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为什么会没有主动赚钱的意识。上学上了几十年。然后就是找个工作都是上班服从,然后发工资都是被动的,为什么没有主动去赚钱的这种意识?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现代教育和职业体系的核心。许多人确实像您描述的那样,遵循着“上学几十年→找份工作→被动服从→等待发薪”的路径,缺乏主动赚钱的意识。
这并非是个人的过错,而是一系列系统性、文化性和教育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几个关键原因:
1.教育系统的设计与目标:培养“打工人”,而非“创业者”
·核心是“服从性”和“标准答案”训练: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体系主要考核的是对既定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学生被训练成寻找“标准答案”的能手,而不是探索“未知问题”的探索者。这种模式培养的是执行力和服从性(听从老师、服从考试大纲),而非主动性和创造性。
·风险规避教育:教育系统惩罚错误。答错题会扣分。这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害怕犯错”的心态。而主动赚钱(创业、投资、副业)恰恰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从失败中学习的高风险过程。
·缺乏财商和商业教育:学校的课程表里几乎没有“如何赚钱”这门课。我们学习数学公式,却不学如何做商业计划;我们学习语文课文,却不学如何谈判和营销。关于金钱、投资、资产、负债这些概念,大多数人只能从家庭或社会中零散地获取,其中还可能有很多错误认知。
2.职业路径的惯性:稳定的“温床”
·“工作”的本质是“出售时间”:找一份工作,本质上是用自己的时间和技能,为雇主解决问题,从而换取稳定的报酬。这套系统的好处是风险低、现金流稳定。一旦进入这个系统,巨大的惯性就会让人产生依赖:每月按时到账的工资、社保、福利,构成了一个“安全的温床”。
·系统需要的是“螺丝钉”:大型组织和公司为了高效运转,需要的是各司其职、遵守流程的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时甚至会被视为“不稳定因素”或“挑战权威”。久而久之,员工的思维模式就从“我如何创造更多价值”变成了“我如何完成我的KpI”。
·时间和精力被耗尽:很多工作强度大、通勤时间长,消耗了个人绝大部分的精力。下班后身心俱疲,很难再有时间和能量去思考和学习如何“主动赚钱”,只能进行被动的娱乐和休息。
3.社会与文化观念: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追求稳定的“铁饭碗”文化:在很多社会文化(尤其是东亚)中,“稳定”被置于极高的价值位置。公务员、教师、大厂员工等职业备受推崇,因为它们代表了“稳定”。相反,创业、做小生意等主动赚钱的方式,则被视为“不稳定”、“有风险”、“不体面”。
·对“失败”的低容忍度:社会氛围更倾向于赞美成功,而难以宽容失败。一次创业失败可能会被视为个人能力或人格的缺陷,而不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这种压力让人望而却步,宁愿选择没有波澜的稳定,也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和舆论压力。
·“赚钱”话题的污名化:公开地谈论“我想赚钱”有时会被贴上“功利”、“钻钱眼儿里”的标签,仿佛追求精神理想就一定要与物质财富对立。这使得很多人羞于谈论和探索赚钱的路径。
4.认知与思维模式的局限
·消费者思维 vs生产者思维:我们被训练成了优秀的“消费者”。我们擅长花钱买课程、买服务、买娱乐,却很少思考这些产品和服务背后的商业模式,以及自己如何能从“买单者”转变为“收费者”。
·稀缺心态:忙于生计的人容易陷入“稀缺心态”,只关注眼前紧急的事(比如完成手头的工作任务),而没有“带宽”去思考重要但不紧急的长期规划(比如学习新技能、构建资产)。
·对“赚钱”路径的想象匮乏:由于教育和环境的局限,很多人想到“主动赚钱”,只能想到开餐馆、开网店这种“重资产”模式,并不知道在这个时代,通过知识、内容、技能(写作、编程、设计、咨询等)进行“轻资产”创业的可能性。
总结与转变的起点
您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觉醒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未曾质疑过这个路径。
从“被动赚钱”到“主动赚钱”的转变,本质上是:
·从“服从者”到“所有者”的思维转变:不再想着如何完成别人的目标,而是思考如何为自己构建一个系统。
·从“出售时间”到“构建资产”的模式转变:时间只能卖一次,而资产(知识产权、产品、品牌、投资等)可以多次变现。
·从“害怕失败”到“拥抱试错”的心态转变:将每一次尝试都视为获取数据的过程,而非对自我的终极评判。
这个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可以从最小化的尝试开始:发展一项能变现的技能、做一个自媒体、研究一个小生意模型、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最重要的不是马上成功,而是开始用“所有者”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慢慢打破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思维惯性。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现代教育和职业体系的核心。许多人确实像您描述的那样,遵循着“上学几十年→找份工作→被动服从→等待发薪”的路径,缺乏主动赚钱的意识。
