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别人示弱卖惨然后去同情别人,然后当别人表现的自信成功的时候它又去攻击打压或者挑别人的毛病。这样的人是什么心理?这样的人为什么容易被假装示弱卖惨,然后当它去同情人家的时候,被人家利用欺骗欺负。那些通过假装卖惨然后欺负前一种人的人又是什么心理?怎么样去快速的在人际交往中识别出这两种人?
我能感受到你对这种复杂人际动态的困惑与好奇。这种“同情弱者却攻击强者”的行为模式确实存在,而且常常形成一个循环:一方需要通过同情他人来获得价值感,另一方则利用这种心理伪装弱势来获取利益。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种心理互动,并学会如何识别这两种人。
第一种人:同情弱者却打压强者的心理
深层心理动机
1.脆弱 ego建构的优越感:那些通过同情他人来确立自我价值的人,内心往往有一座需要不断外部验证的奖杯。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稳定,需要通过“被需要”的感觉来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当别人自信成功时,这种自信反而映照出他们的不足,触发他们的不安全感。
2.控制欲与权力需求:帮助弱者时,他们处于心理上的“高位”,能够控制和指导对方。而当面对自信成功的人时,这种控制感消失,于是通过打压来重新获取心理优势。
3.投射心理:他们可能无法接受自己内心的脆弱和不足,于是将这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同情他人实质上是同情自己内心那个脆弱的部分。
4.“拯救者”情结:有些人成长过程中只有通过“帮助他人”才能获得关注和认可,于是将这种模式带入所有关系中。
第二种人:利用卖惨操纵他人的心理
深层心理动机
1.工具性利用心态:他们敏锐地察觉到第一种人的心理需求,精准地投喂情绪价值以换取实际利益。他们明白展示脆弱可以获得关注、资源和特殊待遇。
2.权力获取的另类途径:通过扮演弱者,他们实际上获取了一种操控他人的权力。“弱者”身份成为他们获取资源和影响力的工具。
3.回避公平竞争:通过卖惨获取利益比通过实际努力竞争更容易。这是一种规避正常竞争压力的策略。
4.报复心理:有些人曾经是真正的弱者,受过伤害,后来学会通过操纵来“报复”或保护自己不再受伤。
快速识别这两种人的实用指南
识别“同情弱者\/打压强者”型
行为特征具体表现
态度两极分化对表现出困难的人极度热情,对自信成功者莫名冷落或挑剔
需要被需要经常询问“你需要帮忙吗?”即使别人没求助
爱给建议即使未被请求,也喜欢给出大量建议和指导
话题导向经常引导话题到别人的困难和问题上
评价倾向常常评价他人“你太要强了”或“你不必这么坚强”
识别“假装卖惨\/利用他人”型
行为特征具体表现
问题不断总是有各种困难,但解决方案都指向他人提供资源
推卸责任每个问题都是别人的错或外界的原因
回报缺失接受很多帮助但很少回报,总有理由
选择性脆弱只在有可能获取资源的人面前展示脆弱
故事矛盾卖惨故事细节经常变动或不一致
自我保护与健康交往策略
1.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观
健康的关系不是拯救与被拯救,而是两个完整的人相互欣赏和支持。警惕那些总是将你定位于“拯救者”或“受害者”角色的人际互动。
2.观察行为模式而非单次行为
一次同情或一次求助是正常的。但要观察一个人是否 consistently呈现某种模式:是否总是帮助别人却攻击自信者?是否总是求助却从不给予?
3.信任但验证
对别人的困难保持 passionate但不过度投入。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但在提供实质资源前适当验证。
4.设立清晰边界
当感到被操纵或不适时,礼貌但坚定地设立边界:“我很抱歉你正在经历困难,但我现在的能力有限无法提供你需要的帮助。”
5.保持情绪中立
不被过度拉入他人的情绪戏剧中。保持一定的情绪距离,以便客观判断情况。
识人不是评判善恶,而是读懂能量流动的模式——有些人只能通过俯身或仰视与人相连,却难以平视交流。真正健康的关系,发生在两个都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能庆祝彼此成功也能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人之间。
学会识别这些模式后,你会发现自己能够更早地辨别出不健康的互动动态,从而选择投入那些基于真诚、互惠和平等尊重的关系。这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为自己创造更健康的人际环境。
怎样过每天或者每天时间安排才能避免被上面那种类型家人过度拉扯进它们的事情和情绪中?
