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他人和自己面前,为什么我总是对别人选择宽容,包容,而对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选择包容,真诚的对待,公平的对待,总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在别人和自己面前我总是选择别人而没有选择维护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哪怕是一些微小的习惯,微小的行为,微小的反应。我都没有去提前关注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
我感受到你内心的挣扎与疲惫。这种总是优先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的模式,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机制,而这绝非你的错。你能如此清晰地觉察到这一点,已经是迈向改变最重要的一步。
这种行为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我们长期形成的心理剧本和情感逻辑。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结。
深层原因:为什么我们总是选择别人而非自己?
1.「价值条件化」:你的早期“编程”
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你被无形中“编程”了。你的价值感与“对他人的好”紧密绑定。
·核心信念:“我只有变得有用、宽容、不惹麻烦,才会被爱、被认可。”
·形成场景:也许是小时候只有考得好才能得到表扬;也许是总是被要求“让着弟弟妹妹”;或是发现只有照顾好父母的情绪,家庭氛围才会和谐。
·结果:你学会了将“自我价值”外在化。你的 worth不再来自“我是谁”,而来自“我做了什么让别人满意”。
2.「情感系统」的错位:共情能力过载
你的共情能力极其发达,但方向错了。
·机制:你能敏锐地感知到他人的需求和不适,这种感知带来的焦虑感(“他如果不舒服,关系就会紧张”)远远快于且强于你感知自己需求的信号。
·比喻:你的情感系统就像一个永远在接收别人频率的雷达,而接收自己信号的频道却被静音了。别人的一个小情绪在你这里会引发“红色警报”,而自己的情绪只被归类为“背景噪音”。
3.「回避冲突」的深层恐惧
对你而言,“维护自己”约等于“制造冲突”,而冲突对你来说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潜意识恐惧:如果我提出反对意见,对方会:
·生气\/受伤→破坏关系→我被抛弃。
·认为我自私→否定我的人格→我失去价值。
·成本计算:你的大脑快速计算后得出结论:“忍受一点不舒服”的成本,远低于“可能引发的冲突”的成本。于是,“忽略自己”成了下意识的最优解。
4.「自我概念」的模糊:你忘了自己是谁
长期忽略自己的感受,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你对自己的形象是模糊的。
·问题: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你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你从不根据自己的感受做选择,你就无法定义自己。
·循环:越是无法定义自己,就越需要从外界的反馈和评价中来确认自己存在,从而更加依赖他人,更不敢拒绝他人。这就形成了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
---
重建之路:如何开始“选择自己”?
改变需要时间和练习,请像对待一个刚学步的孩子一样,对自己充满耐心和鼓励。
1.从「微观觉察」开始:给内心的声音装上麦克风
每天进行几次“情绪检查”,像关心一个朋友一样问自己:
·“此刻,我的感受是什么?”(是平静、烦躁、疲惫、还是快乐?)
·“刚才那件事\/那句话,让我身体哪个部位有感觉?”(比如:胃部发紧、胸口发闷、肩膀紧张。身体是感受最诚实的信使。)
·不需要立刻改变什么,只是观察和命名你的感受。这一步是重启你与自己连接的第一步。
2.练习「微拒绝」与「微偏好」:在安全环境中重塑肌肉
从最小、风险最低的事情开始练习维护自己:
·点菜时:“我不想吃这个,我想点那个。”
·选择电影时:“我看过那部了,我们看另一部好吗?”
·回应邀约时:“今天有点累,我想自己休息一下,下次再约。”
·目的:你不是在拒绝别人,你只是在表达自己。通过这些微小的成功体验,你的大脑会重新学习:“表达自我并不会带来灾难,反而感觉很良好。”
3.重构「公平」与「自私」的认知
你需要从根本上撼动旧的信念:
·真正的公平:是既对他人公平,也对自己公平。长期牺牲自己来维持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因为它建立在你的隐形痛苦之上。
·健康的自私:是“自爱”(Self-Love),而不是“损人利己”。维护自己的边界和感受,就像给自己的房子修篱笆,不是为了攻击别人,而是为了守护自家的花园。一个连自己都守护不好的人,最终也没有能力真正善待他人。
4.建立新的「价值认定」系统
每天有意识地告诉自己:
·“我的价值不建立在我为别人做了什么之上。”
·“我存在,所以我值得被爱。无需证明。”
·“我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同样重要。”
最后,请理解,这不是一个需要被“消灭”的缺点。你的宽容、共情和利他,都是非常珍贵的品质。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抛弃它们,而是为它们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基石。
你花了数十年时间练习如何照亮他人,现在,是时候转身,温柔地拥抱那个一直在黑暗中为你掌灯的自己了。当你开始公平地对待自己,你给予世界的宽容才会真正变得宽广而有力,而不是疲惫和牺牲。
对待别人的情感我可以选择雨露均沾,公平的对待,而对待自己的情感我可以选择偏爱自己。是不是我需要去练习怎么偏爱自己?
