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火星地球化工程的总部大楼中,不得不说,主持一场超过一百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国际工程合作会议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
前半段对驭星一号陨石撞击实验产生的探测数据与火星地质情况讨论会议还好。
在众多航天飞机、卫星、以及各国的探测设备、仪器反馈回来的铁一样的实验数据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太多可以争论的事情。
火星的地壳内部存在着大量可供改造使用的水冰资源、以及相对于地球内核半休眠状态的火星内核,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而且相对比那些政要高官来说,无论是天体物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是地质学的教授,亦或者是航天领域的科研人员.....
至少在面对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这件事上,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的更加配合与积极。
毕竟能参与进这种‘传奇’级别的世纪工程中,哪怕仅仅是当一枚螺丝钉,那也是见证了传奇的经历。
等未来退休以后走出去吹牛逼,都能够抬头望天,说一句你们住的火星就是劳资当年改造的!
真正争论和麻烦的,还是后续的工程施工。
驭星一号陨石的撞击实验已经证明了火星存在大量的水资源可供改造,以及火星的内核并不是一片死寂。
虽然说它没有像地球的熔融金属内核一样提供庞大的磁场,但也并没有完全凝固。至少在陨石撞击产生的地震波牵引下,它成功的让地幔层的岩浆与板块轻微的移动一些距离。
这对于火星改造工程中最为核心关键的磁场生成来说已经足够了。
陨石撞击能够起到重新激活火星地核,让火星再次制造磁场和二氧化碳的能力。
那么剩下的便是按照原先的规划继续执行第二阶段的驭星工程了--即在小行星带中挑选符合条件的小行星和陨石,将其运送到火星轨道附近,然后进行全方位的‘轰炸’。
而这中间就牵引到了无数的问题与利益。
毕竟和一期改造工程中仅仅捕获六颗陨石用作实验相比,后续的全面改造需要至少三千五百颗以上的陨石进行持续三个月的撞击才能够让火星内核按照改造要求进行活跃运动。
而这是整个火星地球化改造过程中单项经费最高的项目,光是这一步就涉及到了超过三十万亿Rmb的经费采购和相关利益。
即便是徐川以自己的声望、强硬的态度和国家在背后支持压下去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但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别说米国欧盟这样的大型经济体了,就是东南亚的小国代表都会不顾一切在会议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希望火星地球化工程组委会从本国采购工程需要的设备和相关的资源。
虽然说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也无可厚非。
毕竟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总投入超过了百万亿Rmb,而驭星工程是改造火星磁场的核心关键,涉及经费数十万亿。
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动,按照规章制度来说,全都归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组委会-预算委员小组管理。
任何一笔资金都需要组委会-预算委员小组签字才能通过批下。
而预算委员小组虽然名义上徐川这个总工程师和组委会会长有资格的插手进行审查,但他能审查的也仅仅是涉及工程技术相关的部分而已。
在预算管理方面,说话的还得是各国安排在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中为自己国家争取利益的代表。
在这一块,徐川也没太多的办法。
毕竟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掌握的权益实在是太大了,即便他是当代最顶尖的学者,各国也不可能让他一个人全权掌握所有的东西。
当然了,这些东西倒不需要徐川去头疼,自然有人会替他头疼这些。
比如航天局那边的邬远康局长,负责磋商的外交处代表,协助他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平国栋等等。
对于徐川来说,他真正需要头疼的,还是各国代表提交上来的‘改造方案’与‘技术建议’等等东西。
比如欧盟航天局那边在今天的会议上就提交一份‘小行星牵引平台控制方案’的报告文件,希望通过组委会的审批,正式进入第二阶段的小行星捕获工作中使用。
虽然说早在火星地球化工程成立之前,徐川就通过星海研究院、下蜀航天基地、华国航天局等研究机构集合了理论物理、工程物理、材料学、航天工程学等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与科研人员,对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可能需要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包括精卫·陨石推进装置,就是在讨论中提议出来的技术,通过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为基础设计研发出来的。
而事实证明这项技术也真的很好用,比当初探讨的其他陨石推进方案,比如‘核热推进工程化 太阳帆辅助推进技术’‘NASA的小行星重定向技术’等等方案更便捷与成熟。
但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启动后,这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了。
不仅有一百多个国家参与进了这项世纪工程中,还有全世界的天体物理学家、航天工程领域的学者、天文学的专家等等都参与了进来。
在面对驭星工程的数十万亿Rmb庞大经费,没有人不眼红,也没有人不想吃一口蛋糕。
尤其是NASA航天局、欧盟航天局这些本身就拥有着相对成熟技术的机构,没道理会放过从中吃肉的机会。
不仅如此,除了涉及到吃肉分蛋糕的利益问题外。
这还是一次在全世界所有人面前露脸展示技术的绝佳机会。
尤其是对于NASA、波音、Spacex、欧航空防务、EAdS卫星公司等等企业来说,他们更不会放弃参与进驭星工程的机会。
