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安西城,遍地都是学堂,遍地都可以是学堂。
昔日,连自家田垄数都算不清的庄稼汉,现在居然能拿着文献,讨论技术知识了。
以前只会缝补的妇人,也能跟着工艺学校的讲师和指导者,也可以较为娴熟的操刀制作了。
这已经不是光教一些人实质和本事,而是让整个城,都处在了一个可以加速逆天改命的熔炉之中。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赵龙不久就让人在大大小小搭建的作坊中,开始了正式的制作。
有专门负责制作机器的,当然这些人以从咸阳和山谷中带来的为主。
剩下的人,就是操作机器配合机器,用自己学会的这些知识趁热巩固一下操作流程。
而且,赵龙教授的方法,是以流水线的方式为主,也就是哪怕你识字很吃力,学习一整门技术很难,但是一个片面的动作和技巧掌控,却可以很快了解,甚至是娴熟。
毕竟,都流水线了,你只需要管好自己的那一环就够了。
而且别说古代了,就算是现代有一些人基础的知识并不掌握,但是只要在工厂里面进行稍微的培训,很快也可以上工了。
这种情况哪怕是在很多乡村的企业招工之中,也是很常见。
所以!
没多久,整个安西城,大大小小的作坊和工厂,就都开始了制作。
以陶器为例,以前做个陶罐要三天,现在用标准化模具,一天能出几十上百个。
整个安西城变成了一个生产力惊人的手工业和工业基地,一批批的商品开始生产出来。
而安西城的热闹,一传到山谷行宫,却是变了味。
朝会刚开场,一个年龄稍长的老贵族就出列进言。
“陛下。”
他面向嬴政,躬身道,“赵龙先生在安西城的所作所为微臣们多多少少都已知晓,微臣认为,赵龙先生此举甚为不妥。”
“哦?”
嬴政听了看,向那人问道,“有什么不妥的?卿请言之。”
“禀陛下。”
那人言道,“识者,利器也!自古以来,民愚则顺,民智则乱,赵龙先生如此不顾后果地让所有人都识字学艺,不顾身份尊卑,乱了纲常秩序,他这是要动摇大秦根基啊!”
这话刚落,另一个贵族立刻附和,“臣附议!农夫就该刨土,工匠就该打铁,再说了,这些百姓学了本事,以后要是敢跟老秦贵族们争抢论高低可该怎么办?咱们老秦贵族,是为了大秦,几辈子抛头颅洒热血,才有的今日的富贵待遇,赵龙先生,就算要提拔要重用也应该只从老秦权贵子弟之中去遴选,又怎么可以这样无条件无制度的给不该给的人机会呢?难道,老秦世世代代的付出,最后还要让一群泥腿子踩在脚下?这,会寒了所有老秦子弟的心啊。”
以前,赵龙提出要创办新学,这时候还是会让许多的老秦子弟都参与进来的,甚至老秦贵族们的子弟还是主力军,其他的人身份不够高,但好在人不够多,影响当然不大。
可这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