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传来的消息很简单,他只是在信中告诉了白玉汤,日之国可以出动的兵力有十万人,只是其中兵甲齐全者,只有两万左右。
这还是算上了郑王自己的一万私人护卫,不然日之国能凑出来拥有兵甲的士卒,仅仅只有一万人而已。
而他这个时候和白玉汤说这个事情的原因,其实在信件上也写清楚了,就是告诉白玉汤,如果必要的时候,可以去联系大夏的人,告诉萧塬他们日之国可以出兵协助大夏,不过这些士卒的后勤、粮草需要大夏负责。
另外,大夏如果要借兵,最少需要借三万以上。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派出带有兵甲的士卒两万,还有一万人,需要大夏来帮忙武装,并且事成之后,这些将士的兵甲,需要归他们日之国所有。
如果三万人全部战死,那么大夏就只需要负责给提供三万套兵甲即可。
这些都是郑王的底线,让白玉汤拿着这样的底线和条件去和大夏谈判,最好的谈判对象就是辽东海军,因为只有他们有决定性的权利。
同时也是在提醒白玉汤,这件事不能瞒着德安侯萧塬,因为哪怕他和别人谈妥了,但是德安侯萧塬不答应,那么日之国的士卒也没有大型运输船来运送这些士卒,更何况大夏和日之国的航道就掌握在辽东海军手中,没有他们的首肯,这个生意也做不了。
而郑王并不知道大夏这边的情况,他根本就没有想过,白玉汤在金陵会直接遇到萧塬,不光他们私下打算做的事情被萧塬撞破,甚至他们的一些小动作还引起了萧塬的主意,为此还特意将白玉汤敲打了一番。
只是他现在有些摸不清楚白玉汤和郑王的想法,对方是如何知道自己这边会需要兵力的?日之国是打算派兵进入大夏?还是说他们想要利用这次的事情达成什么目标?
至于那区区一万的兵甲,萧塬自然是无视了,那东西在他眼中根本算不上事。
他现在要考虑的事情,是郑王是如何精准的预测到他现在状况的?从日之国送信过来,光是在大海上的时间,少说也要三五天,那么对方是如何在那么久之前就猜测到他现在的状况?并且提前给白玉汤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虽然从信件中的语气来看,似乎和他没有关系,但是萧塬可不相信这是巧合。
而听到萧塬的询问,白玉汤则是摊摊手,笑着回道:“如同侯爷所见,这是王爷送来的信件,他并不知道我在这里遇到了侯爷,所以原本是希望我回去时顺路去一趟辽东海军,和辽东海军商量一下,问问他们需不需要支援,如果需要的话,我们想赚取这些兵甲!”
萧塬闻言,眉头一皱,但是就在他刚想说点什么的时候,突然反应过来,好像对方现在都还不知道,自己这边的处境,也就是说……对方是真的冲着这一万套的兵甲来的?
想到这里,萧塬不动声色的摆摆手,说道:“现在我们大夏并不缺士卒,所以并不需要你们日之国的人,再说等你们的人过来,我们这边怕是早就结束了!”
听到萧塬这么说,白玉汤则是抿了抿嘴唇,道:“侯爷,霍王那边不可能没有后手,不然他也不至于敢留在洛都,您若是在京都,或者在辽东、岭南这些地方,在下都不会说什么,您乃是大夏名将,可以调兵前往洛都支援,但是您现在在金陵,这边的军队您应该没有权利调动吧?”
“我为什么要调动军队?难道你认为现在这种情况,还需要本侯出手?”萧塬虽然有了猜测,但还是故意开口试探道。
果然,白玉汤耸耸肩回道:“侯爷,功劳应该没有人会嫌弃更多才对!霍王反叛,必然是要失败的,那么由谁去围剿不是围剿?再说了,由我们日之国出兵,大夏的将士也能减少损失不是?咱们的价码也不高,我们的士卒来了之后,只需要你们负责后勤而已,如果战死了,象征性的给一点补贴就行!”
萧塬心中暗笑不已,看来这次真的是自己运气好撞上了,对方应该是看到了机会,所以想要促成这桩生意,用日之国的人命来赚点军需品了。
之前萧塬封锁了日之国的军需品,所以别看现在日之国的情况已经好转,甚至已经能做到不让百姓饿死,也没有之前那样衣不蔽体,但是如果打起战争来,他们的实力和之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如果是自己看到手中的情报之前,自己肯定不会动用日之国的人,一来他们的战斗力不强,来了作用也不大,最多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虽然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可萧塬心中还是不希望让日之国的人占便宜。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现在大夏已经失去了对洛都周边的掌控,最重要的就是皇帝和太子还在那边,他若是能带三万人过去,至少能缓解一下洛都的情况。
再说日之国的人,死了他也不心疼,大不了就是给郑王赔三万套兵甲罢了,到时候将边疆士卒换下来的破烂丢给郑王就是了,正好可以名正言顺的给边军谋福利。
想到这里,萧塬故意不动神色的问道:“你应该清楚,本候对于日之国的态度,虽然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本候根本不想用你们的人!再说了,就算你现在写信回去,然后再派人过来,估计霍王的坟头草都一米高了!”
白玉汤闻言,笑着说道:“这一点侯爷可以放心,我们的人已经到了辽东,如果侯爷需要,让辽东海军将人送过来就好,在下估计最多三天,人就能抵达金陵!”
“嗯?”萧塬眉头一皱,问道:“是谁允许你们的人靠岸的?”
三万人的部队可不是小数目,辽东海军这么大的胆子?没有自己的命令竟然敢让人靠岸?万一这是日之国的诡计,那辽东海军还不被人连锅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