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轩没有选择起义军,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朱明王朝。
同等条件之下,他或许也是会选择朱明王朝,因为在他心底,始终还是念及着一丝情分。
但若是起义军足够优秀,有能力建立起一个长久稳定的大一统王朝,那他肯定不会再去选一个腐朽的即将走向末路的王朝。
起义军的力量很强大,但同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杨轩在近距离仔细观察过后,对他们做出了评价:这就是一群流寇,成不了大事。
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虽然李自成也在襄阳、长安等地尝试建立政权,但时间太短,根基非常不牢固。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还有,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政权,对于新占领的地区缺乏有效控制和管理。
地方官员任命仓促,缺乏治理能力或忠诚度,导致政令不通,地方上各自为政甚至叛乱四起。
在经济方面,基础脆弱,缺乏长期稳定的财税来源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追赃助饷”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却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无法支撑长期战争和政权运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起义军未能对占领区的社会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树敌过多。
李自成虽然喊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限于“割富济贫”(分浮财而非土地)。
而伴随着起义军规模的不断扩大,李自成未能及时进行严格有效的军事改革,军纪逐渐败坏,民心逐渐丧失。
而且,起义军过度打击士绅地主,“追赃助饷”政策虽然打击了腐朽的官僚地主,但其残酷性和扩大性将整个士绅阶层推向了敌对阵营。
要知道,地主士绅才是地方社会的实际控制者和文化精英。
这要是换做老朱,在创业期间,是肯定不会得罪这些人的,相反还会争取他们的支持,获得他们的支持,根据地才能稳固下来,才能有底气对外扩张。
除了士绅阶层,起义军也没有争取读书人的支持,要建立一个长久且稳固的政权,人才是万万不可缺失的。
他们可以用来建立一个新的官僚体系,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以及治国理政。
打天下可以用武夫,但治理天下必须用读书人。
没有读书人和士绅阶层的支持,起义军注定成不了事。
老朱作为活生生的例子,照着他的路走,也不至于将士绅阶层和读书人推到敌对面。
哪怕再不喜欢,创业阶段也是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的。
看看老朱在当上皇帝之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俨然一副明君之相。
然而当他取得了天下,统治稳固之后,便向整个官僚集团、功勋集团亮出了屠刀。
这么好的例子就在前面,就是学不会。
也难怪杨轩觉得他们成不了事。
当然,以上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一点,最重要的是起义军自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首先、起义军缺乏先进的思想指导,他们的目标往往停留在“均田免粮”、“劫富济贫”等朴素诉求上,缺乏建立一个新型、高效国家政权的长远蓝图和先进理论指导。
其次、小生产者意识,也就是眼皮子浅,目光短浅。起义军的领导层和主要成员主要来自小生产者,如农民、流民、底层士兵等,具有保守性、散漫性和平均主义思想,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容易满足、腐化,难以克服自身的弱点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
老朱当初在拿下金陵后,便斩了一大批人,严明军纪、安定人心,这是起义军没有做到的。
其三、内部矛盾和分裂,各支起义军之间缺乏真正的、持久的联合,甚至存在竞争和摩擦。
李自成麾下的大顺政权内部也存在权力斗争。
其他就是自然灾害和瘟疫这些问题,在起义军占领区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
大明再烂,但毕竟存在了两百多年时间,统治深入人心,框架完善,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最重要的是,朱由检甘愿以身殉国的勇气。
有勇气以身殉国的帝王可没有几个,这才是让杨轩高看一眼的地方。
自古以身殉道者总是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哪怕他生前做了很多的错事,但在殉国后也会得到谅解。
朱由检听着杨轩的这些话,神情动容,心中不由燃起一抹希望:“你真的能够挽救大明?”
“放心好了,我这一脉可是得到了太祖亲传!”杨轩自信笑道。
也不怪朱由检会有这样的反应,满朝文武,衮衮诸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杨轩的出现虽然突兀,且来历不明,但就凭他能够轻易杀死自己却没有动手,反而和自己说了这么多,朱由检也愿意相信他。
只要能够拯救大明,别说是相信杨轩这个来历不明的人了,就算是要他拜杨轩为国师,认杨轩为义父,他也愿意。
“只要能挽救大明,朕愿拜先生为国师!”朱由检朝着杨轩躬身行礼。
“不急,等你看到我的能力之后,再决定不迟!”杨轩并没有急着答应下来,他伸出手,将朱由检扶了起来。
下方的文武百官看着御阶上方两人的“表演”和对话,心中满是失望和不屑。
一个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毛头小子,说了几句话,陛下你就信了?
失望的这部分官员中,有一些已经下定决心,城破之时,便是自己以身殉国之时。
至于剩下的其余官员,则是在思考着出宫后就聚起来商量一下怎么投靠新主子。
这大明,没救了!
还是趁早下船吧!
“好。”
“那先生,我们现在要做什么准备?”朱由检紧紧握着杨轩的手,眼中带着询问。
“做什么?”
“那自然是先搞钱粮了!”
说这话的同时,杨轩的目光转向了下方的百官。
嘴角浮起了一抹残忍的弧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