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
在甘宁等人抵达之后,黄忠便开始和除了甘宁之外的徐盛、周泰等人进行阵法上的磨合,只不过相比于黄忠的事无巨细的学习,徐盛和周泰等人需要考虑的就没那么多了,
他们只需要记住在看见什么颜色的令旗之后,便要让麾下的士卒去往何处,就算把任务十分完美的完成了,
当然了,
在这期间,罗马那边也没有闲着,只不过,他们可就没有周瑜这么厉害了,对于他们来说,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鼓舞士气,让麾下兵卒从之前被甘宁踏营和目睹自家将军在阵前被黄忠一箭射死的萎靡不振中清醒过来,从而应对接下来的大战,
并且说句实在的,
这一点,罗马人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或许是因为罗马的水军本就是极为优秀的一批军卒,也或许是因为罗马人的军人精神让这些士卒不至于一蹶不振,总而言之,就是人家费了千辛万苦,终于将士气调回了一个及格线以上的水平,
并且这一次,
吸取了足够经验教训的罗马人一致决定,再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沙场斗将,你说我们怂?没错,就是怂了,怂也比把自己家的将军一个接一个送过去给你们杀来的好,
只要他们加强防守,增添哨位以及斥候,防止再度发生甘宁踏营的类似事件,并且集结兵力,准备和汉军进行大规模的鏖战,靠着人数的优势,罗马人觉得,输赢,尚在未知之间!
只是,
罗马人确实没有想到,
当他们一切都准备就绪,再度带领大军前压之时,却发现,汉军带人在他们面前铺开了一个他们完全看不明白的阵型来!
这下罗马人可有点蒙了,过往的经验告诉他们,面前的这个军阵,肯定不是什么好相与的东西,之前诸葛亮第一次摆出石兵八阵时,罗马就因为贸然出击,在诸葛亮的手里吃过大亏,所以在接下来的数天,这支罗马军都是在原地驻扎,寸步不前,
这种情况,莫说是周瑜、黄忠等人了,就算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罗马人是想研究出一个破解阵法的对策出来,只不过效果嘛.......也就可想而知了,
之前西线战场上,罗马人被士兵八阵拦截之时,也曾试图找过破解之法,但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自然是直接被宣告失败,想想也是,别说罗马人了,就连整个大汉中,也找不出几个熟悉这阵法的人出来!
最后也只能无疾而终,
而周瑜这九曲黄河阵,其实和当初诸葛亮的那阵法道理是一样的,
因为人家这阵法是刚刚研究出来的,想的就是先拿你们开刀,目前了解这阵法的,除了周瑜本人,以及未曾在踏足这片战场的陆逊,就只剩刚刚学会不久的黄忠,黄汉升了!
人家周瑜在军帐老老实实待着,还有甘宁在他帐下,累死你也不可能接近人家,至于黄忠?
别做梦了,
她就是怼在罗马人脸上,也未必有人敢上来与其交战的!
因此,
绕了一大圈,罗马人还是想不到什么破局之道,因此,只能先用少量兵力入阵,看看能不能探听出一点情报出来,
只不过那阵法就像是会吃人一样,来者不拒,进来多少罗马兵,就留下多少罗马兵的尸体,就算有能够逃出生天的活口,也带不出任何有参考意义的消息来!
废话,
如果不算贾诩麾下死士的话,整个罗马也未必挑的出几个能够懂阴阳五行之理的人来,况且入了军阵之后,他们要面临的基本上就是汉军无休止的追击绞杀,这种情况下,要是还能记住军阵的变化,那可就真的称得上天才二字了,
到这一步,
罗马人已经意识到,如果再这么派人入阵探查,不但得不到任何有用的情报,还会白白消耗己方兵力,让好不容易被鼓舞起来的士气跌回冰点,实在是得不偿失,
可要是贸然进攻,看这军阵的威力,恐怕真要能比得上那石兵八阵,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一头扎进去,感觉和送死还是没什么分别!
想到这里,
凑在一起商量的一众罗马水军将领,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在骂周瑜,
之前水战他们压着陆逊打的好好的,突然就来了这么一个王八蛋,本来以为只是汉军为了援救自家水军拉来凑数的,谁知道这么能打!
你说你在水上能打也就算了,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抵抗之力,虽说经常吃亏,但本质上还能算得上有来有回,怎么一上岸,你他娘的突然就和变了个人一样,打了这么多年的仗,罗马人确实也没见过这种越打越强的家伙!
可现在的局势已经走到了这一步,要是继续犹豫不决,只会让曹操在东南沿海一带彻底站稳脚跟,现在动手,可以打敌军一个立足未稳,但要是再这么拖下去,难不成真当那吃下了罗马大半疆土的曹孟德是个傻子,一直都站不稳脚跟?
想到这里,
罗马人只能尝试强行破阵,
一旦失败,
立刻后撤,
绝不给周瑜乘胜追击的机会,甚至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撤退路线,还安排了三万人后撤十里作为后手,根本不参与接下来的破阵,
而得知了这个消息周瑜,差点没笑死过去,
“这群罗马水军,果然不谙陆战之道!”,
只见周瑜坐在中军大帐,笑吟吟的说道,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个道理,即便是我军中校尉都能懂,所谓未战先虑败,指的是心中有个后手,而不是直接分离三万人作为接应,压根不参与接下来的战斗!”,
“你这么搞,你让寻常的士卒怎么想?”,
周瑜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要是已经预料到自己会输,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打,现在不打又不甘心,想打又不觉得能打赢,这么用兵要是都能得胜,我这么多年的兵书就算是白学了!”,
“以为三万人的接应就能稳住局势?”,
“岂不知,”,
“兵败如山倒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