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位幼乐园老师向我询问是否有《认知图形宝宝·幼乐园小班》的ppt课件。我帮他四处寻找资源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一个现象:经常来找我要ppt资源的,要么是幼乐园老师、大学教师,或者是家长,而小学、初中、高中老师却很少主动外寻课件。
我搜索了许多ppt平台,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很多由国家提供薪资的教师所做的课件、教案及其他教学资源,内容往往古板、缺乏创新,像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为完成任务而存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很少外部分享ppt——他们的工作核心可能并不完全聚焦于教学本身,而更多是体制内的岗位职责,稳定获取工资和退休金。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启发:基础教育系统在某些层面上,似乎并不是在真正培养人才,反而更像是一种“筛选”或“淘汰”机制。相比之下,幼乐园和大学则更注重实际效果与吸引力。幼乐园老师若教得不好,孩子不愿去,影响盈利;大学教师若水平不足,也可能面临竞争和淘汰。因此,这两类教育者更愿意寻求突破、不断创新。
而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则可能陷入某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许多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与对待自己的孩子方式完全不同。对学生,他们重复使用陈旧的材料,机械完成教学任务;而对自家孩子,却倾注心血,寻找最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采用先进的方法培养——但这些资源他们却不愿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本质上,基础教育这三个阶段,更像是在执行一种“淘汰”机制。教师未必愿意将真本事全部教给学生,因为如果学生过于优秀,未来反而可能成为自己或自己孩子的竞争对手。因此,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潜意识里希望部分学生被“淘汰”。
进一步地,我开始对比国内外课程资源。当我转向国外平台,比如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的开放课程时,发现一个更明显的差异:这些世界顶尖高校将课程资源精心制作并明码标价(以美元计价),人们愿意付费购买,说明其内容真正具有价值。
而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资源往往免费却无人问津——因为它们质量普遍较低,缺乏学习价值。这种现象不仅国内如此,全球都某种程度上遵循相似的逻辑:真正有价值的课程需要付费,而免费的资源常常乏人问津,因其内容不具备竞争力和启发性。
更深刻的是,我从教育资源的现象延伸至对人性的洞察。之前我就注意到,有些人擅长利用情感关系获利(比如一些“渣男”、“捞女”),而大部分普通人——尤其是善良、老实的人——却很容易陷入被“循环”、被“收割”的境地,就像全球化的电子羔羊,无声无息成为别人利益结构中的韭菜。
看清这一切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自己写文章常常被限制甚至封锁——因为我触及的是不被允许公开讨论的深层现实。这些结构性的真相遍布全球,却极少被允许传播。我们只能通过小说、古代故事、科幻或机器人题材来隐晦表达,而不能直接指向现实与人性的真相。
但同时,我也明白了如何通过写作触及人心、甚至获得广泛关注。正因为看透了人性深处的渴望与恐惧,像《霸道总裁爱上我》能收割大多数女性市场,“美女与金钱”叙事能收割大多数男性市场——这些都建立在精准的情绪循环与心理操控之上。
如今,我可以轻松地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判断他是收割者还是被收割者,以及他所处的层级和命运轨迹。今天早上的思考与发现,像一盆冷水彻底浇醒了我,残酷却也清晰。它摔碎了我从前的心,却也让我真正看清了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