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三年(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四月,慕容儁已攻下幽、蓟二州,兵锋直指冀州。
冉闵准备与燕军交战,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劝谏道:“鲜卑乘着胜利之势,锋芒锐利,而且敌众我寡,应该暂且躲避。等他们骄傲懈怠以后,再增兵攻击,便可以取胜。”
冉闵怒道:“我集合部队出战,将要平定幽州,斩杀慕容儁。如今遇到慕容恪就要退避,他们将会小看我,人们该说我什么呢?”
于是,冉闵决定出兵,其余人等只得遵从。
冉闵驻军于安喜,慕容恪率兵跟随。
冉闵向常山开进,慕容恪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中山郡魏昌县的廉台。
在此期间,冉闵率军与慕容恪交战,“十战皆败之”,取得了胜利。
他历来有勇猛的名声,所统领的士兵精良,前燕人很惧怕他。
冉闵认为自己所统领的多是步兵,而前燕全是骑兵,于是就率领兵众向丛林开进。
慕容恪先派兵引诱魏军回到平坦的地域,又利用冉闵容易轻敌、兵少急于战斗的心理,将军队分为中、左、右三部。
然后挑选了五千名善于射箭的鲜卑人,用铁链将他们的战马联结起来,号“连环马”,从而组成方阵,布置在军前。
战斗开始之后,冉闵骑着能日行千里的“朱龙”赤马、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迎击,斩杀三百余名鲜卑兵。
当他望见宽大的仪仗旗帜后,知道这便是中军,于是径直发起冲击。
这时,前燕军的其他两部分从两翼夹击,彻底攻破了冉闵军。
他们把冉闵团团围住,冉闵突破重围向东逃亡二十多里,不料“朱龙”马突然死亡,使他跌落被擒,与董闰、张温等一起被送到前燕都城—蓟城。
四月二十日,冉闵到达蓟城,慕容儁让他站在面前,质问道:“你这个奴仆下人,为何妄自称作天子?”
冉闵回答:“天下大乱,你们这些夷狄禽兽尚可称帝。我是一时的英雄,为何不能称帝?”
慕容儁大怒,将他冉闵鞭挞三百下,送往前燕旧都龙城,告祭祖父—慕容廆、父亲—慕容皝的庙廷。
四月二十五日,慕容儁派慕容评围攻邺城,城外的兵众大都向燕军投降,其余各部纷纷溃散。
邺城之中发生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石虎时期的宫人几乎被吃尽。
冉智年幼,蒋干遣使奉表归顺东晋,并到请求援军。
永兴三年(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五月初三日(6月1日),冉闵在到达龙城后,于遏陉山被斩杀。
不久后,慕容儁为冉闵上谥号为“武悼天王”。
同年六月,东晋濮阳太守—戴施在扣下冉魏使者,用计骗得传国玉玺之后,亲率一百余名壮士协助守卫邺城。
八月,长水校尉—马愿、龙骧将军—田香打开城门向慕容评投降。
戴施、蒋干独自逃向仓垣,冉闵的妻子—董氏、太子—冉智及诸王公卿士都被慕容评遣送到蓟城,中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自杀。
自此,冉魏政权宣告灭亡。
…………
政治方面:
永兴元年(350年),冉闵亲自行饮至之礼,整顿核定九流,依据才能授予群臣职任,研习儒学的寒门大多得到显赫的官职,时人把这时比作“魏晋之初”。
这不仅是基于迎合汉官群体“夷夏之辨”的现实政治需求,而且也反映了冉闵心理认同上偏“汉”的情感,有利于维护在“灭胡”事件之后维系冉魏政权行将奔溃的统治。
但在两年后,冉魏便走向灭亡,这项政策并没有贯彻起来。
军事方面:
冉闵在即位后,竭力与后赵残余势力—石祗、羌人首领—姚弋仲、前燕皇帝—慕容儁争衡。
在鼎盛时期,他拥有戎卒三十余万,其军事活动主要如下:
一、永兴元年(公元350年)六月,冉闵派卫将军—王泰在邯郸大败后赵残余势力—石琨等部十万大军。
八月,又派王泰等率领步骑兵十二万人在黄城宿营,自率精兵八万,在苍亭大破张贺度等部,杀死近三万人。
二、永兴元年(公元350年)十一月,冉闵趁胜率十万步骑围攻襄国。
至次年(公元351年)初,因无法阻挡后赵—石琨、羌族—姚襄及前燕—悦绾三方联军而溃败,损失惨重。
紧接着,石祗派将军—刘显率军七万尾随冉闵之后,攻打邺城。
冉闵整军大败刘显,斩首三万余级,使刘显请降,并在四月回军杀死石祗。
但刘显不久后反叛,在同年七月又攻打邺城,再度被冉闵击败。
永兴三年(公元352年),冉闵率八千骑兵援救常山,再败刘显,一路追击至襄国。
经内应接应,最终攻入襄国,基本消灭了后赵的残余势力。
三、永兴三年(352年),冉闵率军抵抗南下的前燕军。
开始时多次击败前燕大将慕容恪,后被慕容恪用计引诱至开阔地带,以劣势兵力发起决战。
最终,冉闵遭到前燕军三面围攻,兵败被杀。
由于冉闵发起的民族仇杀和连绵的战争,加之饥荒、疫病的袭扰,冉魏的辖地渐小,人口锐减,农业生产陷于停顿,最终走向灭亡。
民族方面:
在冉闵掌权期间,因属下胡人纷纷叛离,从而下达了“杀胡令”。
只要有胡人高鼻或多须特征者,无论老幼、男女、贵贱都一律杀死,使二十余万人在民族残杀中遇害。
这次的屠杀行为,虽然沉重打击了羯族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但也使更多的无辜生命死于刀刃之下。
在一系列的灭胡行动中,“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这使得北方地区的胡汉矛盾进一步激化,广大胡人纷纷起兵反对冉闵,汉人也从未彻底信服冉闵,这成为了冉魏政权灭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