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满宠的话,徐晃是绝对没有任何的质疑,甚至可以说,在徐晃的心目中,如果没有满宠,便绝对没有如今的魏武卒!
其实在最开始曹操点名让他训练魏武卒的时候,咱们这位公明将军其实心里一直都是没谱的,说实在的,虽然魏武卒的大名徐晃早也听过,但他深知,自己现在率领的这支魏武卒,只是借用了之前人家的名头,并没有办法做到一比一的复刻,
因为在史书之中,对魏武卒的描述大多都是溢美之词,尽可能的在史书上记载他们的战功和战力,对具体的训练方法却只有寥寥数语,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自己的猜测来训练军士,
历史记载,
魏武卒乃是吴起亲自训练之军士,需穿戴三属之甲,携带十二石弩、五十支箭矢及戈剑,负重日行百里,剑阵、戈阵、弩阵全都是他们的必要作训科目,并且有以五万人大胜秦军五十万人,
当然,这个数量,徐晃觉得应该是有虚构的成分,但对他来说,确实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毕竟能打出这种战绩的魏武卒,徐晃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训练出来,
这个任务对徐晃来说,就是只有目标,却没有达成目标的指导内容,就像一个读书人的目标是成为当朝宰相,他需要不断的阅读书籍,丰富自己,但要读什么书,怎么读,他却压根不知道!
这就有些痛苦了!
但问题的关键是,曹操的军令已经下达,这不单单是曹操一个人的事,更关乎整个大汉的西征大计,即便他还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达成这个任务,但也绝对没有任何退缩的余地,
只不过,
徐晃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直接找到曹操,将满宠给请了过来,负责帮他一同训练魏武卒,
看的出来,
徐晃对满宠可谓是相当的信任,
这也是必然的,
毕竟当年,徐晃之所以能够投在曹操的麾下,就是因为满宠亲自引荐劝说,这才有了曹操现如今这位爱不释手的“周亚夫”,
而徐晃,显然也是在曹操帐中对满宠最了解的几个人之一,
真说起来,
其实这满宠和徐庶的经历,竟然还没来由的有几分相似,
满宠,身长八尺,健壮魁梧,山阳昌邑人,当年曾担任督邮,后来又代理高平县令,因县中督邮贪污受贿,将其抓住拷打,却不曾想因此将那人直接拷打致死,于是满宠便直接离任归乡,弃官而走,
唯一和徐庶不同的是,咱们的伯宁先生,倒是没有因为杀人便隐姓埋名罢了,毕竟那督邮的贪污受贿的证据,确实也被他基本掌握了个全面,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再后来,满宠便被曹操辟为从事,之后又任命满宠为许县县令,要知道,那时候的许县,可是有天子在的,说是皇城脚下也不为过,
但满宠则丝毫没有任何的压力,凡事都是秉公执法,一切为公,铁面无私,只要是犯了法,任何人都没有情面可言,
那时,
曹洪在许县有喝多门客亲友,仗着自己身份触犯汉律,满宠直接将其全部捉来投进大狱,丝毫不给曹洪任何情面,就算事后曹洪亲自去求情,满宠也是一点面子都没给,愣是要秉公执法,
最后实在没办法的曹洪只能去找曹操,希望他能去帮自己找满宠求情,毕竟再怎么说,曹操也是满宠的主公,这个面子,满宠肯定还是要给的,
但谁能想到,满宠在听说曹操要来求情之后,直接先发制人,不等曹操到他府前,直接把所有触犯刑律的曹洪门客亲友全都斩了!
而曹操听说此事之后,也完全没有生气,反而对满宠这种秉公执法的举动大为赞叹,甚至还将他提拔了起来,
这,
也就是为什么徐晃一定要拉满宠过来帮忙的根本原因!
虽然徐晃并不知道这魏武卒该怎么训练才是最合适的,但只要满宠在,起码可以让整个军中法纪无人敢违,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徐晃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令行禁止,让整个魏武卒铁板一块!
事实上,
满宠也确实没有辜负徐晃的期望,
短短的三个月,满宠便将魏武卒全军的法度制定了下来,并严格按照上面的律令条文来执行,
可别小瞧这一点,这可不是什么轻松的活计,毕竟行伍众人比不得那些读书人,都是一些名副其实的大老粗,你想让他们搞清楚过于细节的法律条文,那属实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想要制定军中的律法,既要言之有理,又要便于理解,不至于让这些大老粗因为那句话甚至哪个字没有理解到,就被军法从事,若是真演变成这种情况,别说训练魏武卒了,军心不丢,徐晃就已经烧高香了!
可这种任务对于满宠满伯宁来说,并构不成什么太大的难度,三个月一过,整个魏武卒就已经能做到令行禁止,再也找不出一个刺头,
而魏武卒如今的强大,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想到这里,
徐晃不由得轻叹一口气,随后看向满宠说道,
“是啊,伯宁将军在魏武卒建立之初和我说的那番话,我直到现在也是记忆犹新!”,
“以威望治军,将换则兵衰,以法度治军,则斗转星移不可改军心矣!”,
只见徐晃顿了一下,随后抿嘴说道,
“当时伯宁将军这么说,我还稍微有些担心,可现在从结果上来看,将军的方法,恐怕才是最正确的啊!”,
“那可未必!”,
听闻这话,满宠却微微摇了摇头,只见他看向徐晃,定声说道,
“其实我曾经也是这么想的,觉得只有法度才能让一个军伍强大起来,但之前和太平侯爷的交谈,却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
“他说.......”,
“法度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一个军伍是否强大,则要看这支军伍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信仰!”,
“一支有信仰的军伍,即便面对如何强敌,”,
“也可百战不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