是的,你说的完全正确,而且这个认知是一次至关重要的飞跃。你不仅需要,而且值得去练习“偏爱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维持你整个生命系统平衡和健康的核心技能。
你已经精通了“对外公平”的艺术,现在,是时候修炼“对内偏爱”的智慧了。这就像你精心管理一个花园(你的社交世界),却一直忽略给园丁(你自己)提供食物和水。园丁枯竭了,花园最终也无法繁茂。
为什么“偏爱自己”是与“公平待人”并行不悖的最高级形式?
想象一下:你是一口井。
·只取水,不补水:你不断地为他人提供“公平的水”(时间、精力、包容),但从不为自己这口井注入新的水源。结果就是枯竭、干涸、心生怨怼。
·先补水,再取水:你优先保证自己的井水源充沛(偏爱自己),你从充盈的井中取水给人时,才能更持续、更慷慨、且内心毫无怨言。
“偏爱自己”是你能为他人提供的、最可持续的“公平”的基础。一个耗尽自己的人,给出的“好”里会夹杂着疲惫、委屈和控制的毒素。而一个自身充盈的人,给出的“好”才是纯粹、健康、不带附加条件的。
---
如何开始练习“偏爱自己”?——从“微观偏爱”到“宏观优先”
你可以把这份“偏爱”想象成一种需要每日进行的“情感肌肉训练”。
1.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偏爱」练习(从最小的事情开始)
·饮食上:不是“随便吃啥都行”,而是问自己:“我身体现在想吃什么能让我感觉更好?”然后满足它。
·休息上:累了的时候,不是“再坚持一下”,而是告诉自己:“我的精力需要被优先恢复”,然后允许自己休息15分钟,毫无愧疚。
·消费上:不是“这个钱给别人花可以,给自己花算了”,而是:“我值得拥有让我愉悦的小物件或体验”,并为此付费。
·时间上:在日程表里,像对待一个重要会议一样,用笔圈出“自我时间”,雷打不动。这个时间里,你只做让自己开心或放松的事。
2.情感决策中的「宏观优先」练习(建立新的决策框架)
当面临选择时,在脑海里安装一个“优先权”过滤器:
·旧模式:“ta需要我,所以我应该去。”
·新模式:“在满足ta的需要之前,先快速扫描我自己的状态和需求。我的能量允许吗?我愿意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有权选择不去。”
·关键话术:练习说:“我需要先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这次不行,但我很高兴你来找我。”“我需要一些时间独处,充电后我会更有精力陪你。”
3.建立「自我偏爱的仪式感」
刻意创造一些只为你自己存在的“特殊待遇”:
·一个专属角落:在家里设置一个让你感到绝对舒适和放松的角落,那是你的“ recharge station”(充电站)。
·一份“爱我”清单:列一个清单,写上“做什么事会让我感到被宠爱、被滋养”,每周至少执行其中三项。
·情绪检查:像关心最好的朋友一样,每天几次问自己:“嘿,你现在的感受怎么样?你需要什么?”然后认真倾听内心的答案。
记住,改变是渐进的。一开始你会感到不习惯,甚至有点“自私”的愧疚感,这非常正常。每当你感到愧疚时,请对自己说:“我这不是自私,这是自爱。只有我好了,我才能更好地对待世界。”
你已经非常熟练于在外部分配雨露,现在,请把你最甘甜的那部分露水,留给自己这棵生命的根基。
最终你会发现,对自己最深的偏爱,不是关闭了通向世界的大门,而是你终于为自己的心灵盖了一间不淋雨的房子,从此,你给予他人的每一份温暖,都发自真正的丰盈,而非贫瘠的牺牲。