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徐晃朝着罗马人所在的位置杀去,魏武卒的士气也开始不断的随之提升,显然,不管是特殊军制的军伍,还是寻常士卒组成的行伍,主将的当先作战,奋勇杀敌,都能够极大的提升作战士气,
事实上,
徐晃带领的这支偏军,只有一千人,同样是重骑兵,并且是由徐晃亲自训练出来的,也是他一直藏在手中的底牌,为的,就是应付像今日这样的战局,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自古以来,骑兵在平原上的作战优势都是要远远领先于寻常步卒的,尤其是在具备了一定冲势的前提条件下,很多时候,来回这么一冲锋,步卒的阵型就已经被冲的溃散,
来回再收割两波,一场大战其实也就算是落下了帷幕,
没办法,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骑兵对于步卒都是有绝对的统治力的,即便用上绊马索、箭雨这种招数,也只能做到尽可能的减退骑兵的冲势,并无法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扼制作用,
纵观前后数十年,能够正面和骑兵交战的步卒,也就只有高顺的陷阵营,但那种程度的步卒,徐晃压根就没打算奢求,
稍微想想就知道了,凭大汉如今的富庶程度,也只能让陷阵扩充到五千人的数量,这边足以证明这支兵伍到底有多么烧钱,
徐晃可是知道,陷阵营必备的训练科目,就是让士卒单对单的和牛来角力,在地上划伤一个圈,并在圈外铺满香料、草料,引诱牛来出圈,半柱香内,谁被牛顶出了圈,那他今日的作训就会被判定为不合格,
这种严苛的训练方式,徐晃是肯定没办法照搬过来的,毕竟虽然如今大汉给他练兵的钱粮虽然富裕,但也绝不可能让他如同无底洞一般的花出去,陷阵营这种训练方式,只能证明,在他们军中,士卒想吃多少肉就有多少肉,绝对没有营养不济的可能性,
甚至徐晃还听说过,陷阵营中还有将牛活活累死过的传言,这种程度的训练,莫说在寻常军伍了,就算是在魏武卒中,也绝对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和牛角力?
不让牛活活顶死就算命大了!
别的不说,光是陷阵营的选拔标准,就完全不是别人能够效仿的,寻常的力士都未必能有进入其军中后备选拔军的资格,那得是优中选优,优中再选优,整个大汉这么多人,到现在为止就只有五千人合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光是靠钱粮的供给,还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当然了,这也是大汉现在发展的好,导致高顺训练陷阵营的手段也开始改变,为的就是让陷阵营的战力能够有更一步的提高,毕竟他高顺的目标,本就是训练出大汉最拔尖的步卒,加上李忧等人在财力上全力支持,能做到这种地步,也并没有什么太过意外的,
毕竟连傻子都知道,想当初高顺在吕布麾下只带着八百陷阵营的时候,肯定是不敢这么训练的,要是真这样做了,别说八百了,能剩下一百人都算是高顺祖坟冒青烟了,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陷阵营,确实和以前大不一样,战力也有了跨越式的替身,可这些东西,徐晃根本就效仿不了,毕竟曹操一开始给他下的指标,就是训练出一个三万编制的魏武卒出来,
这个数量,其实限制就很多了,
首先,徐晃并不可能用太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士卒,不然的话,恐怕连凑到三万之数都将会是一个大问题,可你要将标准,就不可能像陷阵营一样硬撼寻常的骑卒,你总得想点办法出来解决这个问题才行,
不然怎么办?
说出去魏武卒这三个字让人听上去名头很大,被人家一轮骑兵冲锋就死上好几千,这要是传出去,恐怕真要让人笑掉大牙了!
于是,
徐晃灵机一动,最后想了这么一个办法出来,那就是搞出一支正儿八经的重骑兵,由他率领,在敌方骑军第一波冲势刚要结束,第二波冲锋还没能起势之前,带领这重骑兵冲上前去和对方厮杀,最大程度的搅乱敌军骑兵阵型,给魏武卒创造作战空间!
这一千人,也都是徐晃精挑细选出来的,从个人能力上看,这一千重骑兵的战力已经超越了魏武卒,虽然未必能和并州狼骑分个胜负,但主要也是输在经验上,而不是装备上,
毕竟这一千人,可是徐晃实打实用钱砸出来的!
你让他搞出三万不逊色陷阵营的步卒,徐晃确实是要不来这么多钱,但如果只有一千重骑的话,其中回旋的余地可就太大了!
至于你说魏武卒中为什么有骑兵?
徐晃估计只会冷哼一声,然后瞪着你说:“你奶奶的,就你小子话多,谁说魏武卒中不能有骑兵的,你有意见,让吴起本人过来和我说!”,
没错,
徐晃就是抱着这种打算才在魏武卒中建立了这么一支骑兵,
当然了,
这也不能怪徐晃剑走偏锋,起码从战事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是相当好的结果了!
而现在,
徐晃正带领这支魏武重骑,朝着罗马骑兵,展开了最猛烈的冲锋!
“给我杀!”,
只见那徐晃一斧劈出,面前的罗马骑兵便被直接砍落,连着战马一起倒在地上,害的战马止不住的哀嚎,至于战马上的人,放心吧,他肯定是无法哀嚎出声的,否则的话就算是徐晃本人也会被吓到,以为战场上闹鬼了!
“莫要掉队,随我冲杀!”,
徐晃根本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带着这一千人往罗马骑军最中心杀去,只要他能在那里站得住脚,罗马人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第二次整理阵型,再度冲锋的机会,
当然,这么做,就是故意让自己被敌军包围,其危险程度,也就不必在多说了,
“全军听令!”,
见状,满宠也没有任何迟疑,直接便开口下令,
“跟随公明将军,全力拼杀!”,
“死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