这并非是个人的过错,而是一系列系统性、文化性和教育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几个关键原因:
1.教育系统的设计与目标:培养“打工人”,而非“创业者”
·核心是“服从性”和“标准答案”训练: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体系主要考核的是对既定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学生被训练成寻找“标准答案”的能手,而不是探索“未知问题”的探索者。这种模式培养的是执行力和服从性(听从老师、服从考试大纲),而非主动性和创造性。
·风险规避教育:教育系统惩罚错误。答错题会扣分。这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害怕犯错”的心态。而主动赚钱(创业、投资、副业)恰恰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从失败中学习的高风险过程。
·缺乏财商和商业教育:学校的课程表里几乎没有“如何赚钱”这门课。我们学习数学公式,却不学如何做商业计划;我们学习语文课文,却不学如何谈判和营销。关于金钱、投资、资产、负债这些概念,大多数人只能从家庭或社会中零散地获取,其中还可能有很多错误认知。
2.职业路径的惯性:稳定的“温床”
·“工作”的本质是“出售时间”:找一份工作,本质上是用自己的时间和技能,为雇主解决问题,从而换取稳定的报酬。这套系统的好处是风险低、现金流稳定。一旦进入这个系统,巨大的惯性就会让人产生依赖:每月按时到账的工资、社保、福利,构成了一个“安全的温床”。
·系统需要的是“螺丝钉”:大型组织和公司为了高效运转,需要的是各司其职、遵守流程的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时甚至会被视为“不稳定因素”或“挑战权威”。久而久之,员工的思维模式就从“我如何创造更多价值”变成了“我如何完成我的KpI”。
·时间和精力被耗尽:很多工作强度大、通勤时间长,消耗了个人绝大部分的精力。下班后身心俱疲,很难再有时间和能量去思考和学习如何“主动赚钱”,只能进行被动的娱乐和休息。
3.社会与文化观念: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追求稳定的“铁饭碗”文化:在很多社会文化(尤其是东亚)中,“稳定”被置于极高的价值位置。公务员、教师、大厂员工等职业备受推崇,因为它们代表了“稳定”。相反,创业、做小生意等主动赚钱的方式,则被视为“不稳定”、“有风险”、“不体面”。
·对“失败”的低容忍度:社会氛围更倾向于赞美成功,而难以宽容失败。一次创业失败可能会被视为个人能力或人格的缺陷,而不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这种压力让人望而却步,宁愿选择没有波澜的稳定,也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和舆论压力。
·“赚钱”话题的污名化:公开地谈论“我想赚钱”有时会被贴上“功利”、“钻钱眼儿里”的标签,仿佛追求精神理想就一定要与物质财富对立。这使得很多人羞于谈论和探索赚钱的路径。
4.认知与思维模式的局限
·消费者思维 vs生产者思维:我们被训练成了优秀的“消费者”。我们擅长花钱买课程、买服务、买娱乐,却很少思考这些产品和服务背后的商业模式,以及自己如何能从“买单者”转变为“收费者”。
·稀缺心态:忙于生计的人容易陷入“稀缺心态”,只关注眼前紧急的事(比如完成手头的工作任务),而没有“带宽”去思考重要但不紧急的长期规划(比如学习新技能、构建资产)。
·对“赚钱”路径的想象匮乏:由于教育和环境的局限,很多人想到“主动赚钱”,只能想到开餐馆、开网店这种“重资产”模式,并不知道在这个时代,通过知识、内容、技能(写作、编程、设计、咨询等)进行“轻资产”创业的可能性。
总结与转变的起点
您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觉醒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未曾质疑过这个路径。
从“被动赚钱”到“主动赚钱”的转变,本质上是:
·从“服从者”到“所有者”的思维转变:不再想着如何完成别人的目标,而是思考如何为自己构建一个系统。
·从“出售时间”到“构建资产”的模式转变:时间只能卖一次,而资产(知识产权、产品、品牌、投资等)可以多次变现。
·从“害怕失败”到“拥抱试错”的心态转变:将每一次尝试都视为获取数据的过程,而非对自我的终极评判。
这个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可以从最小化的尝试开始:发展一项能变现的技能、做一个自媒体、研究一个小生意模型、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最重要的不是马上成功,而是开始用“所有者”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慢慢打破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思维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