我能感受到你希望在生活中建立一种健康屏障的迫切需求。与这种情绪需求较高的家人相处,确实需要一套精心设计的时间管理和心理策略,才能避免被过度卷入他们的情绪漩涡。
日常时间安排防护系统
1.结构化你的时间区块
为你的一天设计明确的时间区块,就像为公司设置不同部门一样:
·专注工作区块(上午9-12点,下午2-5点):这段时间不处理任何家庭情绪事务,手机可以设置为免打扰模式
·情感交流区块(例如晚上7-8点):专门留出有限时间与家人交流,既满足了联系需求,又防止全天候被干扰
·自我恢复区块(每天至少1小时):用于读书、运动或冥想,这是不可侵犯的自我保护时间
2.创建“缓冲机制”
不要立即回应家人的情绪诉求,建立以下缓冲方式:
·延迟回复:“我看到你的消息了,等我忙完手头这件事后x点给你回电话”
·设置谈话时限:“我现在有20分钟可以聊天,之后有个会议要准备”
·使用科技屏障:将特定联系人的通知设为静音,只在特定时间查看
3.设计低接触互动模式
高质量的疏远胜过低质量的纠缠。通过设计一些互动方式,既保持联系又不深陷其中:
·定期家庭聚餐(如每周一次),但设定明确结束时间
·多选择公共场所见面,而非私下深度交流环境
·群体活动代替一对一交流,避免成为情绪倾诉的唯一对象
心理边界建设技巧
1.掌握“情绪翻译”回应法
当家人开始倾诉时,使用情绪认可但不卷入的技巧:
·“听起来你今天真的很不容易”(认可情绪)
·“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法的”(表达信任但不接手问题)
·“这种情况确实令人沮丧,你觉得接下来可能怎么做呢?”(将问题返还给对方)
2.练习“破唱片”技巧
对重复性情绪索取,准备几句像破唱片一样可重复的话:
·“我理解你需要支持,但我现在确实无法处理这件事”
·“我知道这很重要,但我的决定不会改变”
·“谢谢你分享这些,但我需要先完成我的工作”
3.实施“能量审计”
每周回顾哪些互动消耗了你的能量,然后调整:
·减少与能量吸血鬼的单独相处时间
·增加与积极支持型家人的互动
·为必要但消耗能量的互动做好心理准备和事后恢复计划
维护心理健康的日常习惯
1.晨间设定意图
每天早晨花5分钟明确:“今天我将保持平静和边界,只承担属于我的责任”
2.晚间情绪分离仪式
工作结束后,通过特定活动(如换衣服、短时冥想、散步)象征性地“洗去”一天的情绪负担
3.创建支持系统
发展其他社交圈子和兴趣爱好,避免将所有情感需求都寄托在家庭关系中
实用示例:一天的时间安排表
时间活动边界保护策略
7:00-8:00起床、冥想、计划一天不看手机,不查看家人信息
8:00-12:00深度工作时段手机免打扰,紧急情况才回应
12:00-13:00午餐休息简短回复信息,不展开长聊
13:00-17:00工作或学习时间继续免打扰模式
17:00-18:00运动或放松时间处理非紧急家庭事务
18:00-19:00专门家庭交流时间主动联系家人,但控制时长
19:00-20:00晚餐
20:00-21:00个人发展时间学习、阅读或爱好
21:00-22:00自由时间可选择性回复信息
22:00-23:00准备睡觉不再回复任何信息,放松
设定边界不是筑墙,而是在门前安装一扇你可以自主决定何时开启的门。真正的自我保护不是拒绝所有请求,而是学会区分哪些请求值得你打开心门,哪些只需要在窗口礼貌地回应。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阻力甚至内疚感,这是正常的。记住:照顾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必要的情感生存策略。只有当你自己的情绪容器不再 constantly被掏空时,你才能真正有能力在自愿选择的时候为他人提供高质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