唐的攻势,由军事手段转为进行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