毕竟现在除了华国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国家会大规模的投入资金发展各种航天技术。
即便是米国,尽管重启了航天飞机技术,甚至将他们的宇航员也重新送到了月球上。但在航天领域,他们或多或少已经暂时放弃,或者说缩小了对航天领域的投资。
没有人也没有国家是傻子,上个世纪红蓝双方在太空领域投入大规模资金进行太空竞争拖垮另一个国家的方案在如今已经很难走通了。
毕竟技术的差距就摆在那里。
传统的化石燃料运载火箭技术在华国的空天引擎航天飞机技术面前别说互相竞争了,看一眼都不带配的。
技术的落差实在太大了,以至于NASA想竞争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将自己远远的甩在身后。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没钱造成的经济问题。
华国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在东亚大陆上遍地开花,无尽的廉价能源带动经济像坐火箭一样垂直起飞。
而其他的国家可没这种本事。
即便是少部分引进了可控核聚变技术,或者是能够直接从华国购买廉价电能的国家,也需要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从之前的衰落周期中走出来才行。
想要跟上华国在太空领域的脚步,至少还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发展经济。
所以错过了这次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各国的航天发展恐怕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有所起色了。
涉及到自身的发展和最根本的利益,这些国家和企业总能够想到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推动事态的发展。
就比如驭星工程中最重要的捕获和运输陨石,这可是利润最大的一块超级肥肉。
驭星工程数十万亿Rmb的预算,有至少超过一半都花费在这上面,没有人不眼馋。
而徐川要面对的便是这些。
就像现在欧盟航天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陨石推进技术--‘小行星牵引平台控制方案’一样。
会议室中,一名西装革履,来自欧盟航天局的专家这会正站在荧幕前向所有人滔滔不绝地喷洒着他的唾沫。
“.....采用组合式、模块化、低推力、长航时的推进策略,利用轨道共振和引力辅助来降低能耗。”
“小行星牵引平台核心是附着在陨石上,提供持续、稳定、可调节的推力。”
“.....利用巨型太阳能电池阵列和成熟的空间核反应堆进行供能,相对比精卫·陨石推进装置来说,我们每搬运一颗陨石,至少能节省15%-18%的经费!”
“各位!”
“想象一下,三十万亿的18%是多少?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笔不菲的开支节省下来,就能将它用在那些更需要它的地方!”
会议室中,这位来自欧盟航天局的专家满脸激奋的演讲着。
坐在台下,看着台上滔滔不绝的专家,徐川打了个哈欠,差点没直接睡过去。
叹了口气,实在是忍不住下去了的他敲了敲桌子,打断了对方的发言。
“抱歉,我打断一下。”
台上,原本正滔滔不绝演讲着自己这套‘小行星牵引平台控制方案’有多么优秀,多么节省经费的欧航局专家弗里德里希·格里芬教授在听到声音后骤然停止了自己的演讲。
在确认声音的来源是坐在前排的那个人后,格里芬教授的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下。
直觉告诉他,这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可能来者不善。
毕竟这可是对方主导的工程,而他设计,或者说欧航局设计的‘小行星牵引平台控制方案’并不是多么的完善。
没办法,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相对比早有准备的华国来说,其他国家几乎都是全程被牵着走的,事先毫无准备。
毕竟谁也没有想到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这种投入超过百万亿的世纪项目能够这么快就启动。
更关键的是还能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对第一批小行星带中的陨石测绘捕获,以及转移到火星轨道上进行撞击实验。
理论上来说,这种工程不应该需要至少几年的时间进行商议讨论方案,然后再用几年的时间研发技术,再决定采购什么的么。
国际合作工程哪一个不是这样的。
但这一次却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全面展开工作了。
华国甚至像飞国际航班一样,不断的将工作人员通过航天飞机送往火星。
对上那位徐教授的视线,弗里德里希·格里芬教授内心一慌,硬着头皮笑着开口询问道。
“请问有什么问题吗?尊敬的徐教授。”
看着大荧幕上展示出来的概念图,徐川轻叹了口气,开口道:“你没有觉得你所报告的‘小行星牵引平台控制方案’到处都是问题吗?”
听到这话,弗里德里希·格里芬教授心跳都漏了半拍,他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开口道:“抱歉,我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徐教授,能请您指出来具体是哪里有问题吗?”
徐川摇了摇头,道:“改变小天体轨道需要巨大的速度增量,也就是你口中的delta-V。”
“在这一点上,用巨型太阳能电池阵列和成熟的空间核反应堆还有严重的缺陷,前者推力极小,转移陨石需要的时间极长;而后者虽然推力较大,但技术极度复杂,你们有成熟的技术吗?”
台上,弗里德里希·格里芬教授张了张嘴,大脑迅速转动着。
不过还没等他说话,徐川就继续道:“此外,你所报告的利用木星或火星的引力辅助来改变轨道倾角,最终将其送入预定的、安全的、稳定的坐标点需要极其精密轨道控制技术不说,它在推进过程中可能导致陨石破裂,产生碎片云,方案极度危险。”
“而且你所谓的通过高强度纤维编织的网兜包裹陨石,再利用缆绳与主推进平台连接,网兜内置传感器和分布式小型推进器(用于抵消自转)的方案,对大型主推进平台的要求极高。”
“从数据上来说,如果采用该方案控制一颗符合标准要求的陨石,至少需要至今超过三百米的小行星牵引平台。”
“你准备如何打造这样一个牵引平台呢?”
看着台上弗里德里希·格里芬教授,徐川摇了摇头,道:“我希望你们能够尽量提出一些有用的方案和技术,而不是拿这种不完善的方案来浪费时间。”
“当然,如果你觉得不服的话,你可以申请一台超算的验证一下我说的是不是正确的。”
“至于现在....”
“下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